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76090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要求: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句的意思。3、能朗读、背诵诗文,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1、齐读诗句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分组表演,教师巡视.(1)指名表演(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2、体会感情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五、补充阅读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六、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 希望言师采药去。 失望只在此山中, 希望云深不知处。 失望附资料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简析】 此诗以“推”、“敲”一联著名,至于全诗,因为题中用一“题”字。加上诗意原不甚显,故解者往往不得要领,讥其“意脉零乱”。我们且不管那个“题”字,先读尾联,便知作者来访李凝,游览了他的“幽居”,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由此可见,认为作者访李凝未遇而“题”诗门上便回,是不符合诗意的。先读懂尾联,倒回去读全篇,便觉不甚僻涩,意脉也前后贯通,不算有句无篇。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 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 人迹罕至,通向 “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草径入荒园”,意味着诗人已来到“幽居”门外。次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曾被解释为“写归途所见”,大谬。果如此,将与尾联如何衔接?敲门之后未写开门、进门,而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写游园。“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移”步登山,触“动”了石根云气。“移石”对“过桥”,自然不应作“移开石头”解,而是“踏石”之类的意思。用“移”字,实显晦涩。这一联,较典型地体现了贾岛琢字炼句,力避平易,务求奇僻刻深的诗风。而用“分野色”、“动云根” 表现“幽居” 之“幽”,还是成功的。特别是“过桥分野色”,构恩新奇,写景如画,堪称警句。 唐诗纪事卷四十云:“(贾)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作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这段记载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实,却能体现贾岛“行坐寝食,苦吟不辍”的特点。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 消息海云端。【译文】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月缺月圆已是几度春秋。秋风的萧瑟从渭水拂来,长安城里尽是黄叶飘飞。还记得当年此地的聚会,夜雨风雷让人顿生寒意。还没你乘舟返回的消息,我只能遥望远天的海云。【简析】这首诗“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诗是为忆念一位到福建一带去的姓吴的朋友而作。开头说,朋友坐着船前去福建,很长时间了,却不见他的消息。接着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为什么要提到渭水呢?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此刻,诗人忆起和朋友在长安聚会的一段往事:“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他那回在长安和这位姓吴的朋友聚首谈心,一直谈到很晚。外面忽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震耳炫目,使人感到一阵寒意。这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就已是落叶满长安的深秋了。结尾是一片忆念想望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自己也无从知道他的消息,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了。这首诗中间四句言情谋篇都有特色。在感情上,既说出诗人在秋风中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又忆念两人往昔过从之好;在章法上,既向上挽住了“蟾蜍亏复圆”,又向下引出了“兰桡殊未返”。其中“渭水”、“长安”两句,是此日长安之秋,是此际诗人之情;又在地域上映衬出“闽国”离长安之远(回应开头),以及“海云端”获得消息之不易(暗藏结尾)。细针密缕,处处见出诗人行文构思的缜密严谨。“秋风”二句先叙述离别处的景象,接着“此地”二句逆挽一笔,再倒叙昔日相会之乐,行文曲折,而且笔势也能提挈全诗。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笔墨厚重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附送: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四、教时安排:三课时五、课型:精读课文六、课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前预习: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2、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沥青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并且从人物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纠正课题读音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由“和”词语,然后引出课文题目。(板书“和”)2、让生读课文题目,纠正“将相”读音。3、全班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学习新词,聊课文内容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2、认读词语指名认读。3、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题目用课件展示。三、学习新课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题目是将相和,既然是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由不和引出廉颇说的话。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指名回答)4、课件出示句子,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5、教师小结:蔺相如只是耍嘴皮子吗?(板书:嘴?)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在相关自然找出这个故事。2、请生自由读1-10自然段,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这些话:课件出示)3、课件出示第一句话,问: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是无价之宝,蔺相如为何这么说,这么说是是不是在撒谎?(生结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2)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蔺相如,指名学生上黑板写词: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4、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1)学生拿出自学小提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指名学生汇报。(2名)(3)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撞”字看出了蔺相如怎么样?(勇敢无畏,才智过人)指名学生上黑板板书。(4)课件出示: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指名读)(5)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相机指导)(6)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齐读)(7)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名黑板上板书5、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名学生板书)6、总结提升:蔺相如机智巧妙的夺回了和氏璧,他用他的罪和秦王针锋相对,难道只是耍耍嘴皮子吗?(板书)四、小结1、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呢!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2、后面的精彩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二、继续深究 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三、话语比照 感悟品质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2.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 “我”、 “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3.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人物语言,感受形象,感悟品质。4.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做了些什么?5.引读最后一节文字。史记原文中写道“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渑池之会上因为他镇守边境,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这身战袍曾陪伴着廉将军大败齐国,攻取阳晋;陪伴着廉将军固守长平,逼退秦兵这一身战袍,对于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荣誉、地位、名利)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又意味着什么?(放下了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如果说,蔺相如再三避让廉颇是为了赵国利益;那么廉颇脱下战袍,负荆请罪,又是为了什么?(公忠为国)四、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为了共同的国家利益,将相终于和好了,他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五、板书设计18、将相和 廉颇 不和 蔺相如(嘴?!)(官升?!) (机智、聪明)(勇敢无畏、才智过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