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6教案 语文S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29405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6教案 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6教案 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6教案 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6教案 语文S版教学目标: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再画出新词,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齐宣王 编排 蒙混过关(2)理解词语:滥竽充数: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 竽,一种乐器;充数,凑数;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次的充作好的;有时也用来表示自谦。装腔作势:腔,腔调;势,姿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待遇:本课指报酬。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寓意。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却混到乐队里,最后还是露出了马脚,只好偷偷逃走。)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文,针对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1)小组内交流、讨论。(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梳理问题)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3、研读课文,解决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 捂着竽眼儿”“ 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3)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4) 后来,齐宣王死了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解决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4、分析人物,揭示寓意(1)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或类似“滥竽充数”的事吗?说一说。(4)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其他的意义。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1、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也希望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因为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不要做第二个“南郭先生”。2、假如,同学们现在碰到了南郭先生,你会怎样对他说呢?五、布置作业1、小练笔:南郭先生偷偷地逃走了,可是,却有些让人担心,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现在的说法是“下岗”,下岗后的南郭先生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南郭先生下岗以后 (也可以自拟题目)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滥 竽 充 数宣王 三百人 混湣王 一一听之 逃虚伪必定原形毕露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板书;邯郸学步)2、谁知道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自己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幽雅 彻底 机械 姿势 顽固(提醒学生注意:“械”字不要读成“ji”“彻”字不要读成“qi”)(2)主要内容:燕国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最后新的走法没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去。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提出来。2、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燕国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步?(2)这个燕国人是怎样学步的?(3)这个燕国人到邯郸去学步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教学方法步骤同第一则寓意言)(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燕国人学习走路的样子,揭露这个燕国人虚伪的心理和他自食其果的下场)(1)分组学习,研究讨论课文相关内容。(2)全班交流,透彻理解课文。(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板书: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四、拓展延伸1、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燕国人”。2、请你展开想象,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后,人们会怎样议论他呢?就请你续写这个小故事吧!五、布置作业1、结合邯郸学步的故事情节,编写课本剧。2、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板书设计:寓言二则邯郸学步一进城 学过了几天 不进步一段时间 不会走盲目跟随别人 终将自食其果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S版教学目标: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3. 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 坚固戳不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二、读悟探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带着理解读一读。三、学以致用: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四、总结全文: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画蛇添足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