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58385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于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开了,花团锦簇。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花如潮,有声有色。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看花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在回家的路上发出由衷的感叹。2本课有许多联想的句子,可以帮助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落实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3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李广田于1962年写的散文,原载1962年5月6日人民日报,选入教材时有删节。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下半部分,注意笔顺,共12笔。簪花:中间部分是“”,不是“无”,书空。(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驻足:驻,车马停止。停住脚步。鼎盛:鼎,正当,正在。正当兴盛或强壮。依依不舍:依依,留恋。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接踵摩肩:踵,脚跟。脚跟碰脚跟,肩膀擦到肩膀,形容人多,拥挤。也作“摩肩接踵”。(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给课文分段。4学习课文第一段。(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2)讨论。 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情,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熟读这一自然段。 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桔枝瘦叶花园锦簇,一个花和海洋。)(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3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段,认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并指导背诵。(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2)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用“”和“ ”划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两个词去找、划?(向高处看去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找到句子读一读。(3)学习重点词。 找出课文把花的茂盛比喻成潮水的句子。A 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中翻腾。B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为什么说花如潮?(有声有色,蔚主国壮观,所以比喻成潮。)读句子,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A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B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幻灯出示,请一名学生写在灯片上,其他同学完成作业本第5题,集体校对。)(4)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阅读“单元提示。” 什么是见闻?什么是联想。 联想常常用“好像”“仿佛”一类词语引出。 注意区分比喻和联想:比喻是由作者联想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是用比喻的形式出现,联想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1) 读句,品句。 自由读课文,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 诵读,体会句子好在哪里。熟读,背下来。(2) 概括段意。(3) 指导背诵第二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2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5题。(2)背诵第二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段,注意作者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段。(1) 听第5自然段录音,思考:边听边划出写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语句。(2)讨论。 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矛盾的心情?) 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这里用“好”、“也好”、“更好”,写出哪儿都美。写站在树下,用“伫立”;写看,用“端详”,作者用词丰富,富有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也不同。(作者用“大方”、“贪心重”来形容。这里的“贪心重”只是说太喜欢花了,想尽量多领略一些花的美,不但没有贬义,还有褒义。这种贬义褒用,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圈出动词来,交流。(3)读一自然段课文。(4)听第6自然段录音,按课文内容填表,完成作业本第5题。(边听课文边填,全班交流。)(5)这几类人物看花时的神情和动作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行,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身分。)2学习课文第四段。(1) 齐读课文。(2)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春光似海”是说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令人仿佛置身于春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正如春光灿烂。这两句是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国家。)3总结课文。(1)把课文分成4段,写出各段的段意,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6题。(2)朗读全文。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6题。(2)听写词语,指名写在灯片上,全班校对。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个场景,写出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特点来。(看灯;放烟花;自修课;营养午餐)11鸟的天堂一、背景知识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2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等16个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 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1) 出示课题。(2)理解课题。“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1 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 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3)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榕树、木桩、留恋。(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缝隙:裂缝。应接不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6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指名听写在灯片上,出示灯片全校校对订正。(2)解释词语:缝隙,应接不暇。2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3)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了短句,读起来更有韵味。)(4)“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比较词语意思:陆续继续。“陆续”表示一个接着一个。)(5)读句子,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灯片出现)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果划动。(都是作者看到、听到的,是作者的见闻。)(6)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不能,课文是按水面、船、桨由远到近地写的。)(4) 小结:这一段具体描写黄昏后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3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作者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3)默读第8自然段,用“”划出作者的见闻,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全班讨论、交流。重点句灯片出示: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4)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这环境适宜鸟儿生活,使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还有哪些原因?(5)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6)概括第二段的段意。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题。(2)读课文。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教学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找到一对反义词。(清静热闹。)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小结:这一段运用了选概括、后举例的写法。(4)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5)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的呢?(6)归纳段意。3学习课文第四大段。(1)指名读课文。(2)“留恋”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3)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称谓,指的是那棵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是说大榕树适合鸟儿生活,鸟儿在这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作者用相同的词语,借助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热情赞美。)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2、4、5题。(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仿照第12、13自然段“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写一个片断。1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这是冰心6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动的儿童。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路边颐和园,看到成千盈百的孩子,不由地进颐和园去看看。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知春亭畔,到处都是春游的孩子。第三段(第58自然段)写在玉澜堂看花,感悟到春的力量,也感悟到儿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机勃发。第四段(第9自然段)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儿童在一起就像春光常在,从而总结全文。2课文文辞优美,既有写实,又有丰富的联想,适合于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式,通过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落实单元阅读训练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自学生字新词。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中,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的?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2)出示课题。(3)简介作者冰心。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给课文分段。(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颐和园:左边不是“巨”,“臣”有7笔,书空。(2)读准带点的字。魔述匣(xi)子。(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出示灯片,指名完成,全班校对反馈。)(1) 选择正确的读音。魔术匣(xi ji ji)子(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Chng qin yng bizu w x dni ku() ( ) ( )hun chngln mnhu p wng shng( ) ( ) ( ) ( )2学习课文第一段。(1) 听录音。(2) 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 ”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3) 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4) 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3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2) 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4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把海棠树比喻成“飞泉”,变静态为动态,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2)熟读第6自然段。(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5总结。(1)配乐朗读课文。(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儿童在春光明媚、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般美好)。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重点写春光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家庭风波(听说训练)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 本次听说训练要求学生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录音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2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听说训练的提示。要学生记住要点,然后根据内容以错在哪儿为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教学目标1听清录音,弄清妈妈和李小林的分歧在哪里。2准备好发言要点,参加讨论。认识到既要自强自立,又要尊敬长辈。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材料家庭风波。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第2单元周菲的启示听说训练的情况引入。2出示题目。这次听说训练是参加李小林家庭风波的讨论。(二)明确训练要求。1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次训练的要求是什么?2讨论归纳。要求做到:听清楚录音的内容,弄清录音中的分歧意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加全班讨论。(三)听录音,记住要点。1学习课文“听说提示”的内容。2带着问题听第一遍录音。3 听后讨论上面的问题。(重点是弄清楚李小林和妈妈的分歧:妈妈认为李小林对好态度不好,考试考差了还笑嘻嘻的;李小林则认为妈妈把他当作小娃娃,他要自立。)4再听录音,思考:小林和妈妈发生冲突,是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四)准备发言要点。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从三个方面来说。(五)说话训练。1根据提纲,自由练说。2指名优等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评议。3四人小组讨论,互相评议,教师巡回指导。4各组推荐代表上台发表意见,特别请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发言,集体评议。(1)妈妈错了。小林长大了,要自立,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可以再努力,不应斥骂。(2)小林错了。小林虽然长大了,但还是得听妈妈的话,不能顶撞。(3)小林对的,但做法上可以改进,要和妈妈沟通,相互理解。评议时注意两点:(1)允许有不同看法,但中心要正确,即要求学生既要尊敬长辈,又要自强自立。(2)语言表达中,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病句要及时指导纠正。纸团疑云一、背景知识1本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的课余生活安排了确定中心,选择好事例的训练;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好 安排了确定中心、学习先概述后举例写法的训练。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在上述两次训练的基础上,安排根据材料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的续写训练。2教材分两部人: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简要地说明了如何展开合理的想象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根据中心思想选择作文的思路,即从纸团的内容与来历的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进行合理的想象,表达健康、积极的中心思想。二、教学目标1 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2 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着“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复习第一、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二)教学过程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1)回顾第一、二单元习作训练要求。(2)学习“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3)明确训练重点和习作内容。揭题板书。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1)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3学习“习作提示”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 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 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4布置作业。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读写做准备。第2课时(一) 教学目标学生习作的,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二)教学过程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3) 修改提纲。2放手续写。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3组织交流。(1) 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2) 学生各自修改初稿。(3) 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4) 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4誉抄习作。练习4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本练习共有5道题。第1题是写字训练,第2题是对音序查字和部首查字的复习巩固,第3题学习两条格言,第4题是判断句子正误,改病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5题是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项目分辨事物和联想。二、教学目标1正确抄写汉字,写得匀称,能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确定字在词语中的意思。2能读背两条格言,大致理解意思,并指导自己的行动。3改正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的病句。4阅读短文,能指出画面上哪些景物使人产生联想。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练习第2、3、4、5题。难点:第4、5题。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小黑板。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抄写汉字,完成练习1。2复习巩固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完成练习2。3 学习两条格言,完成练习3。(二)教学过程1指导练习第1题。(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把字写正确,写匀称。)(2)把这些字进行结构归类:左右结构:颐 拜 左中右结构:澈上下结构:荡 炙 聚 品字形结构:晶全包围结构:园 独体字:幽 凹 甩 垂 世 丫(3)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颐:左边里面是“口”。拜、垂:不要少写一横。聚:书空下半部分。(4)要注意不同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位置不同,要写得匀称。写一写,同桌互相评比。2指导练习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第1栏是音序查字,查什么大写字母;第2栏、第3栏是部首查字,查什么部,除部首外有几画;第4栏是根据词语确定字义。)(2)学生独立完成。(3)检查,校对,订正。隙:X,阝部,10画,空,没有东西的。已:Y,已部,0画,停,止。盈:Y,皿部,4画,超过,超出。暇:X,日部,9画,空闲。3指导练习第3题。(1)读题,明确要求。(读秒两条格言。)(2)读格言。(3)教师讲解这两条格言的意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意思是学了知识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4)让学生熟读。(5)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这两条格言的意思。(6)抄写下来。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修改病句,完成练习第4题。2阅读短文,指出画上的哪些景物使人产生联想,完成练习第5题。(二)教学过程1指导练习第4题。(1)读题,明确要求。(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病句。)(2)学生独立完成。(3)校对,订正。 搭配不当,句末加“之一”。 搭配不当,“春天的杭州”改为“杭州的春天”。 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虽然但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可以改为“语文成绩比较好”。2指导练习第5题。(1)读题,明确要求。(2)读课后问题。(3)带着问题自学短文,尝试独立回答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主要从第3、4自然段中划找有关词句。)(5)齐读有关词句。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花潮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于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开了,花团锦簇。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花如潮,有声有色。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看花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在回家的路上发出由衷的感叹。2本课有许多联想的句子,可以帮助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落实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3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李广田于1962年写的散文,原载1962年5月6日人民日报,选入教材时有删节。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下半部分,注意笔顺,共12笔。簪花:中间部分是“”,不是“无”,书空。(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驻足:驻,车马停止。停住脚步。鼎盛:鼎,正当,正在。正当兴盛或强壮。依依不舍:依依,留恋。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接踵摩肩:踵,脚跟。脚跟碰脚跟,肩膀擦到肩膀,形容人多,拥挤。也作“摩肩接踵”。(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给课文分段。4学习课文第一段。(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2)讨论。 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情,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熟读这一自然段。 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桔枝瘦叶花园锦簇,一个花和海洋。)(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3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段,认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并指导背诵。(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2)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用“”和“ ”划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两个词去找、划?(向高处看去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找到句子读一读。(3)学习重点词。 找出课文把花的茂盛比喻成潮水的句子。C 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中翻腾。D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为什么说花如潮?(有声有色,蔚主国壮观,所以比喻成潮。)读句子,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C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D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幻灯出示,请一名学生写在灯片上,其他同学完成作业本第5题,集体校对。)(4)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阅读“单元提示。” 什么是见闻?什么是联想。 联想常常用“好像”“仿佛”一类词语引出。 注意区分比喻和联想:比喻是由作者联想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是用比喻的形式出现,联想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5) 读句,品句。 自由读课文,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 诵读,体会句子好在哪里。熟读,背下来。(6) 概括段意。(7) 指导背诵第二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2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5题。(2)背诵第二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段,注意作者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段。(2) 听第5自然段录音,思考:边听边划出写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语句。(2)讨论。 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矛盾的心情?) 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这里用“好”、“也好”、“更好”,写出哪儿都美。写站在树下,用“伫立”;写看,用“端详”,作者用词丰富,富有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也不同。(作者用“大方”、“贪心重”来形容。这里的“贪心重”只是说太喜欢花了,想尽量多领略一些花的美,不但没有贬义,还有褒义。这种贬义褒用,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圈出动词来,交流。(3)读一自然段课文。(4)听第6自然段录音,按课文内容填表,完成作业本第5题。(边听课文边填,全班交流。)(5)这几类人物看花时的神情和动作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行,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身分。)2学习课文第四段。(3) 齐读课文。(4)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春光似海”是说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令人仿佛置身于春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正如春光灿烂。这两句是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国家。)3总结课文。(1)把课文分成4段,写出各段的段意,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6题。(2)朗读全文。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6题。(2)听写词语,指名写在灯片上,全班校对。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个场景,写出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特点来。(看灯;放烟花;自修课;营养午餐)11鸟的天堂一、背景知识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2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等16个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 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4) 出示课题。(2)理解课题。“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2 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5) 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6)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榕树、木桩、留恋。(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缝隙:裂缝。应接不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6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指名听写在灯片上,出示灯片全校校对订正。(2)解释词语:缝隙,应接不暇。2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3)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了短句,读起来更有韵味。)(4)“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比较词语意思:陆续继续。“陆续”表示一个接着一个。)(5)读句子,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灯片出现)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果划动。(都是作者看到、听到的,是作者的见闻。)(6)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不能,课文是按水面、船、桨由远到近地写的。)(8) 小结:这一段具体描写黄昏后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3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作者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3)默读第8自然段,用“”划出作者的见闻,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全班讨论、交流。重点句灯片出示: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4)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这环境适宜鸟儿生活,使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还有哪些原因?(5)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6)概括第二段的段意。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题。(2)读课文。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教学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找到一对反义词。(清静热闹。)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小结:这一段运用了选概括、后举例的写法。(4)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5)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的呢?(6)归纳段意。3学习课文第四大段。(1)指名读课文。(2)“留恋”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3)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称谓,指的是那棵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是说大榕树适合鸟儿生活,鸟儿在这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作者用相同的词语,借助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热情赞美。)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2、4、5题。(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仿照第12、13自然段“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写一个片断。1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这是冰心6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动的儿童。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路边颐和园,看到成千盈百的孩子,不由地进颐和园去看看。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知春亭畔,到处都是春游的孩子。第三段(第58自然段)写在玉澜堂看花,感悟到春的力量,也感悟到儿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机勃发。第四段(第9自然段)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儿童在一起就像春光常在,从而总结全文。2课文文辞优美,既有写实,又有丰富的联想,适合于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式,通过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落实单元阅读训练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4 自学生字新词。5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中,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的?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2)出示课题。(3)简介作者冰心。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给课文分段。(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颐和园:左边不是“巨”,“臣”有7笔,书空。(2)读准带点的字。魔述匣(xi)子。(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出示灯片,指名完成,全班校对反馈。)(4) 选择正确的读音。魔术匣(xi ji ji)子(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Chng qin yng bizu w x dni ku() ( ) ( )hun chngln mnhu p wng shng( ) ( ) ( ) ( )2学习课文第一段。(5) 听录音。(6) 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 ”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7) 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8) 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3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5) 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4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把海棠树比喻成“飞泉”,变静态为动态,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2)熟读第6自然段。(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5总结。(1)配乐朗读课文。(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儿童在春光明媚、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般美好)。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重点写春光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家庭风波(听说训练)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2 本次听说训练要求学生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录音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2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听说训练的提示。要学生记住要点,然后根据内容以错在哪儿为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教学目标1听清录音,弄清妈妈和李小林的分歧在哪里。2准备好发言要点,参加讨论。认识到既要自强自立,又要尊敬长辈。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材料家庭风波。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第2单元周菲的启示听说训练的情况引入。2出示题目。这次听说训练是参加李小林家庭风波的讨论。(二)明确训练要求。1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次训练的要求是什么?2讨论归纳。要求做到:听清楚录音的内容,弄清录音中的分歧意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加全班讨论。(三)听录音,记住要点。1学习课文“听说提示”的内容。2带着问题听第一遍录音。6 听后讨论上面的问题。(重点是弄清楚李小林和妈妈的分歧:妈妈认为李小林对好态度不好,考试考差了还笑嘻嘻的;李小林则认为妈妈把他当作小娃娃,他要自立。)4再听录音,思考:小林和妈妈发生冲突,是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四)准备发言要点。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从三个方面来说。(五)说话训练。1根据提纲,自由练说。2指名优等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评议。3四人小组讨论,互相评议,教师巡回指导。4各组推荐代表上台发表意见,特别请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发言,集体评议。(1)妈妈错了。小林长大了,要自立,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可以再努力,不应斥骂。(2)小林错了。小林虽然长大了,但还是得听妈妈的话,不能顶撞。(3)小林对的,但做法上可以改进,要和妈妈沟通,相互理解。评议时注意两点:(1)允许有不同看法,但中心要正确,即要求学生既要尊敬长辈,又要自强自立。(2)语言表达中,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病句要及时指导纠正。纸团疑云一、背景知识1本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的课余生活安排了确定中心,选择好事例的训练;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好 安排了确定中心、学习先概述后举例写法的训练。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在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