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467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材料四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史纲评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4)材料四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二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依据材料概括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2)康熙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了清朝康熙皇帝解决社会矛盾、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诸多措施和影响。本题所用知识比较简单,解题关键在于分清当时的几种矛盾:中央与地方、中外民族矛盾、国内满汉的民族矛盾等。答案:(1)矛盾: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的矛盾。(2)措施: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汉族文化。平定三藩之乱;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进行雅克萨之战及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维护和确定中国的领土主权。影响: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令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摘编自旧唐书材料二“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摘自清圣祖实录(1)材料一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其依据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的“未实仓廪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立义仓随便取给”等信息;第(2)问,由材料二看出,“原因”与往年“节省之储蓄”、“蠲免税赋”等有关,再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可;两人指导思想的“相似之处”要从关注民生、忧患意识等方面回答。答案:(1)措施:由国家设立义仓,囤积粮食,用于赈灾。依据: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2)原因:节省财政开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相似: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4(上海市徐汇区xx届高三检测,34)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也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史记材料二“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清史稿圣祖本纪(1)材料一“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你如何理解“自古功德兼隆,又汉以来未之有也”的评价。(3)康熙帝通过哪些举措使国家达到了“寰宇一统”。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征。解析:第(1)(3)问考查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甄别,概括作答。第(4)问需要从总体上考虑古代历史发展的特征,且不可以以偏概全。答案:(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轻徭薄赋、修养生息;政治:宽政安民、稳定统治;用人:举贤授能、兼听纳谏;法治:疏缓刑罚、依法治理;民族政策:开明政策、和平相处。(任三点)唐太宗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3)举措: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打败沙俄侵略。(具体到皇帝所做贡献也可)(任三点)理解: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或工业文明时代)时,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天下太平蕴藏着危机。(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或大一统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逐渐衰落。(任意一点)5(xx年高考黑、吉、辽、宁、陕、湖卷,47)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眀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一“鞭挞宇内官方授材惟其明略最优也”和材料二“曹操自是贼”进行比较,结合背景分析原因。第(2)问分析材料三即可得出结论。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 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6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封建帝王。回答下列问题:(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2)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 “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唐太宗为后人所称道的优秀的个人品质。(3)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三位著名帝王的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模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息。(答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亦可赋分)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与吐蕃和亲。善于纳谏和用人,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3)平三藩,扫割据;收台湾,固海防;抗沙俄,定边疆;征蒙古,平叛乱。(任答3点即可,如答西藏问题也可赋分)7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陈登原国史旧闻(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编自孔子论语材料二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得不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里才能由真正富有的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的和智慧的生活。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三国家的目的是善良的生活国家就是家庭和乡(由若干家庭组成的)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根据以上三段材料,分别概括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三位东西方先哲政治思想的相似之处。对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何启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设两个角度分析归纳。答案:(1)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柏拉图:统治者应由哲学家担任;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上追求高尚的道德。(2)相似之处:道德与政治结合;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启示:关注民主;加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答一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