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40391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1教案 沪教版教学要求: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四、自读课文。五、讨论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六、学习第一段。1.齐读。2.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小结: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七、学习第二段。1.指名朗读。2.概括段意。3.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4.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5.讨论: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6.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7.齐读。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指名朗读。2.默读:边读边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3.讨论: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4.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5.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6.齐读。7.小结: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二、学习第四段。1.指名朗读。2.解释“画卷”的意思,进而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3.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三、总结全文。1.指名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2.概括中心思想。3.了解写作特点。 先总提,再分述,最后综合的结构。 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静: 感觉不到在流动漓江水 清: 看见江底的沙石绿: 仿佛无瑕的翡翠奇: 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桂林山 秀: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险: 危 峰 兀 怪石嶙峋甲天下在教后的反思中,觉得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不足:1.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而这一节课,能在全班演示的学生少了,不能给更多的学生锻炼的机会。2.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也好奇、兴奋,但那种主动的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参与进去,而只是站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桂林山水 2教案 沪教版【学习目标】1. 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在此基础上,能积累和运用这些词语。2. 学习抓重点句子归纳课文主要内容。3. 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对“啊”的变音及对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句的朗读体验,感悟桂林山水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有如此优美的景致。4. 知道课文第2、3两节的写法,在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图片时,能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名胜的特点,并仿写。【教学重点和难点】1.体会桂林山、水景色的特点 (重点)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进行仿写。(难点)【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课件及图片。学生:1.借助字典理解词语,读通课文。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3.搜集有关介绍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自己喜欢的旅游照片,简介景点。【教学过程】一、导语入手,明确重点 (读导语)告诉我们什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二、图片导入,诱发兴趣。1.(出示图片1:黄山猴子观海图;图片2:黄河奔腾:黄河壶口瀑布,主瀑和副瀑连成一片,绵延上百米,奔腾咆哮。)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又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语说一说。2.(出示照片投影:桂林的象鼻山)04年老师有幸游览了一方胜地。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猜猜这张照片,老师是在哪个旅游景点拍的?3.(学生交流,出示) 桂林山水 甲天下 (齐读全文中心句。)理解:“甲”的意思?(第一)4.写全课题。桂林山水 说明:由图片直观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通过学生讲述自身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将自己的桂林山水照片和亲身体验向学生简介,直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出发,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吧!(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说明:播放课文录音,同时课件展示:桂林风光的画面。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直观的视听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想学,是学生获得能力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2.初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为什么题目是“桂林山水”,而课文先写水,后写山?为什么把漓江的水和大海、西湖作比较?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比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有些问题在课文分析中落实解决。)3.学生读课文(指名分节读),(1)纠正字音(2)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给课文每小节列个小标题。(第一节: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节:漓江的水;第三节:桂林的山;第四小节:山水相映美如画。)三、图文结合,理解关键语句和段落、情感朗读。1.学生自由读2、3小节,“桂林山水甲天下”,它的山水有什么特点呢?(用浪线划出山的有关语句,用直线划出水的有关语句。)2.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划这些句子。3.集体交流:(1) 写出了山、水的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谁能用关联词把山和水的特点概括一下?(又又 不但而且)其实这两句话就是2、3小节的节意概括。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桂林的山又奇又秀又险。能让人感到美吗?所以和课文中的句子比较,还是课文的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呢?(2) 2、3小节中的这些句子,到底让人感到美在哪里呢?(关键词、比喻句的理解和运用)(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分成六句话出示。)漓江水的特点:(出示图片)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受)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看见的)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理解“无暇”玉上没有斑点。)(想到的)指导“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真绿啊(y)、真奇啊(y);真秀啊(w)真险啊(n)。(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说明: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清啊(),绿啊(y)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桂林山的特点:(出示各种形态图片)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秀像屏障,像竹笋,色彩明丽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3) 品句中,逐句指导朗读好六句话。齐读指名评议互读-师引读。说明: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关键词、比喻句的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美的熏陶。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就是和谐美。4.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小节,思考这三个问题。(屏显:一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二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三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评议。师小结: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的原因。(初读课文时学生的质疑。)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由此联想到的写具体了,其间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屏幕: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说明: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学会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由此联想到的写具体,还可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描述具体。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学以致用。5.第2、3小节中还有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吗?(生交流,师出示相关图片与句子。朗读体会句中比较的好处。)(1) 释词:观赏、波澜壮阔(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和西湖图)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指导朗读,“却”表意思转折,突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分组读)(2)同上,引导第三节第一句的理解释词:峰峦雄伟。(出示泰山和香山红叶图)指导朗读,“却”表意思转折,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男女生读)说明:引导学生进行2、3小节有无第一句的对比朗读,体会用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来衬托漓江的水,更能突出漓江水具有独特的美;用泰山和香山来烘托桂林山的奇景。师:看来2、3两小节的写法完全相同:(指名说: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第二句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6.学习第四小节,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1) 师引读第4小节: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到( ),真是( )。(2) 理解“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联系第一小节。师:桂林的围绕着又静又清又静的水,漓江的水倒映着又奇又秀又险的山,山水相映,真是(生齐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课文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展开,先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与其他景物作比较,再具体写出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山水相映,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师指板书)生齐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四、总结拓展1.用自己的几句话来赞一赞桂林的美景,也可说说自己的美好企盼。(出示多媒体图片)说明:鼓励学生通过课外书、上网或其它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描写山川的文章或图片,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领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应和谐共存的,更应自觉地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优美环境。2.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这与众不同的美景。(配乐朗读)五、作业:1.选择第2节或第3节,有感情地背诵。2.小练笔:模仿第2、3节的写法,抓住自己喜爱的旅游景点的特点,写一段话。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桂林山水的绮丽风光。课文有三部分。第1节以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游览的目的地桂林。作者荡舟漓江、观赏山水,只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先写漓江水,再写桂林山,山水相映,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者以相同的段式和写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描写得生动形象。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二)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少数易读或写错的字稍作强调或指导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领会写景要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在欣赏、品位文字的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文字的目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景的文章以前已经学过多篇,可回顾总结,只是本单元的学习更强调的是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较易理解,但真正学会运用则较欠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感悟。(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 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在联系上下文理解“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等词语的基础上,做到运用和积累。五年级上起教材已不再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生字教学。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针对性地指导。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波澜壮阔”、“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字音;掌握“澜”、“嶙峋”等几个难写字的写法;在语境中理解“观赏”“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等词语;运用媒体理解“红叶似火”“连绵起伏”等词语的含义。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将作者看到、感到、和想到的描写出来,把句子写具体。重点段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作者荡舟漓江,因在船上,自然先观察漓江的水,再将视线移到山上。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进行描写,在欣赏、品位文字的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感悟文字的目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创设说话训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3. 正确朗读课文时,注意“啊”变音。通过对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句的朗读指导,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热爱祖国壮丽河山,陶冶美的情趣。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4.学习课文第2、3两节的写法,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或图片,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名胜的特点,并仿写。鼓励学生通过课外书、上网或其它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描写山川的文章或图片,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将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进行内化,把课文中的言语转化为自己的,为我所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1. 境激趣,触发美“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波浪滚滚的辽阔大海,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而我国南方有以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前年我有幸游览了桂林。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亲切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学生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驰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2. 心品读,体验美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3. 抒情表达,深化美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教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欣赏景美。例,教师在讲解中根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象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眺望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充满生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学生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引人入情入景,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教学中我还注重写段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写景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明白写景需: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并对学法加以总结。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小练笔,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景点,将语言训练更进一步的转化为学生的写作锻炼,更好的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关于课后反思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由于孩子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几个方面:1、朗读课文时都比较流利,即使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都从检查中发现有了很大的进步。2、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时,几个同学很快就对课文的脉络,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孩子们的确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3、背诵的情况很好,绝大部分学生的背诵都能过关并能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检查。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重视朗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二、重视学法指导和语言实践。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对于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指导学生写景的方法,并创设写话训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当然在课堂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规范,仅在说具体事物特征上,恰当的运用比喻手法较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还有一些思考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说到了高年级会出现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好学生令人惊奇,学困生让人担忧。我想我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利用有效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 例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这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关于探究、实践活动桂林山水主题阅读设计1.提供桂林山水的网上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课文加上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也看看别的同学和老师的学习感悟等。通过这样一种共同学习的方式,达到自主体验,交流体会的目的。2.设计桂林山水学习卡,引导学生开展一次有趣味的语文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游客或其他主体参与型的社会角色,通过收集阅读有关某一世界名胜的大量资料及展示,更多地了解并体验那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并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写一写读了桂林山水的感受,发在校园网上与大家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