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48254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5 专题学习总结课件 人民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5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 构建区 知识 总结区 方法 探究区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网络 构建区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返回 知识 总结区 线索梳理 一 近现代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二 改变时空的发明 归类比较 三次科技革命之对比1 开始时间及条件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海外贸易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 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这与前两次有别 2 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次科技革命 成就 棉纺织 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 动力 瓦特 改良蒸汽机 英国 1785年 交通运输 富尔顿 汽船 美国 1803年 史蒂芬孙 蒸汽机车 英国 1814年 特点 首先发生在英国 并以英国为主体 以轻工业为主导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 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门子 发电机 格拉姆 电动机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卡尔 本茨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莱特兄弟 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贝尔 电话 马可尼 无线电报 特点 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就 以原子能技术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包括人工合成材料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 主要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 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 对中国影响 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工业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科技革命 影响 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 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加紧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改变 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无产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对中国影响 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如 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 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对中国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 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机遇与挑战并存 4 科技革命的哲学启示 1 其出现是实践的需要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 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 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返回 方法 探究区 例题 2014 全国 高考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 1587 约1666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 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 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 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 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 转而探求 致富 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 手工业技术 撰成 天工开物 一书 书名取 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成务 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 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 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 被誉为 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 宋应星评传 等 材料二牛顿 1643 1727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 他的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 后被封为爵士 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奉为他们的首领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 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 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 格雷克 牛顿传 等 1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指出宋应星 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审题思路 返回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 第 1 问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不同的特点 再结合相应时期明清社会 英国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 经济等背景 第 2 问从社会政治特征 经济发展情况 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角度分析适应社会的程度 说明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卷实录 审题思路 答卷实录 点评 本题属于比较 背景 原因类非选择题 解答时应依托试题设问 精读材料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考生第 1 问 特点 中国方面能紧扣材料总结得较好 但漏掉 西方科技的特点 背景 方面的回答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漏掉了要点 第 2 问 原因 方面的回答 本考生也没有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致使回答要点不全 点评 规范答案 规范答案 1 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多总结 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 手工业技术发达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