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教学评价方案课例背景: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是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吕健老师设计的一节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学课例。该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不退位、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网络课,培养学生从不连续退位减法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是教师和学生第一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抛锚式教学策略的课例,通过和电脑比谁算得快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小结规律(从笔算不连续退位减法迁移到连续退位减法,算法迁移)巩固、应用(“我当会计师”、“猜数”、“选择正确的笔算过程”等形式进行巩固练习)外化表达(创编题目、同伴解题)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新知并运用新知的过程。(1)评价内容及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后教师会经常对学生在留言板里发表的知识运用情况作出评价,给出建议。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并利用留言对学生在留言板上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答情况进行反馈;学生在课件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会利用留言板互相交流学习感受。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l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找出同学解答中的错误。l 计算:能够快速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并用计算器检验;能够说出算法过程;能够准确计算连续退位减的变式练习题目。l 结果比较: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计算情况作出正确判断。l 知识应用:能够编出连续退位减的应用题,并在生活中应用连续退位减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留言板来写这方面的数学日记。l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2)学生自评表:知识评价:我知道了什么是连续退位减法。我掌握了笔算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我能编出连续退位减法的试题并解答出来。 能力评价: 和自己比,这节课我能拿个“ ”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很好好待改进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好好待改进乐于与同伴合作很好好待改进(2)实地试验试教为了帮助教师能够按照设计的意图对最终目标群实施教学,安排了两次实地试教,这两次试教都邀请同科组的教师听课并参与课后的交流。试教的学习者为同级的其他两个教学班,同样是第一次尝试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试教的信息收集包括: 课堂观察(请1位听课的老师记录好、中、一般的6位同学的课堂表现,另1位听课老师观察全班的参与情况,另1位拍摄课堂过程录像),通过观察表和录像来收集信息课堂观察表(全体参与度和个体参与情况)时间教学/学习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参与人数学生参与情况(反应及回答情况)时间学生1(成绩好、安静)学生4(成绩中、活跃)学生6(成绩一般、活跃)活动参与活动参与活动参与 课后调查、访谈表学生课后调查表姓名_ 性别_ 学校_ 班级_请根据今天这节课课堂上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回答以下问题。1我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2我注意吸取其他同学问题回答中的优点,找出同学问题回答中的错误。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3我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己学到了数学知识。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4我发表的意见被老师和同学接受了。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5我在自己解决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或计算机寻求帮助。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6我会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7根据遇到的数学问题,我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8我已经学会今天课上的内容了。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9我知道今天学的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会用这些知识。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0今天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我的兴趣很高。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1我觉得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学得很好,我相信我能学好数学。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2在网络教室上课,我容易走神,不听老师讲,做小动作。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3我喜欢在网络教室上数学课,希望老师经常让我们上这样的课。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4我能把今天学的数学知识讲给家长或小伙伴听。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5我能说出今天所学的内容都可以用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 学生课后访谈表学生访谈表姓名_ 性别_ 学校_ 班级_1 你能不能跟老师讲讲你今天在数学课上学了什么?你能不能说说连续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呢?连续退位减和不连续退位减有什么不同呢?你能完成后面所有练习题吗?2 你能不能把你今天数学课上的学习方法介绍给老师呢?这和你平时的学习方法一样吗?你喜不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3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生活现象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呢?能不能举例子说明你打算怎么用这些知识呢?4 今天在网络教室上课和平时在普通教室上课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在哪里上课,为什么?练习题:班别: 姓名: 学号: 1我比电脑算得准2试一试3猜猜苹果下面的数是几4笔算并验算9 6 2 8 9 3 = 4 6 1 4 1 8 2 5 =5我们都是精明小子(判断并改正) 听课教师访谈表听课教师课后访谈表姓名:1请您对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实施情况作一个点评。您觉得抛锚式教学策略适用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吗?2您认为本节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学生的参与度高吗?3您认为本节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呢?4您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妥当?教师在时间处理上是否合适?5您认为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上这节课的初始技能?学生在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本课的教学?6您对本节课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执教教师的反思记录表教师访谈表姓名_ 性别_ 学校_ 任教班级_请您根据今天这节课课堂上的情况,实事求是的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2我注意到学生能够吸取其他同学问题回答中的优点,找出同学问题回答中的错误。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3学生在自己解决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或计算机寻求帮助。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4学生会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5根据遇到的数学问题,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6学生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7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所学的知识,并能应用。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8在网络教室上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9在网络教室上课,你认为学生的参与度方面:参与面大了,学生个体参与度也加深了参与面大了,但学生个体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参与情况没有什么变化参与情况不如在普通教室10在网络教室上课,我很难控制和管理学生。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1我认为课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2我认为这节课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同意 不知道 不同意13你觉得今天的数学课上,学生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了吗?你是如何确定的?14今天这种类型的课你过去是怎么上的?和你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你觉得今天的课在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什么不同?15你觉得今天上的整合课在哪些方面比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优势?上这类课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16你对本课教学还有哪些改进的建议?注明: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实验案例,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一、 说教材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一)、周长的含义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答:。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板书: (5+5)2=20 cm 54=20 cm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 a 4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三)、巩固反馈1.完成P112 练一练2.A册34页第二题。3. 媒体出示判断题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附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5+5+4+4=18cm 5+4+5+4=18cm5242=18cm (5+4)2=18cm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5+5)2=20 cm 54=20 c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