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42347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学前要点预览知识要点图解 晨背关键词语1 群落是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2 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 群落的种间关系有捕食 寄生 竞争和互利共生等4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5 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阳光 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6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课堂探究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P71 74 梳理教材新知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群落的理解 判断正误 森林中的所有松树属于一个群落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属于一个群落 2 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素 同一 一定 各种 的集合 3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群落的 组成 丰富度 关系 群落的 结构 群落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 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意义 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 衡量指标 即群落中 的多少 3 规律 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答案 1 1 2 地点 区域 生物种群 3 物种 种间 空间 演替 4 种群2 1 不同群落 2 丰富度物种数目 3 丰富3 c b d a 掌握核心内容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1 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如一个水池 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2 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如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等 3 各种生物的总和 即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4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 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例如 某一池塘中各种鱼 虾 蟹等动物 各种沉水 挺水 浮水植物以及各种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 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2 个体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个体 种群与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 其特征各不相同 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 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三者关系可表示为 典例示范1 下图中的 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 纵轴为个体数 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是大 小草履虫 C是兔与狐 D是细菌和噬菌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填写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 A B C D 2 造成 现象是由于 3 与 相比 结果不同是因为 答案 1 2 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而使一种生物不能获得足够生存资源而死亡 3 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问题导析 1 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 关系 对应曲线为 2 大 小草履虫属于 关系 对应曲线为 3 狐与兔属于 关系 对应曲线为 4 细菌与噬菌体为 关系 对应曲线为 答案 1 互利共生 2 竞争 3 捕食 4 寄生 一题多变 1 若C组的狐死亡 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2 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 对a有利的是 答案 1 先增多后减少 最后趋于平衡 2 答案 1 不同的空间2 1 草本植物 灌木和乔木光阳光等环境资源栖息空间和食物 2 地形湿度和盐碱度人与动物 掌握核心内容1 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 1 形成原因 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 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典例示范2 如图a b c分别代表的是在 200 3800m的海拔内 山坡a 森林b 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在 200 3800m范围内 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 b 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问题导析 1 a处高山植物的分布是由于 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 不同引起的 2 b处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 有关 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 有关 此种结构为 3 c处海洋动物的分层与 温度 食物和含氧量等有关 此种结构为 答案 1 地形的起伏温度 2 光照食物垂直结构 3 阳光垂直结构 知识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P75 76 梳理教材新知1 土壤动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而且身体微小 因此不适于用 法或 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 常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 法 二是 法 答案 1 样方标志重捕取样器2 记名计算目测估计3 取样器诱虫器镊子吸虫器实体镜 掌握核心内容1 实验用具分析 采集小动物的两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 1 诱虫器 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 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 趋湿 避高温的习性 远离光源 热源 2 吸虫器 B图 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2 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如实记录 2 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 同样营养土壤 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 识别命名要准确 典例示范3 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 下图A B C D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答案 A 问题导析 1 土壤动物有趋 趋 避 的特性 2 图中的分离收集装置能同时满足有 的是A 答案 1 暗湿高温 2 光和高温 随堂训练考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 下列关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 在一定时间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 同种个体形成种群 不同种群形成群落C 种群与群落没有任何关系D 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解析群落中包括许多种群 答案C 2 2014 新课标全国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 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 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 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 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 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A项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 两者不是竞争关系 B项错误 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 C D项错误 答案A 3 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 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雨量充沛 气候潮湿时 真菌 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 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 见图1 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 见图2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填选项字母 A 互利共生B 寄生C 捕食D 腐生 2 当雨量充沛 空气相对湿度在70 左右时 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 3 在干旱的气候下 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由题意可知 真菌 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 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 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 由图示看出 当雨量充沛 空气相对湿度在70 左右时 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 在气候干旱时 真菌 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 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答案 1 BC 2 多 3 变大 原因是气候干旱 真菌 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 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4 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 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温度食物B 温度光照C 温度湿度D 光照食物 答案D 5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 甲 乙 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 网口内径50cm 网身长145cm 网目孔径0 169mm 各随机取样3次 调查结果如表 单位 个 下列关于甲 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 正确的是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 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 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 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 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种类越多 丰富度就越大 故乙类群的丰富度大于甲类群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 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 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 答案C 考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 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活动 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 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C 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D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而且身体微小 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 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 调查的方法 统计土壤动物时应借助显微镜或实体镜对各类小动物进行统计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 待鉴定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