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原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26676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原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原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原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抽屉原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设计理念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页。学情与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操作发展同学们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文具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老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老师宣布游戏规则:4位同学围着凳子转圈,老师喊“停”的时候,四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教师背对着游戏的学生,宣布游戏开始,然后叫“停”!师:都坐下了吗?老师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上至少坐着2位同学。老师说得对吗?师: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只有3张凳子,却有4个人,肯定有1个人没凳子坐,只好和另一人挤在一张凳子上;也可能会说,有几个同学会在慌忙中挤在一张凳子上,有1张或2张凳子没人坐。】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有关这类问题的感性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1观察猜测多媒体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师:4个人坐3张凳子,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凳子至少坐两个同学。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师: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给大家解释这一现象吗?2自主思考(1)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2)小组合作,拿铅笔和文具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猜想,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把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找出有代表性的几种“证明”方法。3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情预设:第一种: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学生展示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的几种不同摆放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有序板书:(4,0,0)(3,1,0)(2,2,0)(2,1,1)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第二种:假设法。教师请只摆了一种或没有摆放就能解释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其他学生是否明白他的想法呢?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第三种:数的分解。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随着学生的“证明”,教师将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联系起来,指出这两种方法实质上的相同之处。第四种:把同一种分解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情况。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为文具盒编上序号,摆出(4,0,0)、(0,4,0)、(0,0,4)等12种情况。教师指出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不需要作这样的区分。把这种方法改正后并入第一种方法。】【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4比较优化。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摆一摆、放一放,罗列出所有情况,(5,0,0)、(4,1,0)、(3,2,0)、(3,1,1)、(2,2,1),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也可能会用假设法来解释,先假设在每个文具盒中放入1枝铅笔,4个文具盒就放了4枝铅笔,剩下的1枝不论放入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不论学生用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识到用操作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太麻烦了,于是用假设法进行解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证明方法:第一种(枚举)方法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第二种(假设)方法有什么优点?请学生继续思考: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里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2呢?多3呢?多4呢?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要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1第68页“做一做”。(1)课件出示: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3)交流,说理。2实验小学六(1)班第一组共有13名学生,一定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1)学生理解题意,明白一年有12个月,共有13名学生。(2)学生独立思考。(3)交流。【学情预设: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直观出示十二个月的月历,引导学生将十二个月作为“抽屉”,把13个人作为“待分的人”,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思考说理。】3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剩下的52张扑克有4种花色。(2)学生思考,可以动手试一试。(3)交流。【学情预设:学生难以找到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直观出示4个方格,分别显示桃、杏、梅、方四种扑克牌花色,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说理。也可以拿出扑克牌,借助实物进行操作验证。】【设计意图:“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第1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2、3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提供探索空间。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3注重引导提升。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按比分配教案 北京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填空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二、讲授新课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小组汇报结果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方法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方法三、100(12/3 )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方法四、100(13/2 )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求出总份数 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8.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解题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怎么解答?(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三、巩固练习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