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90004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7大同高二检测)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A BC D答案C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C项。2(2016黄山高二检测)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A BC D答案D解析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国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3(2016安庆高二期中)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答案A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4(2017淮安高二检测)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答案D解析“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建议设置兼学东西、敢言直谏的官员,为变法做准备,故D正确。5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准确的是()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2016武汉高二检测)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答案A解析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与光绪存在纷争,不是志同道合,B错误;慈禧不支持全面变法,C错误;D与材料无关,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18分,第9、10题各20分,共76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中国近代现代史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9分)(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9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是进步的,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解析第(1)问,由材料中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 “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及“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等信息可判断出其主要意图;评价需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回答,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皇帝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据此可以判断出其核心观点;其依据结合材料得出。8(2016无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8分)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和“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可知清朝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据材料一“以级尊卑任官”“族任官”和“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可知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据材料一“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和“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可知官员的素质低下。第(2)问,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和“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知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据材料二“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既然要变政,还需培养和选拔变政人才,由此即可得出答案。9(2016江苏四市高二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 “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7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7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6分)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教育观念,据材料一 “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等信息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瓜分危机。第(2)问,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中“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材料二“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得出兴学堂,据材料一“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得出办报刊,据材料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得出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一中“读书人无不喜阅”得出宣传维新思想,据材料二 “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得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据材料二“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为广开中国的民智”得出扩大政治参与。第(3)问,据材料一得出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据材料二得出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相互促进的角度回答即可。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出国考察的使节团康有为与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外国商品输往日本驻扎胶州湾的德国军队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请回答:(1)据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3分)(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表明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8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简要说明其历史意义。(9分)答案(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2)相同遭遇:被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命运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并崛起为东方强国,成为世界列强中的一员;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策略过于激进。不同意。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依靠人民群众。历史意义: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