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94169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编户制度 B.汉化政策C.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答案C2.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答案C3.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A. B.C. D.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表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正确;三长制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取代宗主督护制,减轻了人民负担,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故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答案D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D正确。答案D5.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答案B6.商鞅实行县制,“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而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破荫附,“编户齐民”。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析材料“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破荫附”,因此,这一制度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C说法错误。答案A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答案D8.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A.入主中原的愿望 B.实行汉化政策C.改革的坚强决心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解析孝文帝时期,北魏已统一北方,入主中原,故A项错误;B、D选项与材料无关;孝文帝主张改革,并决定迁都洛阳,与材料“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相符。答案C9.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解析北魏孝文帝认为“魏之先出于黄帝”,鲜卑族和汉族都是黄帝的后代,因此将拓跋氏改为姓“元”。A项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A项。答案A10.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A. B.C. 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是鲜卑族政权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B11.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的本质特点是()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答案A12.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两者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A.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C.是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D.促使了社会性质的转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符合商鞅变法,B、C两项符合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促使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使北魏社会由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孝文帝迁都有什么历史影响?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新旧都城的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二的信息可得,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答案(1)原因:政治改革上:迁都是为了冲破鲜卑族上层贵族对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对改革的支持。在旧都平城,鲜卑族守旧势力是占据了上风的,而洛阳是汉族地主势力的中心;经济上: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防御上: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文化上: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2)影响: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促进了汉与鲜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