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扁鹊治病1教学反思 鲁教版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扁鹊治病2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扁鹊治病是小学语文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让孩子们了解这个故事以后,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而这篇课文,就是让孩子明白,“讳疾忌医十分有害的道理。”也就是说,趁毛病还很小的时候,赶紧将其遏制在摇篮之中,这也叫“防微杜渐”。教学之前,我本来很担心,这一标准答案学生能体会出来吗?于是在教学完这课之后,我在总结全文的时候,试探着问学生:“ 学完了本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没想到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问题。 李瑜生说:“我明白了小病不治会变成大病,就是说有了病, 要及时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 我满意地点点头。 邓祥印说:“我知道蔡恒公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最后终于病死了,我明白了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我投以赞赏的目光。 文瑶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光是通过看就知道了蔡恒公的病而不采用任何仪器检查,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我微笑地点点头。 没想到学生的答案如此精彩,看来我是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了。不过我也暗暗庆幸自己这一节课如此顺利成功,准备最后作一个总结性的发言就为这一节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疑问,扁鹊医术高明,为什么他要跑到秦国去呢?” 这一问,我有些措手不及,本想批评这个学生故意捣蛋。不过,很快我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话题,看来这个同学在深入思考问题。于是,我顺水推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至于原因,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怎么样?” 大家一听,立即变得异常活跃,教室此时像沸腾的开水,有的附和道:“是呀,我也不明白。”有的激动地说:“他是大王啊,不跑肯定会被杀头的。”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还有的反驳道:“蔡恒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医术,留下来,他也不好好配合的。”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很快下课铃声响起。看来,同学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了,为了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如果我是扁鹊。 本节课的教学结果是我课前始料不及的,但我觉得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