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

上传人:yoush****ohua2 文档编号:54948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带答案(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5 题,总分 70 分)1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在此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宗法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2 “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所以我们可以说大夫和士也是握有政权的统治者的一部分。 ”这说明西周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C统治权按范围分层次划分 D统治阶层维护所有人的利益3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4王家范曾说:“(中国政治)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是A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从“公天下“ 到“家天下“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5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A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B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C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6宋代常出现“冲龄(幼年)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7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上表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宰相权力日益下降C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8北宋建立后,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作为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此举有利于A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B根本变革封建官僚体制C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D稳定王朝内部政治秩序9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10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 。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11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 51 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 ,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 61 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 “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12清承明制,仍设内阁, “凡承宣谕旨” ,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 ,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13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14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 ,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 。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15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A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C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16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 “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B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D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17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A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 B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C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 D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18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 。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 。这反映了A私权保护与契约精神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19古罗马法律规定:房屋最高不得超过 70 尺,以防倒塌对邻居造成损害或影响邻居的阳光,特拉雅努斯帝又降为 60 尺,土地荒芜而不耕种,如由別人耕种了,经两年后,土地所有权就属于耕种的人;房屋拆除后,应建筑而不建筑的,则由在其上建筑房屋的人取得该土地的所有权。这说明,在古罗马A严格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B禁止因为个人私利而危及他人的利益C鼓励私有财产的合理流动D所有权会因公共或社会利益受到限制20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A古罗马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B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C对私人权利的规范与保护 D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211689 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 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1701 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22安妮女王(17021714 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己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习惯开创的先例是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23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4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动在论述英国宪政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佐藤功强调的是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英国宪政的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C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D英国近代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251841 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运转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26在 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存在州权平等和比例代表两种方案。经过讨论,最终通过了设立各州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的“两院制”方案。美国实行“两院制”A消除了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分割法权保障了民主制度C实现了南北各州之间的相互妥协 D有助于联邦制的建立与巩固271954 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 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C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281875 年,国民议会在 2 月至 7 月之间先后通过了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权力组织法、公共权力关系法,三者合起来即为 1875 年宪法,以三部法律一起来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政体制,这在法国宪法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一现象A体现了法国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B是各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C说明了法国注重协调各阶层的利益D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构建已经完成2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 “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 ;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 “自 1870 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 B学校不能教授封建社会历史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D政府着力强化国民共和意识30有位政治家这样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在这里, “得益于美国”体现在A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 B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C国王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D行政权领导立法权311893 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言论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不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 1912 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 。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德国A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B君权受公共舆论制约C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D工业化进程飞速发展32据统计,18711914 年,德国共派出了 548 名外交官,其中贵族出身者为 377 名,占总数的 69%,大使级外交官更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属于高级贵族或旧的乡村贵族,只有派驻巴黎的舍恩男爵来自贵族化的工业家家庭” ;非贵族出身者只能担任其中无关紧要的职位。材料可以说明统一后的德国A外交事务上全为容克贵族垄断 B经济上贵族有雄厚实力C官员选拔上全以家族背景为准 D政治上保留着贵族特权3319 世纪 30 年代中期,当工业革命刚起步时,德国的第一条铁路便建成通车。从 40 年代起,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 1872 年,全国铁路总长超过了法国和英国。德国还大力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设港口,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业。这一特点主要基于德国A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 B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C原有工业基础的雄厚 D争夺欧洲霸权的野心34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35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的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美国1787 年宪法C法国1875 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二、材料分析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的 50 余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汉武帝在继承汉初以来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某些重要的改革。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于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洪武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元代旧制。洪武九年(公元 1376 年) ,朱元璋首先宣布,在地方上废除元旧制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 ,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入手,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并提高六部的品秩,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年) ,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武帝与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与明太祖时政治体制的共同特征。 (6 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 ,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九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 。 “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 ,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 亨利八世从 1519 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成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10 分)高二 历史 答案1A 2C 3A 4B 5C 6A 7D 8D 9D 10A11D 12C 13D 14A 15A 16C 17A 18A 19D 20C 21B 22D 23A 24D 25D 26D 27C 28B 29D 30B 31D 32D 33A 34A 35D36 (1)汉武帝的举措: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明太祖的举措:废行省制,实行三司体制;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6 分)(2)共同特征:继承前代制度;防范大臣权重;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强化皇权:制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6 分)37 (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削弱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加强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任答两点给 8 分)(2)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 (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