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1教案 北京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7080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1教案 北京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1教案 北京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1教案 北京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1教案 北京版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思路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一)学习用厘米量。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2.量非整厘米数。(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二)画整厘米的线段。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4.练习:(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总结延伸。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2.布置延伸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附:教学小资料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 2教案 北京版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察,在实际测量中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会用厘米为单位量。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统一测量工具。 小朋友们,今天由邓老师来给你们上节课,你们高兴吗?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认真听,这个故事中可藏着数学的小秘密哦: 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学习了做衣服后就想帮他爸爸做件新衣服。他问爸爸: 这衣服要做多长呢?爸爸就自己用手量了一下,手指叉开,一拃、两拃、三拃。爸爸告诉儿子:做三拃长就行了。儿子买来布料,认真地用手量了量:一拃、两拃、三拃。衣服做好后,儿子高兴地把衣服拿给爸爸试穿,结果爸爸一试,发现下了很多,他用手一量,很生气地说:告诉你要做三拃长,你怎么只做了两拃长呢?儿子觉得很委屈,我明明量了是三拃,怎么变成两拃了呢? 小朋友们,你能回答儿子的问题吗? 哦,原来爸爸手长,他量出的三拃就比较长,儿子手短,量出的三拃就比较短。同样是三拃,手的长度不同,实际结果就不一样。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是的,选择的东西不同,标准不同,那测出的结果就会不一样。这就会给我们带来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统一测量工具。 你知道我们平时都是用什么东西来量长度的吗?尺子。 二、认识厘米。 1.拿出一把米尺,介绍:这是米尺,我们生活中常用它来量长度。 拿出一把学生尺,这是同学们用的学生尺,它是米尺的一部分。 2.观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看看他上面有什么? 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你们的尺子上有几种刻度线?有长有短。每根长的刻度线都对着一个数。这些数按照什么顺序排列?从小到大。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板书:厘米)这是放大的尺上的1厘米,真正的1厘米应该在你手中的尺里。 体验: (1)从你怎样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比一比,合一合,对吗? (2)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要牢记身上这把厘米尺,没有尺子时可以用它比划出物体的大约长度。 (3)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图钉、田字格、胶带宽、纽扣 4.认识几厘米。 小朋友们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了厘米。那你能从尺子上找出厘米吗? 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从到几,中间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不从开始,你还会算吗?2-5呢?你是怎么看的?3-9?还是看中间共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如到,就用减得格。 5.用厘米量长度。 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会用厘米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1)数学书的短边有多少厘米呢?别不着急用尺子,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刚才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到过一把厘米尺,我们自己的食指大约有 1厘米宽,利用它在书上比一比,估计一下数学书短边有多少厘米?有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自己动手用尺子量 (3)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将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尺子沿着要量的边放平,再看看尺子的右边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量数学书短边时,尺子右边不是刚好指着刻度线,还差了一点点,我们就说:这条边大约厘米。 (4)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你看对不对? 纸条对着尺子左端,没对齐“0”刻度线。 尺子和纸条没放平。 正确。 说说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5)刚才我们量出了短边大约厘米,那长边呢? 有些同学的尺子不够长,怎么办? 分段量,将几次结果加起来就是结果。 (6)还有个小朋友的尺子前端磨坏了,还能用吗? 它是这样量的,可以吗?(2厘米-7厘米)纸条长几厘米?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去。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我们知道了用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刻度线,尺子放平。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经过了几格就是几厘米。 板书: 量长度 量长度:对准刻度线 长度单位:厘米 尺子平行 眼睛看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