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可能性WORD版教案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04-105例1、例2可能性。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 、“可能” 、“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2.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体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3.培养学生初步的概率意识及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准备:教具:纸盒、彩球、硬币。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那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硬币”的游戏吧。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活动一:通过摸球游戏,体验“一定”。老师带来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球,悄悄装在盒子里。请同学们来摸球,猜猜看你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红色盒子全放黄色的,蓝色盒子放白色的和黄色的。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小乒乓球,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上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颜色的乒乓球?(抽若干人摸)师:为什么摸出的都是黄色的呢?生:因为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黄色的乒乓球师: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异口同声地)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黄色的乒乓球(边说边把盒子里的黄色乒乓球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也一定是黄色。(板书:一定)师:谁再来说说为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来的乒乓球一定是黄色?生:因为盒子里只有黄色的乒乓球,所以摸出来的乒乓球一定是黄色。活动二:创设情境,体验“可能”。师:放入四个白色乒乓球,问:现在摸一下还一定能摸出黄色的吗?让学生摸一摸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验证,抽生摸一摸。生:不一定,有可能是黄色也有可能是白色。(板书:可能)师:我们能从里面摸出紫色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生:因为里面没放紫球。刚才我们玩了两个游戏,同学们玩得开心吗?三、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1、小小裁判员(出示书P105插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具有可能性,请看,这里有几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事情,请你来当小小裁判员,运用“一定”、 “不可能”、“可能”对这几件事进行判断。一定的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师:打开数学书第105页,请你先仔细想一想,画一画,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1)地球每天都在转动。(2)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3)三天后下雨。(4)太阳从西边升起。(5)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6)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判断结果?你是怎么判断的?为什么?师:其实世界上有一些人用左手吃饭,我称为左撇子,只是我们没见过。师:看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老师专门就中国的出生人口做了一项调查,请看大屏幕: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是1100万左右。把这个数据具体到天数,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是2.08万,如果精确到秒,中国平均每4.15秒就有一个小公民出生。师:所以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是一定的。小朋友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能够正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2、例题补充(大屏幕出示P108页第1题)刚才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你们能不能独立判断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呢?要求:一定的画,不可能的画,可能的画花是香的;月亮绕着地球转;石狮子在天上飞。四、巩固练习1、按要求涂颜色。(P108第2题)3、请大家用“一定”“不可能”或“可能”来表述身边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五、全课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知道了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2、回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再调查一下,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一定能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或可能会发生。板书设计: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可能性教学评课稿执教:戴祝芳评课:陈冬娇“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杨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杨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杨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3、教学用语要精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更为重要。例如:刚才我们学习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一定会发生,哪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达。请看大屏幕。这样肯定上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及下一步的要求,就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