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两颗种子教案 湘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9625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两颗种子教案 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两颗种子教案 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两颗种子教案 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两颗种子教案 湘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颗、存、误、况、丝、奋、实”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用汗水浇灌,种子才能变成丰硕的果实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体会只有付诸行动,付出心血,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的道理。难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语二、初步感知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2.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3.学生自由回答。三、认识生字,指导书写1.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读熟课文。2.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3.让学生找出声母是翘舌音,声母是平舌音,韵母是前鼻音.韵母是后鼻音的字。4.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识记生字。5.看投影片,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6.学生试写生字,老师巡视。7.针对学生书写的问题,老师重点指导。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4.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品味文章,深入学习。1.教师范读课文,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1)什么是理想?(2)两位少年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3)他们怎么去解决的?3.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思考:老人是怎么回答他们的?(2)请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4.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1)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第一个少年是生怎样保存种子的?(2)把第一个少年说的话全班齐读出来。(3)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第二个少年是怎样保存种子的?(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全体齐读第六自然段。(6)指名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再进行比较:两个少年保存种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7)全班读第七自然段,议一议:老人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二、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讨论: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试用“只有 才”来表达。2.写一段话:我的理想。第三课时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绸缎(chu dn chu dun )收获(shu hu su h )二、比一比,再组词。颗( ) 存( ) 况( ) 奋( )棵( )友( ) 泥( ) 奇()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少 种附送:2019-2020年二年级语文下册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4.诵读课文。(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读。(3)个别读课文。八、课外延伸: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2.阅读立志争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