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选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95988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选修xx江苏卷 T1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A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之创建最有功”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可谓勇”作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AT1xx福建卷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A答案 (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正确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进行概括说明即可。第(2)问包括两个层次,先归纳、概括“事商贾”的危害,说明其对秦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再联系已学知识中雅典梭伦改革后80年社会发展情况,说明消除贵族特权、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37P2 R1 T2xx大纲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材料二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37答案 (1)孟: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法国专制制度日趋腐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广泛的调查与比较研究,英国经验的参照,有政治法律实践经验。严: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改革,民主革命兴起;受过系统西学教育,立志救国。(2)相同: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差异: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解析 本题以中西方思想家思想切入考查东西方思想的影响,考查考生史料有效信息的阅读、提取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孟德斯鸠和严复两人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个人因素。孟德斯鸠的背景可从启蒙运动的兴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自身状况等方面分析,个人因素从题干“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可看出其有法律和政治实践;严复的背景可从政治(民族危机、清末新政、封建制度衰落、民主革命兴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等角度分析,个人因素根据材料概括。第(2)问比较二者的异同。通过材料可知二者在限制君权、议会制度、自由民主、开启民智等角度相同;在国家独立自由与个人独立自由之间的关系认识上不同。13A2,T1xx北京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13C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及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汴梁(今开封)、北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A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处颁布“推恩令”;B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而不是在废除了丞相制度;C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21T1xx北京卷 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A BC D21B解析 本题以俄国在近代与西欧国家的两次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提供的部分情境学生可能较陌生,但考虑到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因此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二月党人的称呼来源于俄历1925年12月,俄国一些进步贵族青年军官发动反对农奴制的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显然错误。排除含的A、C、D三项,故选B项。35T1xx山东卷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35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解析 本题以宋人话本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史料价值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在认识文学作品类的史料价值时,要能够理解两点:任何文学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文学作品艺术加工的成分较多,因而其史料价值的大小与真伪,必须要结合其他的史料来相互印证。45T1xx新课标全国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45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解析 第(1)问提炼材料“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即可。第(2)问对照两则材料,从征收赋税的标准、征收的对象等方面,结合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分夏秋两季征收”“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财政总收入增加”,思考两税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45T1xx新课标全国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45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解析 本题以清德宗实录记载的清末新政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史料阅读,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第(1)问,都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西方,都侧重于制度改革。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中央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然后得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的实质。14T1xx大纲全国卷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14B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宋代面临“积贫积弱”之弊,故两场改革均强调增加赋税、充实边防及培养改革的人才;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大部分意见,先后颁布几道诏令,改革文官制度、严格恩荫制度、改革贡举制度和慎选地方官,故吏治改革是庆历新政的核心,答案选B项。1xx湖北八校联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魏书李安世列传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表,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均田制推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位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1答案 (1)原因: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2)观点:同意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依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同意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解析 第(1)问原因据“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看出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作用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依据教材回答。第(2)问具有开放性,确定观点,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2xx临沂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教会十分关注异端邪说。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这时是个科学冒起,但同时人们普遍相信魔法和巫术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民众搜捕女巫,有时虽然只有少量证据,仍会判女巫有罪,并对其施以火刑处死。在这时期,教会也会开庭审讯包括科学家的异见者,其中一次著名的审判,就是哥白尼理论的一位支持者布鲁诺,他在1600年被施以火刑处死。(1)1516世纪期间被视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你的理由。材料二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2)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2答案 (1)标准:圣经或教会的教导被视为“真理”的标准。理由:那些持有与教会观点相反看法的人,会被惩罚甚至判以死刑。(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并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个人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十五和十六世纪”判断“真理”标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基督教信仰一切隔阂除去”可知其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3xx德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体包括:效仿欧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学和技术学校;减少宗教课程,增加现代科学内容;聘请外国教师任教;派遣留学生到欧洲(主要是法国)学习;等等。通过改革,现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现雏形。由于阿里对埃及现代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后人称为埃及“现代教育之父”。季诚钧、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考察(1)依据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统治集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又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爱国”“忠君”的德育教育观。杨世武明治统治集团教育改革刍议(2)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答案 (1)特点:学习西方;世俗化;现代化。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同意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意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 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其特点;作用紧扣材料叙述的举措回答。第(2)问理解材料信息作出选择,据观点迁移明治维新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回答。4xx济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国史学家高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总结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维新派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维新派“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的原因。 (2)作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维新派“同时把所有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要一举而肃清所有的弊端”的做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答案 (1)客观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大势,而中国仍坚守封建专制统治,变革时不我待;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主观方面: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经验。 (2)根源:急于求成。 后果:不分轻重缓急,变法无法行之有效;打击面过宽,激化了与顽固势力的矛盾,导致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 第(1)问原因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说明根源、后果等。5xx河南六市联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材料二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5答案 (1)原因:中国原有司法审判制度存在弊端(司法权由行政部门掌管,司法不独立);西方审判制度和观念的传入;司法主权丧失(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刺激。(2)内容:成立专门的司法行政与审判机构;确立民刑分立原则;确定考试选拔法官制度;取消满洲宗室的司法特权。影响: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解析 第(1)问主要原因注意材料一中传统司法制度的不足之处,材料二中西方入侵带来的司法主权的丧失和西方司法理念的传入。 第(2)问把握材料“司法官制改革”“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宗室不再享有特权”等即可。T2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BT2xx福建卷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摘自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2)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B答案 (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启蒙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材料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第(1)问,从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可知,“学理”是指欧洲启蒙思想;然后从材料出处、内容判断“看法”的内容,说明启蒙思想主要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第(2)问先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掀起高潮),以及报刊信息新民丛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刊),再结合材料二内容进行分析、说明。39F1 T2xx大纲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39答案 (1)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2)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考生史料阅读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国家的独立、政权的巩固、落实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争取援助、恢复经济等角度作答。第(2)问考查新时期的中俄关系,可从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战略的调整、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对中俄国际空间的挤压等角度作答。46T2xx新课标全国卷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46答案 (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解析 本题以近代报纸方面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出版报纸的内在区别与共性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第(1)问,应从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差别及两大运动的各自目标、任务分析。前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清王朝统治;后者从资产阶级改革的角度分析。第(2)问,报纸本身的作用是开拓人们视野,戊戌变法前的报纸,特别是维新派的报纸以宣传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为主,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启蒙的影响巨大。46T2xx新课标全国卷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别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46答案 (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解析 第(1)问概括材料信息“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则予以公举之权”“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从议员选择的对象、方式途径、主政者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材料反映了一种议会民主设计的方案。结合材料出处的时间“1895年”,联系19世纪末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掀起了一场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进行判断。36T2xx山东卷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36答案 (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解析 本题以1911年山东巡抚孙宝琦致内阁的电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即可,但要注意一定要分层进行归纳。第(2)问考生容易只回答清帝退位这一个史实,而不能够从清政府前后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进行全面回答。1xx河南六市联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力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1答案 (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是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原因: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孟德斯鸠的观点可从材料一中“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等归纳;托克维尔的观点从材料二中“权威”与“暴政”的联系以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并不热爱民主”等归纳。 第(2)问的原因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论述的主要目的(从作品标题即可判断)分析即可。2xx湖北八校联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选举制度改革:1832年选举改革法,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扩大选民队伍。该法实施后,城市和乡村共新增选民约20万人。1867年的改革中进一步降低了选民资格,重新调整了某些议席的分配,使一些工人贵族拥有了选举权。1884年改革统一了城市与乡村选民的财产资格标准,城市工人也有了选举权。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男性公民从21岁起,妇女从30岁起,享有普选权,此外还降低了居住资格及收入限制,同时还建立了平等的选举区,但仍规定了部分人可以享有复票权。1926年选民居住资格由6个月减为3个月。1928年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1948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废除了营业处所、伦敦市和大学选区的“复票制”,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价”的平等选举权制。1969年的人民代表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岁的公民,依法均享有选举权。至此,英国现代选举制度中的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和普遍的选举才真正较为完整地确立起来。(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纵观英国议会改革的历程,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2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影响: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使英国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 (2)趋势:财产资格的限制逐渐被取消;居住资格的限制放宽;妇女逐渐取得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或男女性别限制取消);实行“一人一票、一票一价”的平等选举权制(或废除投票中的复票权);选举区选民人数与议员人数的划分日趋公平。 解析 第(1)问背景和影响依据课本知识回答。第(2)问发展趋势从选举资格限制的变化、妇女选举权的扩大、选区的划分等方面回答。3xx临沂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利坚所有政治上的弊端皆起因于没有确定大不列颠和美利坚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在大不列颠,美利坚诸政府被看作是被授权制定地方法、只是在议会高兴的时候才得以存在的社团,议会随时都有权力解散它们。在美利坚,他们自称是完备的国家,除了有同一个国王外,其他方面均不依靠大不列颠;他们从容不迫地完善了立法机关,一点也不受大不列颠立法机关的支配。马萨诸塞总督弗朗西斯伯纳德给伦敦上司的信(1775年12月13日)材料二假定一块大陆永远要由一块岛屿来支配,那是件荒谬的事英国和美洲就彼此的关系而言,颠倒了大自然的通常秩序英国属于欧洲;美洲属于它本身。所有正确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和解是个荒谬的梦想潘恩常识(1)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有何政治分歧?这些分歧有何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潘恩的主张。材料二中潘恩是如何论述其主张的合理性的? 3答案 (1)分歧:英国议会认为北美的自治机构是由英国议会授权、受议会支配的一些地方组织,而北美人民却认为自己的这些自治机构是与英国议会平等、不受英国议会影响的独立的政治机关、政权机构。 影响:导致英美矛盾逐渐加深。(2)主张:号召北美殖民地彻底脱离英国,建立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论证:用自然法则(用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权利”说)来说明北美独立的合理性。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英国议会和北美人民的态度归纳其分歧;影响从殖民地与英国关系角度说明。第(2)问归纳材料中潘恩的主张;结合材料和近代民主思想主张说明其合理性。4xx潍坊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此所谓合九州之铁铸成大错者了。因为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注:临时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孙中山(1)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有何不足? (2)为维护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孙中山于辛亥革命后主要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这反映了临时约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4答案 (1)不足:地方制度不完善;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2)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地位: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标志,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其不足。第(2)问,其斗争回忆所学知识归纳;临时约法的地位从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意义和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角度说明。5xx滨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作民主精神的自觉。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1)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有哪些?为什么独立宣言被近代中国学术界广泛编译?(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答案 (1)基本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原因:反对列强和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的需要;促进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推翻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T3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2T3xx大纲全国卷 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A维持世界和平 B保障民族自决C尊重国家主权 D消除世界贫困22D解析 本题以大西洋宪章切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早在1919年建立的国际联盟的盟约中就有维护世界和平、保障民族自决、尊重国家主权的条款,故排除A、B、C三项。从题干“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可看出其主张消除世界贫困,属首次提出,答案选D项。20C4,T3xx福建卷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20C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从中国抗战的角度出发,指出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说明日本对英国和美国宣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向英美宣战,发生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中,此举标志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A、B、D三项依次发生在1931年、1937年7月、1937年9月。12T3xx四川卷 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相互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的吗?“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A BC D12D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即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需要运用筛选法。很显然,“列克星顿的枪声”是客观史实,不容置疑,排除,其他三项的怀疑是合理的。47T3xx新课标全国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47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解析 本题以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越南战争与海湾战争的区别与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与准确分析问题。第(1)问,材料二直接体现了对越战教训的汲取;越战实际是中、越和美国在越南的角逐,海湾战争则是众多国家对抗伊拉克一个国家;伊拉克战争是高科技战争等。第(2)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前者使美国实力削弱,美苏关系缓和,中国影响扩大,多极化趋势发展;后者是超级大国地位加强的战争,使得中东关系复杂化。47T3xx新课标全国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47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解析 本题考查对纽伦堡审判的认识。第(1)问联系一战后签订惩罚战败国德国等的凡尔赛和约,结合材料二战后“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回答即可。第(2)问围绕纽伦堡原则的内容进行判断。结合对战争罪犯起诉的法理依据是国际法、惩罚法西斯势力、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37T3xx山东卷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俄不会单独出兵;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国联无力干涉。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7答案 (1)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的依据:从“国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