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1916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州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达州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达州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唐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2.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和领会诗词中表达的感情。学习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1、 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2.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使之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滩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学习野望一、词语积累东皋(o) 徙倚(x y) 驱犊(d)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徙倚:徘徊。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相顾:相视;互看。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2、 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三、深层探究1.诗句赏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小结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学习黄鹤楼一、词语积累崔颢(ho) 千载(zi) 萋萋(q)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去/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三、深层探究1.诗歌赏析(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2)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4)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2.总结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学习使至塞上一、词语积累征蓬(pn) 候骑(j) 燕然(yn)单车:一辆车,表明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我轻车简从去边塞慰问察看,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三、深层探究1.诗歌赏析(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2.小结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学习渡荆门送别一、词语积累渡(d) 荆门(jn) 仍怜(lin)平野:平原。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结:凝聚。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怜:喜爱。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乘舟远行。三、深层探究1. 诗歌赏析(1)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2. 小结这首诗首尾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词语积累贾亭西(ji) 啄春泥(zhu) 没马蹄(m) 白沙堤(d)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暖树:向阳的树。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没:隐没。足:满足。二、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我最喜爱这西湖东岸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三、深层探究1.诗歌赏析(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是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4)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2.小结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环节四点拨归纳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野望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描述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乡愁绪。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诚挚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明丽、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心情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叙事:时间、地点野望 树、山(静态) 写景 牧人、猎马(动态) 抒情:孤独、寂寞、惆怅黄鹤楼 虚写:人去楼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使至塞上 首联:出使经过 颔联:边塞形势 奇特壮美的风光 颈联:落日所见 抑郁孤寂的内心 尾联:到达边塞渡荆门送别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颔联:山尽,江流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 孤山寺 钱塘湖春行 游踪 贾亭西 白沙堤 喜爱 热爱 云水生春图 春踪 莺燕争春光 花草竞春荣环节五拓展延伸1.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2.根据你对黄鹤楼或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教学反思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讲究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男女同学分别读、小组朗读等多种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