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冀中地道战2-2教案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41576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冀中地道战2-2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冀中地道战2-2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冀中地道战2-2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冀中地道战2-2教案 人教版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的段落、层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和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进而体会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二)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找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演示表现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二)学习第一段。 这一段交待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 (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 (板书: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战) 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呢? (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护自己;二是能够更好地打击敌人。) (板书:保护自己 打击敌人) 在第3自然段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总结“地道战”的情况? (第一句话中的“奇迹”一词。) “奇迹”是什么意思? (“奇迹”是想象不到的很不平常的事。) “地道战”的确是个奇迹。课文又从三个方面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是以任丘的地道为例,介绍了地道的样式和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分? (这一段还可以分为地道的内部和地道的出口两层。) 地道的内部构造分为哪几部分?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按顺序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板书。 (板书:地道内部 高、深、天洞、小洞、气孔)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重复地道内部构造的特点,并在同学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 课文是怎样介绍地道出口的呢?地道出口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重要词语。 (板书:地道出口 口外:荆棘 陷坑 口内:坚固的洞 迷惑洞 死道:地雷 活道:口) 教师解释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李白诗里的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夫,古代成年男子的通称。关,关口。莫,不能的意思。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这一段。 这一段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介绍得比较清楚,使我们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只是一百多种地道中的一种。地道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既可以保存自己,又能够打击敌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道战”的确是- 学生齐答:奇迹。 (四)学习第三段。 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同样说明这是“奇迹”。冀中人民是怎样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 (敌人想方设法破坏,冀中人民发挥聪明才智,想出许多妙计来防备。)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破坏 防备) (用“土”和“沙”灭火;吊板用来挡住毒气;利用枯井暗沟防备水攻。任凭敌人想出什么毒计,冀中人民也有妙计来对抗。另外,因为地道都是通着的,还可以转移到别的村子去。) (板书:火攻 毒攻 水攻 土沙 吊板 枯井暗沟) 教师用箭头将上下板书连接起来并小结,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内容。 冀中人民还有更先进的方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因为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无线电”“有线电”。我可要提醒同学们,这可不是现在的“手机”“呼机”,它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下面这段话大家就会清楚了。 学生读收,教师板书。 (板书:无线电-吆喝 有线电-拉铃) 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在书上及电影、电视节目中获得的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讨论: “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第一课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泥巴等材料做一个任丘的地道模型,也可以鼓励学生画一张冀中地道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冀中人民的智慧和抗敌妙计,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最后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是对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打击敌人的种种妙计的总结,同时赞扬了冀中人民对敌人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五)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教师提出问题。 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呢? (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总结性的结尾,写清了地道战的结果和作用。) 请同学把开头段和结尾段连起来朗读,让学生体会前后互应的作用。教师板书。 (板书: 为了粉碎“扫荡”-“扫荡”被粉碎了 简直是个“奇迹”-留下惊人的“奇迹” (六)总结板书,进一步理解课文。 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七)请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再见了,亲人 1教案 浙教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浙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选取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记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即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以话别引入,而后分别回忆这个人的感人事件,最后抒发感情。作者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以及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这三个段落是教学重点。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描写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中的一些知识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三)教学环境分析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片模糊,甚至是空白的。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又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此时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设备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这样不仅创设了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教学属于常规阅读课教学类型,要求教师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前提下,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概况、人民志愿军概况、巍巍的相关作品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等。课件制作属于powerpoint类型,课件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四)教学思想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四个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如今也已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一文中指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基于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如下策略,以更好的落实课标的新理念,创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2.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的场面、渲染分别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3.想象抒情法: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雪中送炭、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四、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感知背景,引入主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点拨拓展,引发兴趣深读悟情,升华情感(二)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感知背景(1)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段历史?(出示多媒体课件)整合点分析: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抗美援朝的历史,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基本上是空白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时,运用视频手段播放相关内容,将抗美援朝战争分解为“决策出征奋战胜利送别”这几个环节,既能补充这项空白,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便于学生接受。(2)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并说说你的理解。(屏幕显示)朝鲜的山川大地,到处是鲜花、歌声和泪水,朝鲜人民以火一般的激情送别朝夕相伴八年的志愿军,送别这支为和平而来、又为维护和平而去的人民军队。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合点分析:利用大屏幕显示课文中的插图,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唤起学生对本课的记忆。直观的图片展示,有利于学生感受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看图说话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1)同学们,从图片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切的送别场面,这是谁和谁分别的场景?(板书:朝鲜人民 志愿军)单从字面上看他们是亲人吗?那为什么课题要这样写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看看课文中还写了哪些我们从图片上没有看到的场面。提出初读要求: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具体写了志愿军和哪些人告别,请你把他圈下来。(2)交流。文中具体写了志愿军和谁告别呢?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民),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在后面加上省略号?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却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了,大家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读后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些填空:(屏幕显示)整合点分析:以投影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提醒学生注意品读文中重点词语。从你填出的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深情厚谊这深情厚谊凝结成这简短的三段话,齐读。这深情厚谊更流露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过需要你认真的读,用心的体会, 大家打开书,我们再次走入课文,走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的场景中(出示图片)离别之际,一幕幕往事又涌上志愿军的心头,同学们,此时志愿军想起了哪些事情呢?指明读课文1、2、3段,用括号画出13自然段中回忆的部分,想想怎样用简练的话概括这些事情。(学生阅读,教师巡视点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吧!指名读回忆部分,完成填空:大娘为了( )而( );为了( )而( );为了( )而( )。小金花为了( )而( )。大嫂为了( )而( )。整合点分析:以投影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记叙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如果你就是一名即将离开的志愿军战士,此时想起这些往事,你的心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这样的感情是怎样流淌于作者的笔端的呢!这是我们下面品读的重点。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子,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子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3.精读品味,体会真情(1)品读第一段(出示) 刚刚大家读这些回忆的时候,有的同学很是动情,那么是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呢?自己读,圈画在书上。结合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理解如上描红的词语。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位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在这位大娘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她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这位大娘家里休养,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位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老师也按这个内容写了一段话,你读读看,有什么不同?(用第二人称,亲切)整合点分析:将重点段利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描红的字体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品读体会。段落的反复品读,可以利用屏幕的切换来完成,减去了学生找寻段落的时间,使品读过程流畅、自然。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那么志愿军还和这位大娘说了什么呢?想一想,志愿军说的这些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练读。分部分朗读。(女生读开头一部分,男生读回忆,齐读最后一句)别送了,大娘!志愿军战士不忍心再让您操劳!放心吧,大娘,志愿军战士不会把您忘怀!但是,大娘还是一路送来,你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品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2)品读第二自然段:我们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感谢他把这么感人的场面记录下来;老师也得感谢你们,你们动情的朗读感动了老师。我们继续读下面的文章,老师想请你们按照段落内容来组织一下朗读,我们把第二段分三部分读,你想怎么分?学生讨论,发言。(指点学生认识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的特点) 由学生安排读第二段。(点评朗读,引入情境对话)一个孩子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这是怎样的残酷呀!(理解噩耗)如果你就是那个小金花,得知妈妈已经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伤心、难过、悲痛)痛失妈妈,你没有哭;可是今天和志愿军叔叔告别,你怎么哭了呢?(品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离情)(3)品读第三自然段:这难舍的分别,牵动着每一个朝鲜人民,默读第三段,画出这段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重点读一读,看看句子表达了什么感情?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会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高的代价”是指什么?这是血的代价呀!但是大嫂不抱怨,在志愿军离开的这天,她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4.深读悟情,拓展延伸整合点分析:将重点段利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描红的字体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品读体会。随着教师的引读,英雄交响曲乐曲想起,大屏幕在“告别”的背景下依次出示文章的最后三个段落,既便于学生朗读,又给学生以语言的示范,学生可以根据屏幕显示的句子想象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告别时的话语,使学生在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过程中深读文本,发展语言。(1)引读:志愿军就要回去了,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千言万语也道不尽中朝两国的军民情谊。列车就要启动了,志愿军深情的呼唤(生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朝鲜人民挥动着手臂,他们也在呼唤(生即兴补充)列车已经缓缓行进了,志愿军多么渴望(生接)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看到列车已经启动,朝鲜人民(生即兴补充)列车越开越快,此时志愿军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高呼(生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此时朝鲜人民的心中也有个声音在高呼(生即兴补充)(2)读过这篇文章,一定有些什么留在了你的心上。抗美援朝战争离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如果你想更多的知道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事情,老师可以给你一点指引:你可以读读关于抗美援朝的文章:魏巍的东方、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示书籍封面) 你可以看看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英雄儿女 、奇袭 、三八线上 、上甘岭 。(出示影片海报)整合点分析:相关内容的展示,使教师的推荐变得更具体,书籍的封面、电影的海报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尤其相关网页的展示会使学生切身感受网络资源的便利,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你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看一下关于抗美援朝的网页。(出示相关网页)5.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能结合这一段落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知识或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做一期剪报或开个英雄故事会。板书: 14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娘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金花 鲜血凝成深情厚谊 大嫂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同时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音乐背景等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在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我注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书中思考感悟,较好的锻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