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黄鹤楼》阅读与赏析之问题设置案例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487815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黄鹤楼》阅读与赏析之问题设置案例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黄鹤楼》阅读与赏析之问题设置案例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黄鹤楼》阅读与赏析之问题设置案例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阅读与赏析之问题设置案例 一、赏析材料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古诗教学常常会沦为“背诵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无奈,同时也是一种悲哀,因为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无法解决这样的矛盾,除了背诵教学之外,我们还可以教些什么呢。这样的无奈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我们的考察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教学似乎可以不那么注重古诗的内容、意境、文化、生活、情趣、写法等内在的需要细细理会的方面,而只要解决一个点就可以了,那就是背出来;其次,我们自身在接受语文教育的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传承多少可以使古诗教学增色的修养,这样内外兼失,我们自然在古诗教学这一领域失色不少。但是这样的状态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规律,靠死记硬背的古诗教学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力,就算是死记硬背最引以为傲的“背出来”也会因为不理解而很快生疏和遗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使古诗教学真正地有它自己的方式方法,并且这样的方式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提高古诗阅读的能力,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本教学案例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以自身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为前提,通过古诗阅读时对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障碍”,即通过古诗阅读时一些问题的设置,从学生对设置的问题的思考入手,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三、材料分析这是一首很沉练、郁钝,但又不乏流畅、自然、气度的诗作。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话虽如此,但是要把其中的特质说清楚,让学生明白,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如说律诗第一,为什么可以说是第一,什么是浏亮而不拗口,为什么可以说是信手而就,真的是信手而就么等等诸多的问题。这里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对这首诗进行一个处理,那就是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从几个具体的点去思考,从而能走进这首诗,理解这首诗。四、问题设置诗人起笔不凡,昔人,一说仙人,我认为昔人更好。这里可以问:为什么“昔人”比“仙人”更好呢?引领学生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别:仙人只是在说传说,但是昔人一词,不仅可指传说,又可指事实,昔者,往也,正所谓“今非昔比”就是说明“今昔”有别,所以这一句中有离别之愁。但离别的方式有多种,诗中的乘黄鹤而去无疑是一种很极端的方式,此处还可以设置问题,乘黄鹤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去思考。嘉和而去的特点就是无迹可寻,飘飘杳杳,使得离别更有一种无可挽回的疼痛。首联起句写事:离别。那么次句呢?这又是一个问题,问:次句写的重点是什么?此地空余黄鹤楼,带出黄鹤楼,但此句不仅仅只是带出来黄鹤楼那么简单。这时必须要追问:除了带出黄鹤楼外还有什么内容?哪个词还可以有心情的流露,通过这种追问让学生去感知更深层次的东西。次句写的还有心情:空,空是离别的结果,空的不仅是楼,还有心情,还有情感,还有思想。另一余字更有一种徒然的无可奈何。通过这种问题的设置对古诗的内容进行层层的由浅入深的理解,才有可能真正地读懂古诗。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的诗歌进行比较,比较多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比较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提及某些古诗或者诗句。有离别就有伤痛,但也有期待。夜雨寄北同样是一首出色的诗,写离别而不写离别,转而写期待和重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有离别之不舍,但也有憧憬,使得离别的愁绪被冲淡不少。因此,此处可以设置问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离别和黄鹤楼首联的离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更细致地去体会同样情绪的不同程度,也避免了古诗教学中的“概念化”现象,即教离别那所有古诗中的离别都是一样的,这其实是一种很片面的手段。这同时还可以细化学生的情感积累,能过更具体、真实地去感知古诗甚至是其他文学作品的内涵。黄鹤楼的颔联首句已用绝笔写满了: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去了如果再能返回,那么再缥缈无依的愁绪和相思也是暂时的,但是不复返,和黄鹤一般不复返的还有“昔人”,到此处,诗人的心情已经绝了,断了,完了。所以,让学生通过这样问题可以更准确地感知到诗歌所蕴含的情绪。诗到此处,以写绝相思,写绝离愁,如果再往下接,而且要接得好,那非大手笔大智慧不可。但是崔颢做到了,而且是以唐人的气度和眼界做到的。所以此处问题的设置重点在让学生感知唐诗在表情达意上和其他时代的诗歌的区别,问题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写到的“白云”有什么作用。这里需要提示,不仅仅是一种环境,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考虑“千载”有什么作用。白云千载一句更有离愁,而且不止于崔颢一人之离愁,不止于崔颢一时之离愁。白云者,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千载者,极写时间之长,黄鹤楼传说距崔颢不及千载,但崔颢登楼,抒情写意,发现世事苍茫,离愁别绪者古往今来远不止崔颢一人,自古有之,现在有之,未来亦有之,一人有之,众生亦有之。崔颢看到了“离愁”的普遍性,这就是唐代诗人的气度和眼界。这一点可以从唐人诗作里看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唐人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气度,本人还选取了另一首学生已经学过的诗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问题设置为:前指什么之前,后指什么之后,并引导学生去感知“天地”和“悠悠”这连个词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特点。陈子昂在幽州台写出了茫茫宇宙中孑然一身的孤独,这种孤独没有大眼界是写不出来的。为了进一步突出唐人诗歌中的气度,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还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强化这种感受,问题设置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艺术表现和陈子昂的区别。引导学生去关注温庭筠诗描写的对象:征铎,鸡声,茅店月,人迹,霜,槲叶,枳花,梦,回塘,以及诗中流露的那种纤细轻巧的朦胧含蓄的思绪做个对比,很是鲜明可爱,这种课外的追问也是阅读古诗的很好的手段,古诗还应该靠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然颈联又一变,转而看似晴明开阔。唐韵和今韵多有不同,但历历汉阳树一句却是连用五个仄声,这里又可以有很好的问题设置,问:五个仄声连用读起来有什么作用。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感受这种五连仄的特点和作用。五连仄读起来清晰明快,与“历历”的词义:清楚明白却是在契合不过,不知是巧合还是使人有意为之。此联看似明快,但如有考虑到用典一案,还是可以发现崔颢的苦心:登楼者不止崔颢一人,但知道鹦鹉洲中葬着祢衡的应该不多。其余人登高远眺,极目抒怀,很是惬意,但崔颢却独自黯然神伤,更显孤独无奈。想到这个可能更好地和尾联相接。此处不应该再有问题设置了,古诗的背景介绍有时也是必然的手段,知人论世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尾联中何处是乡关与烟波江上可以和“历历汉阳树”形成暗对,一明一暗,可以更显欲返乡而不得的无奈。所以此处的问题设置为:烟波江上会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烟雨锁江的特点:朦胧。然后追问,这种朦胧和“晴川历历”的关系可以是什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一首诗歌中前后的变化,这种对比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变化,这也是短短的诗歌意蕴丰富的其中一个原因。尾联首句中的一问也是更显悲怆,日暮乡关何处是,此处也可以设置很好的问题:先问句式,再问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问句最大的作用就是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诗歌的占地面积很有效地扩大了很多。因此,何处是故乡这显现不是问题,而更显其无奈。烟波江上更是使得前路一片迷茫,欲归而不得。全诗以传说起笔,以黄鹤入诗,看似触景生情,但殊不知诗人心中愁绪郁结已久,今而登楼,自然而然述诸笔端,当然不同凡响。五、结语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想要附骥而作,难免落于下乘了。通过在古诗阅读中障碍的设置,没克服一个障碍其实就是离古诗更进一步,同时还给学生展示了古诗丰富含蓄的意蕴,并能把这种丰富和含蓄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层层剥离出来,可以是一种阅读和赏析古诗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