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5《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鄂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69395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5《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5《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5《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5朋友之间教学设计 鄂教版教材分析:朋友之间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叙事性非常强,虽篇幅较长,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写出了“我”和好朋友林童因为竞演白雪公主这个角色产生了误会,影响了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后来在妈妈的开导下,“我”和林童互相沟通,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的事情。这篇课文的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实亲切。抓住了“我”和林童的言行来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富有儿童情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文本的情境,把自己融入文中,感受到和朋友相处,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信任和沟通。在写作方法上,本文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教学中要渗透作者运用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读中学写的训练。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步入中年段,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有了广泛交朋友的愿望,但有时往往不会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与朋友相处之道,体会到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信任、沟通的重要性,这是本文人文性的体现。在工具性这一点上,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应该初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和林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则是教学的难点。学习目标:1、学会“计、景、挑、段、议、骄、证、意”这8个生字,认识“装、角、敢、赌、竞”这5个生字。弄清多音字“角、量”的读音。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比较清楚而简洁地说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体会课文中“我”和林童的内心想法,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5、通过读课文,感受到朋友之间相处的真谛就是“理解”。并体会到朋友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信任和沟通,得到对方的肯定、鼓励与支持。教学重点: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比较清楚而简洁地说清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感受“我”和林童的内心想法。教学难点:1、渗透运用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2、通过读课文,感受到朋友之间相处的真谛就是 “理解”。并体会到朋友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信任和沟通,得到对方的肯定、鼓励与支持。语言运用及方法训练点: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故事内容的方法。2、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3、设悬念,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的写作方法。4、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心理活动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1、制作PPT课件。2、制作书签。第一课时:教学思路:围绕课题“朋友之间”,紧扣文眼“理解”,分别走进“我”和林童的内心,揭示朋友之间相处的真谛。1、抓住1个重点句子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联系上文,感受“我”的内心想法。三个层次:(1)找出“我”的疑问,读出疑惑、不理解。(2)联系第3自然段,读出“我”的惊讶!(3)回扣到重点句,读出“我”的责备、埋怨和生气。【通过体会“我”的内心想法,引导学生了解“我”的情感变化,并感情朗读。渗透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2、再抓一个重点句“我只是觉得”林童欲言又止。联系下文,感受林童的内心。两个方面:(1)林童想说什么?“你太出色了,你做的一切都比我强。我想演这个角色,证明我能行。”(2)为什么没说? “当时我还很害怕你们认为我自不量力呢。”【通过体会林童的内心想法,引导学生读懂林童欲言又止的原因,渗透用语言、神态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3、感受友情,升华体验,写中释情。教学过程:课前谈话:(5分钟)1、自我介绍,和学生成为朋友:同学们,你们好!我是硚口区韩家墩小学的吴兆男。能跟我打个招呼吗?(就让学生自由地跟我打招呼,热闹一点)看到你们热情的笑脸,我感觉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呢!2、了解甲骨文“朋友”,感受中华文字内涵:作为朋友,今天初次见面,送你们一份小礼物,就藏在抽屉里哦!(如果没有抽屉就直接提前放在课桌上)书签上可是有学问的呢!上面有两个古文字。猜一猜,是什么字?(朋友)(PPT再出示一串贝壳和两只右手的图片)真聪明!再猜猜,我们的祖先在造“朋友”这两个字时,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自由想象发言,说到“朋”字代表两串贝壳穿在一根木棍上,代表朋友永远在一起,不会分开师小结:嗯,紧密相连,永不分开,这就是朋友。说到“友”字代表朋友的两只手,说明他们共同努力干一件事师小结:嗯,齐心协力,互相帮助,这也是朋友。)小结:看来这古人造字时和我们的心意是相通的,小小的文字隐藏着大学问!3、互动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跟我们聊聊你的朋友吧!抓住学生说话中的关键,互动点评。如:感情深厚!互帮互助!共同分享!正式上课过程:一、直接导入:(20秒)今天我们就要读一个朋友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同时PPT出示课题)一起读课题。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翻开书76页,自由朗读课文,借助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5分钟以内)2、出示生词。你们推荐一个声音最响亮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词吧!(2分钟)【如果小老师有读得不准的字音,不光指出,还要他再读一遍。】出示多音字选择读音练习。课文中有2个多音字,谁来选择正确读音。你来,你来。非常棒!全班一起读准字音。(齐读多音字的两个句子。)【如果发现学生读书拖拉,马上提醒】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朋友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找找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试着用35句话说清楚。(4分钟以内)4、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说到文中人物,就板书“我”、林童】(预设:学生说得比较完整,也比较清楚。师:哇!真棒!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得既完整又清楚。大家听清了吗?向他学习,说给同座听。学生说得比较完整,但是很啰嗦。师:嗯,你说得真完整!如果能抓住重点,再简洁一些,就更好了!学生说得不全,只说出了事情的起因。【注意:如果学生把起因说得非常清楚,就大大表扬,请他再说一遍,大伙儿认真听。】师:谁来补充经过和结果?学生在起因中说掉了“林童没有告诉我”。师:“我”是因为林童演了主角而生气吗?“我”生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林童要演,没告诉我)对,这才是矛盾的起因。谁再来说说。学生说得不清楚,有点语无伦次,抓不住重点。师:别着急,慢慢说。我们俩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我的心情怎样?结果如何呢?(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故事内容)师: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通顺而简洁地表达出来呢?老师帮帮你们(出示填空),试试吧!(学生自己口头填,再指名填,读出来)【小结方法:读写事的文章时,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再用通顺而简洁的话串联起来,就能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5、读了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预设:林童想演白雪公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演出这么成功,我为什么会难过呢?林童不告诉我,我为什么那么生气呢?课文最后为什么说我俩几乎要哭出来,又忍不住笑了呢?)师梳理:你们的疑问,有的针对关键词、句,有的直指“我”和林童的内心想法真会读书!看来在这次矛盾中,“我”和林童各有各的想法。两人心中分别是怎么想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三、直指矛盾,紧扣内心,品读人物(一)走进“我”的内心,理解“我”(8分钟)在了解故事起因时,你们都说到:林童想演白雪公主,却没有告诉我。对于她的不告诉,我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我的疑问?1、顺疑而导,了解“我”的想法: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指导朗读,读出不理解。(评价:嗯,我听出你有些疑惑!谁也有这样的疑惑,想读吗?我感觉到你对林童的做法很不理解!相机板书:不理解【写大一点,红色粉笔】)2、联系上文,理解我的想法。(1)林童瞒着我做了些什么?我当时的心情怎样?联系上文,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体会。(2)读中体会。指名读,相机指导。“林童。”当老师叫出这个名字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一点都不知道林童也要演白雪公主。我吃惊地看看她。(“简直不敢相信”!我是不是听错了?请你读。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这太让人惊讶了!男生一起读。瞒着我报了名,这让“我”很吃惊,不理解。还瞒着我做了什么?谁来接着读。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我从来没见过她这么漂亮。她的朗诵很精彩,人人都为她鼓掌。不仅报了名,居然还瞒着我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太不可思议了!女生来读。这一切的一切,全都是悄悄地!作为好朋友的“我”,却完全被蒙在鼓里,一点儿也不知道!此时此刻,我怎能不吃惊!一起读出“我”的感受!3、情景导读,感受“我的”内心。难怪我会有这样的疑问!你来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板书:为什么?】师生对话:“我”认为最好的朋友应该信任我。所以我会想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我”认为最好的朋友还应该没有秘密。所以我不理解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我”认为最好的朋友更应该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想不通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我越想越不理解,越想越生气!一起读她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想法?我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我”的不理解、生气、难过、痛心都浓缩在这句疑问之中。(二)走进林童的内心,理解林童。(12分钟)1、紧扣“欲言又止”,感受林童的内心。林童真的是故意不告诉我吗?你从哪里看出她其实想说? “我只是觉得”林童欲言又止。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1)理解“欲言又止”【板书“欲言又止”】A. “欲言又止”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拆词法、查词典、联系上下文嗯,这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B.在生活中,你有欲言又止的时候吗?说一说。(指2个学生说)你们不仅理解了“欲言又止”这个词,还能联系生活来运用。真棒!C.林童跟你们的心情一样!能读出她当时欲言又止的语气吗?(指23人读:“我只是觉得”)评:心里真矛盾!内心在挣扎!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2)感悟表达。A.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时,有什么疑问?(预设:林童想说的是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出来)B.真会思考!作者这样写就是要引发我们的思考,吸引我们继续往下读。2、联系下文,理解林童的“欲言又止”。(1)这样的疑问在下文能找到答案。自由朗读2936自然段,从“我”和林童的对话中去找一找吧!把她当时想说的画上横线,把没有说的原因画上波浪线。(2)品读人物语言:林童想说什么?“你太出色了,你做的一切都比我强。我想演这个角色,证明我能行。”(PPT出示)原来她是想说她也想演。能模仿林童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读后评价指导:a、你就是林童,你对好朋友既佩服又羡慕!(林童是在赞美自己的好朋友啊!)b、你想证明自己,和好朋友一样出色!那林童为什么又没有说呢?“当时我还很害怕你们认为我自不量力呢。”(PPT出示)A.理解“自不量力”:理解了“量”这个字,能帮助你们理解整个词。字典中,有以下三个意思,在这个词语中,“量”是什么意思呢?(估计,估量)送到词语中,谁来说说什么叫“自不量力”?(自己不会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评价:嗯,理解了关键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这个方法你掌握了!把“自不量力”的意思送到句子中,说一说。(我很害怕你们认为我自己不会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B.想象一下:当大家正在夸奖“我”一定能行时,林童告诉大家:“我也想演白雪公主这个角色。”同学们会怎么说她?(生想象:啊?就凭你,还想演白雪公主?你怎么可能演好呢?)(师评价:在嘲笑她!在讥讽她!瞧不起她!)C.想到这些瞧不起,林童退缩了,你来读当时我还很害怕你们认为我自不量力呢。想到这些嘲笑和讥讽,林童越想越害怕,一起读当时我还很害怕你们认为我自不量力呢。难怪她会(欲言又止)师小结:听到她这番话,“我”才明白,自己误会了林童啊!现在,“我”的疑惑没有了(擦掉“为什么”)心结解开了,“我”也理解了她的想法!我俩和好如初了!(擦掉板书中“不理解”中的“不”字。)过渡:刚才,我们分别走进了“我”和林童的内心,发现“我”会因为林童的行为而生气、难过,林童又会因为“我”的赞美而高兴不已!两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和对方密不可分。四、感受友情,升华体验。1、品读句子,回顾全文。(2分钟)当我们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后(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指名读:我俩几乎要哭出来,但这情景又让我们忍不住笑了。了解了“我”和林童的内心想法,你们一定能读懂这句话。(出示下面这个填空)结合这对朋友因误会而闹翻,又因沟通而和好的过程,把我俩此时的心情补充完整。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一想到 ,“我”几乎要哭出来。一想到 ,林童几乎要哭出来。但一想到 ,我俩又忍不住笑了。(预设:一想到自己误会了好朋友,还以为她不信任“我”,错怪了她,“我”几乎要哭出来。一想到因为自己的不坦诚,差点和好朋友绝交,林童几乎要哭出来。)原来哭也好,笑也好,都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啊!2、写中释情,升华感悟。(5分钟)同学们,读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你想对“我”或林童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签上,署上你的名字。(生交流)评价:写出了你的独特感受!写得真好!这就是你的名人名言啊!大声地对台下的老师读一读吧!3、教师总结。朋友之间不仅需要互相理解,还需要信任、沟通。【板书:信任、沟通】只有这样-【完成板书上的“心”】朋友之间才会心连心!五、拓展延伸:1、把你写的书签送给自己的好朋友。2、建议你和好朋友一起读夏洛的网,再次感受朋友之间的情谊。板书设计:15、朋友之间“我” 林童 信任理解沟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梳理“我”的情感变化,积累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2、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文中的对话。3、了解对话描写中提示语的位置和作用。4、当堂写字。5、拓展升华。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走进了“我”和林童的内心,了解了两人的想法,读懂了这个朋友之间因误会而吵架,又因沟通而和好的故事。二、梳理“我”的情感变化,积累词语:1、默读课文,梳理“我”的情感变化,勾画相关词语。生气吃惊紧张难过震惊2、朗读词语,积累运用。三、读演对话,了解提示语的位置和作用:1、三个场景,小组演练。(1)12自然段,改写成对话,分角色读演。(2)1628自然段,“我”和妈妈的对话,分角色读演。(3)2936自然段,“我”和林童的对话,分角色读演。2、小组展示,读演对话。3、评价指导,相机了解提示语的位置和作用。四、指导书写。1、观察归纳生字字形特点,自主识记。2、指导书写,重点关注“挑、段、议”的笔顺和结构。3、当堂写字,关注书写和握笔姿势。五、拓展升华,课外延伸。1、交流课外阅读夏洛的网一书的感受和收获。2、继续阅读夏洛的网,学习故事中的对话描写。附送: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17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鄂教版教学目标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说明】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6.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12自然段)第三段:(13自然段)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说明】这篇课文的自然段较多,但条理很清晰,进行分段的训练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三、引导研读第一段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疏的词语。 3.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连一连部分,帮助学生记忆科利亚埋木匣过程中重要的动词。4.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5.让学生仿照写妈妈埋木箱的句子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说明】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想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意思。四、引导研读第二段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投影或小黑板出示:思考:(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2.反馈(1)师: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指名答。提示:“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呢?指名答。提示:“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师:挖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提示:“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找到。”(3)师: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指名答。提示:“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4)师: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生齐读: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5)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6)指导朗读。(7)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8)练习概括段意。指名回答。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说明】引导学生读中思考,相互交流,围绕问题,反复研读。教师的指导应严谨,教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五、作业1.填空。(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复述一下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学生简述。师:那么这件事给了科利亚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说明】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引导研读第三段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提示:(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提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3.师:在这件事里,科利亚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品质,是什么?提示:爱动脑,勤于思考。4.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5.师: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学生回答。师小结: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我们应像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说明】通过拓展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课文中讲的道理。三、总结全文(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2)师: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3)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四、词语练习1.分析句子(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引导学生理解:“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引导学生理解:“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2.填空练习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运用“仍然”和“果然”填空。投影或小黑板出示:用“仍然”和“果然”填空:(1)报纸上说,今天晚上八点有月食。晚上八点钟,我站在阳台上向天空望去,月食( )出现了。(2)在抗洪前线,解放军战士与洪水搏斗了十几天。有的战士累得几次昏倒,( )不肯离开防洪大堤。3.指导造句学生用“仍然”和“果然”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说明】“仍然”和“果然”两个词的教学从阅读到练习运用,难度是逐渐加大的,这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五、指导书写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学生书写。【说明】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使得写字教学不枯燥乏味。六、作业1.抄写课文最后一段。2.复述故事给爸爸妈妈听。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为“口语交际”练习做准备。板书设计26科利亚的木匣(xi)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说明】这个设计体现了图文结合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