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 3教案 苏教版学习目标: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目标: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情感目标: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读课题: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标(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王维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板书:长安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2.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板书:九月九日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板书:兴高采烈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3.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板书:山东兄弟师:这就叫“思绪万千”。板书:思绪万千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4.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三、感悟诗歌。1.朗诵: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生读诗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3.小比赛。4.谁能背诵这首诗?四、小结课文。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五、默写古诗。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评价: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六、延伸。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板书:兴高采烈长安九月九日山东思绪万千(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 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 4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读中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他多少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的呢?(生答15岁)15岁,还是依在父母身边得到宠爱的年龄,可王维在15岁那年就离开熟悉的家乡(板书家乡),来到陌生的长安(板书长安),异地求学,无依无靠,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没见到家乡的亲人,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呀!再读。(齐读。)二、学习课文。师:那么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倍加点)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读课文,相信你们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定能深深地体会到王维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请用横线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句话体会到了王维的思乡之情。(1)“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A.你能再读给大家听听吗?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B.此时,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吗? 师:重阳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特别热闹,人们会一家团圆,喝菊花酒,扶老携幼,登山望远。所以又称为团圆节,老人节。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出示图片),看着看着,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人山人海、观者如堵、兴高采烈) 出示课件:大街上可真热闹呀!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真是。 C.既然大街上这么热闹的,那你能读好它吗?(课件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师:再次通过你们的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D.(音乐响起)师描述:鞭炮声,欢笑声不断传来,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热闹呀。别人一家团圆,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小王维呀,你此时在做什么呢?心情怎么样?(师相机请两位学生说)师: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则( ),他想:() 当别人()时,王维(),他想:()。师: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评价,赛读,齐读)过渡:指着课题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2)师:1.配乐范读 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A.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的朗读,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B.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答不出,相机提示:难道他们仅仅是登高吗?还会做什么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C.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 指名读(请你读) 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吧!(齐读)(3)师: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是那么遥远。 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出示地图 王维的家乡在这里,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两地直线距离有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画华山,板书华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如果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华山的东面,一个在华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板书东和西。 A.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B. 学生说(王维心情很难过)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王维很悲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这句话。 C.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王维的兄弟真的在头插茱萸,登高西望,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可是 这里没有兄弟的相伴,“如今” 这里没有父母的关怀,“如今” 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 D.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齐读第三段。 (4)师: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想到了现在独在异乡的孤独,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哪个词来表达呢? 生说(思绪万千) 点名读,齐读。 三、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过渡:王维与亲人天各一方,两年没有相见,即使是重阳佳节也不能相会,思乡之情愈渐浓郁,思绪万千之时,将这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1.配乐范读。指名读,评价。你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相机点到独和异的作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王维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指着课题。(齐背)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朋友,在逢年过节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交流 3.老师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4.学生齐读。 5.师:也有人说 思念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思念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思念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你认为思念是什么呢?可以动笔写一写,和同学们交流交流。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华山(西)长安家乡(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