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传人:雅*** 文档编号:549247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目 录序 言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三)战略目标第二章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四)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五)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科学性(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八)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九)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三章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十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十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 (十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十四)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第四章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十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十六)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十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十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发展能力(二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第五章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二十一)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二十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二十三)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二十四)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第六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二十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二十六)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二十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十八)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二十九)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第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 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3 (三十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三十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三十三)加强教育教学专家培养(三十四)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三十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第八章 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三十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七)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三十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三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四 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第九章 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四十一)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四十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四十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四十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四十五)提升对外教育服务能力第十章 提高教育发展的保障能力(四十六)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四十七)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四十八)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四十九)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4 (五 十)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序言: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强省必先强教,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决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得到较好维护,“学有所教” 目标基本实现,公民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服务经 5 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创新、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依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依靠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依靠教育推动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依靠教育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更为重要。全省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突出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善的终身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增创人才和智力支撑新优势,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教育现代化(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先、素质领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推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 7 发的需要。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公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完善并落实困难群体就学扶持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投入方式和教育评价制度。鼓励基层和学校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质量。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创 8 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向注重软件建设、从“学有所教” 向“学有优教”的转变。服务社会。坚持“三个面向 ”,瞄准世界教育先 进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完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三)战略目标适应“两个率先 ”战略部署, 坚持教育优 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到2015年,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实现更高标准的普及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公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全省常住人口、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位居全国前列,人人都有机会终身接受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 9 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 桥” 。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素 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符合省定优秀标准的学校达80%以上,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占全国的比例达10%以上。学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学校基础设施、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全省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和应用体系不断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教育对外 10 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 以上。表一: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8以上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以上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以上5、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 5%以上6、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 80%以上7、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 70%以上90%以上8、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60%以上9、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90%以上10、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80%以上11、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以 11 上1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2.2年25.8%13、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14、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15、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高于中央核定比例第二章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四)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等差距明显缩小,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五)强化学前教育公益性科学性。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全面普及学前教育,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逐步提高覆盖率。强化政府职责。根据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提高政府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入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新增幼儿园应以政府举办为主。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制定学 12 前教育办园标准,健全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逐步提高幼儿园公办教师比例,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到2012年,全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优质园标准,村级幼儿园都要建成合格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城乡居民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全面落实“以县为主,县、乡(街道)共管” 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达70%以上。提高保教质量。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防止小学化倾向。强化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的培养培训。加强对幼儿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的保教合作,提供多样化、有特色、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指导与服务。(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其他地区2015年左右全面达到优质均衡,区域内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完善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县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扩大并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 13 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城市支援农村的工作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制度,实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教师制度,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逐步减少“择校” 现象。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确保义务教育全面覆盖。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的区域布局。逐步解决大班额问题,推进小班化教学,小学每班35人、初中每班40人以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学校校舍、场地、师资队伍、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建成现代化学校的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0%以上。(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加大学科、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建设和投入,努力做到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每班班额45人以下,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到2015年,全省建成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项目500个。坚持优质发展。树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质量观,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到 14 2015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办学标准。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所左右国家示范高中、200所省级示范高中、300所省特色高中,建成一批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名校。坚持特色发展。增强普通高中自主发展能力,鼓励学校根据普高教育性质和任务,立足传统文化、地域特点、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和教学特色的普通高中。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八)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健全各类学校助学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着力扩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校际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高水平普及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其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5%以上。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合理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使每所特殊教育学校都达到教育现代化办学标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满足随迁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的需求,允许随迁子女 15 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或普通高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和规范校车接送范围,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建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普通高中学生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比例,2015年平均资助面达到15%。(九)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科学实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加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加强基础教育评价、监测工作。创新评价制度,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制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评价标准,建立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强化反馈、指导和服务功能。健全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和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坚持科研兴教,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学科研网络,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 16 动,为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及教师培训提高搭建有效平台。第三章 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能获得合适有用的教育与培训。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 行行出状元” 的社会氛 围,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十一)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优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引导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学校设置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或方向。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拓展中等职业学校服务功能和对象,面向“两后” (初、高中毕业 17 后)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组建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合作机制。加强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挥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的优势,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南北合作、东西部合作、城市与农村合作及国际合作,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以省辖市为单位整体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布局调整,2012年前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其办学点、办班点。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到2012年,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示范专业建设计划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选择150个中职示范专业创建“国家示范 专业点” 。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研究,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开发11个专业大类100种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教材,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实施技工院校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创建工程、高等 18 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工程和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建成50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成40所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5个全国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建成20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00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和300门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十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完善职业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制度和职业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建设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指标。支持省有关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成立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构建开放、多元、动态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创业创新创优人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完善创新竞赛制度。全面推进创业教育,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到2012年所有职业院校均建有 19 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省重点建设50个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园)。选拔培养一大批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高技能标兵、学生创新和创业标兵。遴选40所新兴工业园区职业学校,按照园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园区企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教材和人才培养模式。(十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衔接沟通、层次齐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起在全省试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学习的制度。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业绩,作为进入高一层次院校学习的入学条件之一,在工作岗位贡献突出者可免试入学。扩大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规模,探索五年制高职和高级技工教育发展之路。拓宽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完善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进一步扩大以公办计划为主的专升本招生规模,拓宽高职教育人才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渠道。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融合,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课程和师资向普通中学开放,开发中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 20 (十四)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增强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健全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由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职能综合管理,其他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制定江苏省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健全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办学规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集成、集团、集合三种模式。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和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共建教学、生产、经营合一的实训基地,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师生实践实习,订单式委托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支持行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支持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优发展实验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点,2012年前,在苏州、无锡、常州和其他有条件的市、县(市、区)先行试点,着重围绕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中管理体制、“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创新。确定10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省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学校,与300家企业紧密合作,探索不同的校企办学模式。 21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促进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标准融通、职业院校教育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衔接。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双 证书” 制度,支持有条件的 职业 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健全督导检查制度。制定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标准和办法,定期开展全省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职业教育督导,推动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第四章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十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宗旨,实行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着力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十六)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积极支持“985 工程” 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扎 实推进“211工程 ”高校建设 。遴选一批符合经济 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学科特色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具有行 22 业背景的高校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优势学科群,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以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主干的重点学科建设,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形成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多类型重点学科,以及各学科门类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坚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与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建成若干重点学科群。改革学科管理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推进重点学科与各类科研资源、人才培养资源的集成融合,促进重点学科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强化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到2015年,建设10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优势学科平台,力争使江苏高校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排名前200名,若干优势学科进入同类学科国际排名前100名。(十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青 23 年英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试行按学分收取学费。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和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建立区域高校合作育人制度,深化区域高校合作办学试点,推进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机制。每年设立一批大学生省级创新实验项目。到2020年,建成200个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实施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注重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到2020年,重点建设1000个特色专业、3000门精品课程、3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0个本科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大学生实践渠道。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形成一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 24 国家高职实训基地。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有效机制,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奖,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建好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认定若干企业为合作培养单位,提升工程教育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促进机制。加强省级质量监控与统筹,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推进本专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构建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构建研究生教育优秀课程体系。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优秀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加强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机会与条件。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 双导师制” 。开展研究生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点,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强化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设500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20个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实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积 25 极推进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突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创新潜能的考核。积极探索和推进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力度。大力开展创业教育,精心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到2015年,建设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10所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立省级30个创业实习基地及孵化基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使每一个有意愿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创业准备活动中,并得到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落实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确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将高等院校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普通高校设置和调整工作,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拥有一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和多所高职院校,高等教育资源基本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和牵引能力,加大“985 工程” 、“211工程” 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建立江苏大学联盟,做强做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优化配置 26 沿江沿海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沿江开发、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高等院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引导机制,促进高等院校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建立人才科学规划和需求预测制度,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引导高校及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协调的人才培养体系。(十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发展能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取得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完善自主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相配套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大力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 27 果。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支持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的科研体制,完善以创新和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以及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质量提高,科研与教学互动。加强科研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环境。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大力推进校企联盟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同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高校产业教授。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支持高校科技人员进入大学科技园创办科技型企业。扶持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订产学研合作评价考核办法,将产学研合作成效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 28 考核内容。(二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坚持特色化发展战略,以特色建设促进质量提升,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制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规划,发挥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的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合作共赢,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第五章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二十一)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满足时代与社会需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使学习与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形成“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二十二)健全终身教育学习网络。学校教育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 29 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个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到2020年,全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其中苏南地区达70%以上。依托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继续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实施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分类推进,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逐步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村(居)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到2012年,选择10-15个城市社区(街道),20-30个农 村乡镇开展学习型社区建设试点,全省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功能全部转变为社区教育中心,并实行编制、校园、办学和经费的独立。到2020年,全省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达到6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40% 以上,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统筹协调、合理 30 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以老龄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形成以各级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到2015年,全省形成全覆盖的社区老年教育网络。建立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交流环境。积极发展社会培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培育社会教育培训品牌。到2012年,重点建设300个理念新、条件优、质量高、信誉好的省级社会教育品牌机构,打造一大批社会教育品牌项目。(二十三)大力开发终身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主动向社会开放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面向社会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服务全民学习。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其教育服务功能。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发挥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各类数字化远程教育,建设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省、市、县(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