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与】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合集》

上传人:焦** 文档编号:550839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与】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与】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与】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与】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合集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家庭是一棵大树的话,孩子就是果实。大树的树干需要不断的修剪,结出来的果实才能饱满。一个最平凡的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只要教育得法。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是优秀的孩子都是先从哪里开始着手教育呢?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一步登天的事情几乎很少。我们应该要求孩子,先成人,再成才,后成功。做好这些工作,首先作为家长,家庭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场所,是铸就性格品质,培养个性的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个性塑造起着极为引导作用,一个母亲无私的爱就像救世主的爱一样伟大,母亲时刻关怀着孩子的的生命成长,改造一个小生命的性格,纠正孩子的过错,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一 认识到孩子的个性。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只能是自己,无法成为别人。你必须了解自己孩子,知道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今后才能迈入社会之后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益处。我们常说的“取长补短”,但是孩子的“短” 很难补起来,不如“扬长避短” ,假如一个没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怎么练也难以练成音乐方面的人才;不擅长绘画的孩子,缺乏想象力的孩子,很难成为画家教育孩子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人与人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不要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家长,老师培养孩子,把孩子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东西挖掘出来。家长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多和孩子聊天谈心。看孩子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开始潜藏于孩子的内心,就像山涧的小溪,当接触生活后,吸纳无数的涓涓溪流,才能激情澎湃,那么溪流藏于深山大谷中,不容易被发现,当我们发现以后,有点晚了,所以,从小学时候青少年时期培养做佳。二,家长学会正确的爱孩子。正确的爱,不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给什么,吃喝玩乐是人的本能,人来在世上就是避苦求乐的。当孩子不想做作业,不想做你也不知道他想什么?你能给他什么?家长把孩子惯得任性,要什么给什么了,孩子的个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人越是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能力。人云亦云的潮流中,在父母的呵护下,永远也培养不出个性来。作为家长,往往有困惑的时候,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乖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到了三年级以后分数低了,成了 70 分,80 分,而且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变得让人费心了,坏习惯多了,敢和大人顶嘴了,孩子发生了变化,有主见了,学习产生了疲倦厌倦情绪,情趣转移。这些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往孩子感兴的趣方面引导。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些都是对孩子的爱。家长与孩子沟通,看孩子在那些方面有特长,喜欢什么,关注孩子的成长。“牛羊皆成群,虎狼皆独行。” 优秀的孩子,有本事的人总是独立行动,有个性的人,总是感觉不听话。如孙悟空的独行,不听师傅的话。优秀的人从来都是独行的,强者皆爱独行。学校里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往往不听的话的孩子将来发展的比较好。三家庭是培养孩子最好场所。孩子的个性培养源头在家长家庭,老师的身上有一部分,但是关键还在家长。我们创造一种生活环境,提供给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每一个孩子像大山里的石头,有棱有角,到了学校经过几年的教育,走的时候,多数成了光滑圆润的石头,经过打磨失去了个性,压抑了个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否认学校教育的失败,我们是说,学校教育初级阶段多数是大众化的教育,培养的是通才,不是专业化的人才,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到了大学才逐渐专业化了,但是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上大学培养已经晚了。从小学阶段,家庭可以提供给孩子每一点资源,一颗心,一块木头只要用心,身边的每一点资源都可以让孩子发展,一句表扬的话,一次活动,都可以激发孩子,以正确的目标为方向引导孩子。一位僧人说过:每一颗“钻石” 都会发出光芒,它是由阳光凝结而成的,是上帝创造的最好的矿物。当我们专注于一片土地时,总会发现一座丰富的“钻石” 矿。只要我们对孩子下苦心,用心培养,不要放弃不管,也不要刻意引导,顺其自然的去教育引导,一定会成才的。育儿知识: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自然事物的某些规律、联系、属性等的心理倾向。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探索是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孩子探索精神形成的前提 1、孩子对探索对象及问题的兴趣程度: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志趣及积极的态度。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断探索陌生的事物是孩子的一种特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这种“探索”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要通过科学教学引导他们,使他们探索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达到生活中能随时随地去研究他们所碰到的自然现象并试图加以解释的效果。因此,应在活动中让孩子养成爱观察、爱提问题、爱研究问题的习惯。2、孩子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要让孩子进行探索活动,就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环境。认识和了解自然事物和现象,离不开实践,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不要把孩子禁困在教室里,要鼓励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水土流失、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四季变化等,都必须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 直接观察认识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亲手实验,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秘密,由此产生的兴趣和由于“成功” 而取得欢乐,是知识灌输所不能得的。 3、在探索活动中孩子所具备的能力:要让孩子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类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饲养、采集、制作等动手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认识自然界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方法1、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确定探索对象: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矛盾,揭示矛盾,并把矛盾交给他们去思考、研究、解决。要明确提出需探索的问题,有计划地探究。如活动搭纸桥,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使“纸桥”的承受力增大?孩子立即被问题吸引住了,都积极动脑筋、思索,并开始动手操作,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改变纸的形状能改变纸桥的承受力这一科学结论。2、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探究,老师在孩子的探究过程适当加以引导,这样适合孩子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容易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想动手试试的心理要求。整个探索过程是在孩子自已的操作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强烈,全过程的印象更深刻。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引导重视过程,而不要只注意结果。 3、个人探索和集体讨论相结合:讨论是集体思考和观点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活动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要放手让孩子之间相互讨论,充分提供质疑、释疑的机会。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把每一个人的研究所得化为集体的财富,又使每个人从集体财富中吸取营养。在研讨中,老师主要是观察孩子的研究活动,倾听他们意见,不要轻易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去干扰孩子的思考,更不要以仲裁者自居,即使孩子得出的结论明明是错的或不完全的,也不要直接指出,而要针对错处再提问,使其思考、实践,如在“吹泡泡” 活动中,孩子认为用各种形状的铁丝框会吹出相应状的泡泡,教师不必立即回答,而让他们自已去试试。4、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探索的程序和经历。给孩子适当介绍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所观察过的现象或所做过的实验,感受科学家思考过的问题和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这既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探索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志趣,培养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探索品质。三、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应注意的问题1、探索内容要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孩子探索的内容应当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并且要趣味性。探索对象应从宏观到微观,自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使孩子的认识由初级阶段逐渐发展。2、探索过程应从外部现象逐步过渡到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不会感性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大量地探索现象,才能从中探索出规律的东西。例如孩子只有先分别认识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个器官外部形态后,才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器官的生理,即它们的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如根的吸收作用、阳光的作用等等。从而进一步研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3、探索活动要加强组织指导:探索活动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季节等情况合理安排。确定探索内容后,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