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怎样移动重物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怎样移动重物。怎样移动重物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机械单元中的第2课。杠杆是各种简单机械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由一根硬直的木棒和一个转动轴组成的,它能改变外力的作用。本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杠杆的原理,还应该知道相应的原理也存在于其他的装置上。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机械科学知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杠杆,知道分析杠杆有支点、阻力点、力点;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杠杆的原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了解杠杆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运用。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这些工具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自主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技能目标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能够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 知道杠杆的作用: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目标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杠杆的原理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杠杆省力、费力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平衡尺来研究杠杆原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将学生定位于观察者和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进行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一)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1、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把讲台抬高,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然后让几名学生尝试将讲台抬高。2、其实我们可以不费那么大力气用一人就可以轻轻松松将讲台抬高,但我们必须借助一根棍子。谁能做的到?学生讨论、实验,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初步感知利用杠杆这种装置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和省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杠杆这种机械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能了解学生对杠杆的了解,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研究杠杆原理做准备。 (二)介绍构杠杆、并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杠杆的功能1、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利用杠杆可以撬动重物后,我不失时机的出示杠杆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力点和阻力点。2、然后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利用平衡尺和支架组成一个杠杆”,比一比谁找出平衡的方法多。 3、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两边的钩码数量不同而杠杆也会平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你打算怎样研究?小组讨论得重臂和力臂的关系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把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叫做重臂,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叫做力臂) 4、引导学生用实验来验证。 这里具体分为三部:(1)小组讨论并设计试验方案,(2)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3)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 实验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与试取决于试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拟订方案后的那种蠢蠢欲动的心情尤为迫切,这就要教师调控,一是提出问题: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时学生会归纳出实验中应该守纪律,相互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等);二是控制材料,(把平衡尺中心点确定为支点,任一侧悬挂重物作为阻力点,这里要让学生在明确探究目的、注意事项,并完成小组成员分工后,再取出材料开始活动。这样才会让全体学生静心地,真实地开展探究。)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在汇报是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记录表,分析数据。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当力臂大于重臂杠杆可以省力,当力臂等于重臂杠杆可以不省力也不费力。“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是科学课中地一种症状,为避免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说。(2)自拟发言代表。充分发挥小组互动,推选小组中心发言人。(3)强化倾听,突出评价,确保交流有序有效。 (四)继续研究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的结尾我这样设计的: 1、拿出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然后讨论:下面这些物体有没有利用了杠杆原理?如果是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2、观察教材插图:分析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3、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呢?4、宣布下课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了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那种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的那份认真,实验时的那份仔细,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 五、板书设计课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是:课题和杠杆的三要素支点、阻力点、力点。 说教学体会 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请求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然后亲自实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讨论、设计、画图、实践,学生亲历了各种活动,了解了杠杆的秘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提取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让他们学以致用。我们常常听到他们发出的阵阵惊呼和慨叹,可以想到这么多办法,可以制造出这么多工具。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类的聪明和智慧是无处不在的。科学总是在最现实的生活和最直接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科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的引导,并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探究空间,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就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得以提高。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我是怎样出生的说课稿这节课是苏教版第五册下册第三单元的第3课。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单元围绕生物怎样繁殖后代这个话题展开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动物的繁殖之后进一步学习人是怎样进行繁殖的,从而认识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人的繁殖这个话题既熟悉又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一个惯例,每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课是学生通览教材、自由交流、质疑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我基本上能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我就发现学生在这节内容上停留的时间长,而且窃窃私语,当发现我注视他们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欲言又止。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父母的爱远远多于对父母的汇报,根据这种情况,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2、 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述收集到的资料。科学知识:1、 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2、 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会收集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用的材料。三、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有所获,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教学程序,这是教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设计。(一)课前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由此可见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课前准备分两部分,都在一星期前进行。第一部分:布置学生就关于我是怎样出生的这个话题对家长进行一次正规的、正式的访谈。访谈是一种科学调查式的谈话,通过访谈使学生认识到访谈可以让自己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设计问题,使访谈有目的,从而学会访谈的方法。这样做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收集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有用的资料。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家长的不配合,部分学生不能按计划进行访谈。我准备采取通过教育一线通事先告知家长我的教学意图,以便家长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我的教学,提高访谈效益。中间对学生的访谈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对做得好的学生全班表扬,还可以将其访谈结果进行展示,对没有完成的学生了解情况,督促、鼓励。第二部分:进行“负重”体验。教材安排此活动在课上进行。我考虑课上时间紧,体验效果不会明显,决定将其安排在课前。具体要求是学生利用双休日,将书包挂在胸前,(书包一般有十几斤重)后背用带子卡住,像妈妈一样做3件家务事:扫地、抹地、倒垃圾。最后将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妈妈,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负担和行动的不便,体会父母养儿育女的不易,进而升华珍爱生命、孝敬父母感情,有效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书P82活动记录单可以使用)(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是这节课课上的重头戏,用时25分钟左右,为了使学生交流有序、高效,这一程序分成两步进行。1、 四人小组生生交流。组长整理出交流提纲,教师要进行巡视,重点进入某个小组倾听交流,指导记录。2、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集体交流。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分享快乐,达到生生、师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做到1、对学生的进行学会倾听的养成教育。2、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要有反馈,及时肯定或指正。3、通过启发、引导性谈话,深化拓展学生交流的内容。4、对学生谈到的敏感话题,教师的态度要自然、大方。(三)出示资料,讲解胎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播放录像资料,内容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用时约6分钟。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对人的繁殖过程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神秘感;同时教师提炼出板书内容,能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四)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教师给出话题后,给学生思考分钟时间,然后指名汇报,用时7分钟左右。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具体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再次使孩子理解父母养儿育女的艰辛,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对孩子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水到渠成。板书:第3课 我是怎样出生的 精子 受精 280天左右受精卵 胎儿 卵细胞四、对本节课的预评估整节课的设计能以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师的适时介入,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启发、指导,充分体现了“四边”精神,预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