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10902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5.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政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必修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二单元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二单元 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1 实践是以 为主体 以 为对象的 活动 2 实践是一种 活动 特别提醒 实践 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及其特点 客观世界 物质 人 客观事物 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2 实践的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 即实践的主体 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是客观的 基本要素 2 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 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目的 意识 社会关系 历史的发展着的 特别提醒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 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孤立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 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同时 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 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需要 认识工具 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条件 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2 实践处在 交汇点上 可以把认识与结果相对照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主观和客观 1 教材P42 探究问题 提示 1 同学们可以谈出自己对 实践 概念的感性认识 不必苛求准确 如实践就是人们做事情 譬如农民种田 工人做工 教师教学 演员表演 科学家做实验等 但这里提醒同学们 实践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以外的活动 2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杜威认为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这种理解混淆了人的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 是错误的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理论的活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费尔巴哈割裂了理论 认识 活动与实践的联系 认为真正的实践应该是一种理论活动 是错误的 黑格尔把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混同于主观意识活动 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是错误的 2 教材P44 探究问题1 提示 1 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 品尝 揭开的 这启示我们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 变革客观事物 才能认识到其本质和规律 2 敢于 品尝西红柿 敢于 吃螃蟹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 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3 教材P44 探究问题2 提示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提供新的经验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所以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4 教材P45 探究问题 提示 1 齐是非 和 是非莫辩 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们陷入了不可知论 认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判断是非 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没有认识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是非是能够说清楚的 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判断是非的标准也看事实 看实践的结果 看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5 教材P46 探究问题 提示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及其特点 2 实践的特点 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 主体 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 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 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实践的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3 实践的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 1 实践以人为主体 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 如思考 修行 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 解析 老马的识途功能是客观存在的 不取决于人的发现 说法错误 人利用老马识途的功能 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决了迷路问题 符合题意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马不能进行实践活动 老马之 智 源于实践说法错误 排除 答案 C 解析 潘建伟团队在安全的通信方式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体现了 潘建伟团队十多年来一直为提高信息安全而努力 体现了 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说法错误 答案 B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 在实践活动中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 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产生的新要求 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畴 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 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4 通过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特别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 服务于实践 解析 漫画主要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要只停留在纸面上 要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D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 入选 A强调的是做事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注重量的积累 B强调的是思考的重要性 C强调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解析 美国的这位学生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并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体现了 故选B项 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 最终都源于经验 因此洛克的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解析 小马过河 的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B符合题意 A指明了实践的一个特点 与题意不符 C强调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不符合题意 D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但并不是说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正确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材料强调的都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都与题意无关 舍去 二 非选择题4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流入城市 缓解城市中粮食供求矛盾和城镇住房 交通 就医的压力 中国在1958年颁布了 户口登记条例 伴随着户籍不同带来的城乡 同命不同价 同工不同酬 不同地区户籍附带的教育 医疗 就业福利等户籍歧视现象的出现 人们认识到原有的户籍制度设计存在许多不足 有些专家提出应取消农业户口 统一登记城市户口 但福建 广东地区等试点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改变 户籍标签 而不改变户口背后附带的利益差别 户籍改革将是一纸空谈 为了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人们对户籍改革的思考在不断深入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广东 福建的实践证明 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解析 题中材料 人们对户籍制度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中材料 实行户籍制度带来的户籍歧视等问题推动着人们对原有户籍制度认识的深化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题中材料 广东 福建的实践证明 只改变户籍标签而不改变户籍附带利益的理论是行不通的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题中材料 人们加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认识 目的是为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