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61925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选自老舍访问内蒙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3个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与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本文语言质朴,凝练,亲切,自然。写景,其景历历如绘;抒情,其情真切感人。2本课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3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都与本文中心前,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它体现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认识的逐步深化情感发展的历程,应启发学生正确理解。二、教学目标1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以增强表达效果。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能说出“疾驰”“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等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3.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理解作者的联想,认识林海对“兴国安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4自然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加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的含义和作用。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中国地形图。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单元提示”。2学习生字新词。3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结构特点及大意。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一)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读课本第86页的注释,明白作者是老舍。(3)出示中国地形图,简介大兴安岭位置。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讨论,交流。(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4)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读准带点的字:j qio kng xng疾驰俏丽 空洞 兴国安邦注意字形:盛气凌人:是两点水旁()。椽柱:书空右上部分()。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疾驰:快,迅速。盛气凌人:欺凌,侵犯,欺压。目之所及:到,达到。兴国安邦:国家。(5)指导给课文分段。 课文哪一部分写景?主要从哪几方面写景?哪一部分是联想? 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式)。给课文分段。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作者去大兴安岭之前和去了之后,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眼见,脚落,手摸,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多音字看拼音组词。Kng()xng()空兴kng()xng()(2)听写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兴国安邦目之所及盛气凌人椽柱 疾驰(再写出一个国义的“疾”组成的词语:眼疾手快、疾风知劲草。)2明确任务。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3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岭、林、花)。(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B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作者把大兴安岭与云横秦岭比是为了突出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默读课文。“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A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B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吗?(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理解句子中的比喻,看教学挂图或书上插图直观体会。朗读第4自然段。(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A花从里还隐藏着像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B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红豆的可爱。)(5)小结。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配乐读课文第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起一具体叙述。)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题和第6题的(1)。(2)熟读第2、4自然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2总结全文。(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2总结全文。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5、6题。(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14蒙蒙细雨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的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了带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我”的那件蓝制服。为保证班级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又不耽误学生上课,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取了衣服,又匆匆赶往学校。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使“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课文“以小见大”,通过对妈妈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反映她的崇高精神境界。2课文开头、结尾对雨景的简略描写,文字不多,作用不少,应启发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课文中那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要着重引导学生积累。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找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经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阅读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解题,质疑。(1)出示课题。(2)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等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觉得“妈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2)讨论、交流上述思考题答案。(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根据人物妈妈的出场、退场考虑段落的划分。)(4)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带点字的写法。肾炎:比较字形肾览。冤枉:上面不要多点,下面不要少点。撅着嘴:分析右边的部件。(2)说说课文中新词的意思。4学习课文第一段。(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担心?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要点:妈妈至少要在路上淋15分钟的雨。妈妈身体较弱。“我”帮不上妈妈的忙,只能干着急。(2)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那雨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那雨很小,很细。(第一句是个比喻句,对雨作了具体的描写,突出了雨的特点,使句子表达得更有美感。)(3)概括段意。5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学习有关句子的句式。1 认识课文开头、结尾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2 总结课文。(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2)组织学生读议。母女之间有哪些意见分歧?她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什么?(3)自读课文,划出反映妈妈品质的语句。(4)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灯片)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第一句把“还下着雨”放在后面,“再说”增强了说话的气势,使句子具有一种理直气壮的意味。)(5)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二段。(6)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2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课文。(2)课文开头和结尾写雨小、雨细有什么作用?(结尾和课题、开头呼应,耐人寻味。蒙蒙细雨既小又细,使人几首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这正像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景抒情,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暗示了课文的中心。)3总结全文。4布置作业。(1)指导完成作业本第4题。(2)完成作业本第3、5题。(3)选做作业本第6题。15古诗三首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渣,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因此十分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好友汪伦。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临安人林升。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4在前几册里,学生已学过许多五言诗、七言诗,对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照注释自己阅读古诗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二)教学过程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2指导学生赠汪伦。(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2)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将欲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4)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背诵这首诗。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1) 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2) 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冶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4)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冶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背诵这首诗。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1、2、4(1)(2)、5(1)(2)(4)。(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4完成有关作业。(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片,全班评价纠正。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2)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4)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性的同情。)背诵这首诗。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刻骨铭心的国耻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这是一篇参观记。课文记叙了作者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温50多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一幕血腥的历史的事实,愤怒控诉了侵华日军疯狂屠杀中国无辜百姓的滔天罪行。同时昭示国人:要铭记国耻,富国图强,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如愿以偿,得以凭吊50多年前南京大屠杀的遗迹。第二段(第39自然段)描述“我”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温国耻的经过。第三段(第10自然段)写作者通过参观获得的难忘印象和深刻感受。本文以大量史实愤怒控诉日军罪行,警醒国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2本单元训练重点“懂得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已在前面的课文教学中得到落实,本文重在指导学生在自学实践中应用。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了解日本侵略军当年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牢记国耻,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难点:体会课文第二段中的典型事例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来突出日军暴行的。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2学习生字新词。3完成有关字词作业。(二)教学过程1揭题、解题。(1)出示课题。(2)解题。理解词语:刻骨铭心铭:把文字刻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作为纪念。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教师引导学生评议,把提得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国耻”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这“国耻”是“刻骨铭心”的?(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读淮带点的字。荷(h)枪实弹(dn),用另一个读音分别组词。(2)读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吃惊。如愿以偿:偿,满足。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令人发指:发,读f。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年逾古稀:逾,超过。古稀,指七十岁。年纪超过七十岁,指高龄的老人。毛骨悚然:悚然,害怕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4)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解疑。4给课文分段。(1)本文是一篇参观记,这种类型的文章常按“概括介绍参观经过观后感”的结构来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结构给课文分段。(2)本文也可以采用先把课文主体部分(参观经过)划出,再看头尾的方法来分段。5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2)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第3题。)(3)读课文。第2课时(一) 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学习句式。2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 复习检查。(出示灯片,指名做在灯片上,全班校对。)(1)看拼音和汉字,把词语写完整。Xinyn do do to to沦() 火() 舞() ()田 ()不绝(小结规律:带有偏旁“刍”的,发an音;带有偏旁“舀”,发an音。)(2)听写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意思。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5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 南京沧陷后40多天内,侵华日军屠杀了35万人。(第句用了重复句式,重复“40多天”,强调了“时间之短”,同时又用了被动句的句式,强调了“杀人之多”。作者列出了一组对比强烈,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控诉了日寇的丧心病狂、惨无人道。)除了这一组数字,第句还有哪些词语强调、突出日寇的令人发指?(短短、竟、全部。)(3)抓住这一段课文的重点句概括段落大意。3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1) 自学课文第二段,根据作者的参观顺序给课文分层。全班交流,说说你主要是根据哪些句子来分层的?灯片出示。纪念馆分史料陈列厅,尺骨陈列室和卵石广场等几部分。史料陈列大厅很宽敞,墙壁上挂着250幅图片。走进尸骨陈列室,首先跳进眼帘的是橱窗里的累累白骨!史料陈列厅中的图片室外的卵石广场却给人另外一种感受。启发学生理解第句的过渡作用。(2)学习第二层。 自由读第二层课文。这两段都采用了先概括介绍后举实例的方法,重温历史,控诉侵华日军的罪行。找出课文中的实例部分。理解重点句。A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其中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这句话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图片内容的?(时间短,手段多,杀人面广。)课文用了一个长句来全面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读起来一气呵成,情感愤怒激烈沉痛。指导朗读。B 35万人惨遭屠杀!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里两个连续的感叹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C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种表达方式更恰当。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第句用“把”字句,突出了“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人间地狱”是日寇犯下的滔天罪行,强调日本侵略者对这场空前的却难罪责难逃。)(3)学习第三层。指名读课文第三层。 读旁注。(4)学习第四层。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讨论:大院卵石地面小路边13块浮雕围墙边的一组浮雕。小结:本层按参观顺序记叙。(5)根据各层内容概括段落大意。4指导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课文。(2)全班讨论:为什么说“这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深刻的启迪”指的又是什么?教师归纳:国力衰微,就会遭到外国人的欺负,要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就得不忘国耻,发奋图强。(3)这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布置作业。片断练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1) 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2) 学习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的写法,介绍你的学校或家烧不坏的手帕(习作训练)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这是一次观察实验作文,要求学生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第三单元训练把作文改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确定中心、全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习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2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有三点:学会观察,列作文提纲,作文时要注意的问题。“不光要把实验时(自己)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具体,还要写好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3激发爱科学的兴趣。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做实验用的物品:一块布手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2讨论写作思路。3列作文提纲。(二)教学过程1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2)导语:这块手帕我已经在保险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点上火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信不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2做演示实验。(1)提出观察要求: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时的动作,实验的变化。(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步骤: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点燃盘子里的酒精。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检查手帕有没有烧坏。(3)说明手帕没有被烧坏的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老师用的是70%浓度的酒精,30%的水不烧干,手帕是不会烧坏的。说这块手帕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是酒精里30%的水分保了险。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的作用。)3列作文提纲。(1)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2)学生列作文提纲。(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4布置作业。修改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二)教学过程1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的要求。(不光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2放手试写全文。3组织交流。(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乞讨。4誊抄习作。练习5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本次练习共5题。第1题是学习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2题是辨析近义词并选词填空;第3题是句式练习;第4题是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自豪感;第5题是阅读练习,巩固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增强表达效果。二、教学目标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2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3能仿照例句用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4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5能独立读懂短文,能划出短文的中心句,正确体会短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选择句式,并说明理由。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练习第1、3、4、5题。难点:练习第3、4、5题。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小黑板。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完成练习第1题。2 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完成练习第2题。3 能依照例句用双重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完成练习第3题。(二)教学过程1指导学习第1题。(1)拼读拼音,写出词语。(2)全班校对、订正。(南京、雷锋、天安门)。(3)看看这3个词语的拼音,在书写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大写字母)。(4)这几个词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为什么要大写?小结:凡是表示人或事物称呼的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都应该大写。(5)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并写拼音。如:x h li nng zh jing shng西湖 赖 宁 浙 江 省2指导学习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填出表示“死”的词语。)(2)指导解题方法。(先读懂句子的意思,了解各句所写的人和死的原因,再来填写适当的表示“死”的词语。)(3)学生独立完成。(4)全班组织讨论:各句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填写?就义。“就义”指为正义的事业被敌人杀害。刘胡兰是为了不泄露党的机密,被捕后被敌人铡死的。牺牲。“牺牲”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在战场或其他场合战死,通常用“牺牲”。遇难。“遇难”指因受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飞机失事”属于发生意外。逝世。“逝世”一般用于病故或老死。周总理属于病故。击毙。“击毙”是贬义词,指坏人被枪打死。(5)校对后订正。(6)小结:用近义词时,我们要注意根据句子所表示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用词。3指导学习第3题。(1)读题,明确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2)分析例句。(用小黑板出示) 没有人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A句子中有两个表示否定的词:没有、不,否定之后否定,意思就是肯定了。我们也常联系到数学中的一条运算规则:负负得正。有两个否定词,这样的句子就叫“双重否定句”。它表达的语气要比第一句一般陈述句更强烈。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两个否字词,如不能不,没有人不,不会不等,还要改动个别词语。)人们怎么会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呢?A句子里有一个表示否定的词语:不,句尾用问号。但是这个问句不用回答,题目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这样的问句叫做“反问句”。它表达的语气也要比一般陈述句强烈。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一个否定词,末尾加上问号,还要改动个别词语。)(3) 让学生独立改句。(4) 全班讨论,校对、订正。 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人们无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会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答应了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能不守信用呢? 地里的田鼠太多,庄稼的收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地里的田鼠太多,庄稼的收成怎么会不受到影响呢?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完成练习4。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二)教学过程1指导学习第4题。(1)读题,明确要求。(整句成段。)(2)把4句话通读一遍,了解主要内容。(3)学生独立完成。(4)全班校对、订正。(总起挖地道用地道总结地道作用,2431。)2指导学习第5题。(1)读课后问题。(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独立尝试回答问题。(3)找出中心句,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以及各段与中心的关系。(4)全班讨论回答课后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给予点拨。前一句是排比句,和后一句相比,语气更强,感情更深,突出了红色的意义和对它的赞美读起来音调激昂,更具音乐感。前一句为反问句,后一句为一般陈述句。前一句更能反映作者对黑色的由衷喜爱,后一句的感情表达则显得较为平淡。C这两句话的区别主要在语序的安排和形容词的使用上。第一句更强调了黑色的可贵。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林海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选自老舍访问内蒙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3个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与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本文语言质朴,凝练,亲切,自然。写景,其景历历如绘;抒情,其情真切感人。2本课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3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都与本文中心前,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它体现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认识的逐步深化情感发展的历程,应启发学生正确理解。二、教学目标1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以增强表达效果。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能说出“疾驰”“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等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3.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理解作者的联想,认识林海对“兴国安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4自然段。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加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的含义和作用。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中国地形图。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单元提示”。2学习生字新词。3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结构特点及大意。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二)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读课本第86页的注释,明白作者是老舍。(3)出示中国地形图,简介大兴安岭位置。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讨论,交流。(3)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4)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读准带点的字:j qio kng xng疾驰俏丽 空洞 兴国安邦注意字形:盛气凌人:是两点水旁()。椽柱:书空右上部分()。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疾驰:快,迅速。盛气凌人:欺凌,侵犯,欺压。目之所及:到,达到。兴国安邦:国家。(5)指导给课文分段。 课文哪一部分写景?主要从哪几方面写景?哪一部分是联想? 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式)。给课文分段。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作者去大兴安岭之前和去了之后,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眼见,脚落,手摸,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多音字看拼音组词。Kng()xng()空兴kng()xng()(2)听写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兴国安邦目之所及盛气凌人椽柱 疾驰(再写出一个国义的“疾”组成的词语:眼疾手快、疾风知劲草。)2明确任务。作者为什么觉得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作者是怎样具体叙述大兴安岭的美景的?3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述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岭、林、花)。(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数量多,样式多,温柔的美。)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B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多少条岭啊”放在句首,突出了岭多的特点。)作者把大兴安岭与云横秦岭比是为了突出什么?(岭线条柔美,使人赏心悦目。)小结:大兴安岭的“岭”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作者看不完也看不厌,感到亲切、舒服。(3)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默读课文。“林”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写了林的辽阔无边、形状、动态和色泽。)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C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D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上的浪花吗?(采用反问句式,语气更委婉更亲切。)理解句子中的比喻,看教学挂图或书上插图直观体会。朗读第4自然段。(4)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花”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比较句子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A花从里还隐藏着像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B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红豆的可爱。)(5)小结。读“学习提示”,归纳学法。配乐读课文第25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是什么关系?(总起一具体叙述。)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题和第6题的(1)。(2)熟读第2、4自然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2总结全文。(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2总结全文。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5、6题。(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14蒙蒙细雨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的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了带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我”的那件蓝制服。为保证班级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又不耽误学生上课,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取了衣服,又匆匆赶往学校。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使“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课文“以小见大”,通过对妈妈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反映她的崇高精神境界。2课文开头、结尾对雨景的简略描写,文字不多,作用不少,应启发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课文中那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要着重引导学生积累。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找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经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粗知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阅读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解题,质疑。(1)出示课题。(2)课文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等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觉得“妈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2)讨论、交流上述思考题答案。(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根据人物妈妈的出场、退场考虑段落的划分。)(4)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带点字的写法。肾炎:比较字形肾览。冤枉:上面不要多点,下面不要少点。撅着嘴:分析右边的部件。(2)说说课文中新词的意思。4学习课文第一段。(1)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这么担心?讨论、交流上面的问题。要点:妈妈至少要在路上淋15分钟的雨。妈妈身体较弱。“我”帮不上妈妈的忙,只能干着急。(2)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幻灯片。)那雨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那雨很小,很细。(第一句是个比喻句,对雨作了具体的描写,突出了雨的特点,使句子表达得更有美感。)(3)概括段意。5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学习有关句子的句式。3 认识课文开头、结尾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4 总结课文。(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2)组织学生读议。母女之间有哪些意见分歧?她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为什么?(3)自读课文,划出反映妈妈品质的语句。(4)比较句子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出示灯片)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第一句把“还下着雨”放在后面,“再说”增强了说话的气势,使句子具有一种理直气壮的意味。)(5)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二段。(6)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2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课文。(2)课文开头和结尾写雨小、雨细有什么作用?(结尾和课题、开头呼应,耐人寻味。蒙蒙细雨既小又细,使人几首觉察不到它的存在,这正像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景抒情,赞美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暗示了课文的中心。)3总结全文。4布置作业。(1)指导完成作业本第4题。(2)完成作业本第3、5题。(3)选做作业本第6题。15古诗三首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渣,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因此十分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好友汪伦。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临安人林升。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4在前几册里,学生已学过许多五言诗、七言诗,对学习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照注释自己阅读古诗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二)教学过程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2指导学生赠汪伦。(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2)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将欲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4)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背诵这首诗。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3) 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4) 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冶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