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172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主要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级考内容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二)热带雨林的现状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森林大规模开发导致破坏,产生严重问题。2森林是重要生态系统,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类型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3)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资源的宝库”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鸟类的乐园”特别提醒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2湿地资源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2)表现(3)案例洞庭湖萎缩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3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保护,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分析问题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2)分析问题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典题例析(2016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题规范一、知其地在哪里由材料及图示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茂密。二、审其问答什么在回答第(1)问时,抓住关键词进行知识的链接:富含腐殖质植被茂密,生物量大;泥沙含量少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森林资源保护较好。第(2)问属开放性设问,只要理由能够支持观点,且符合实际即可,综合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三、析其材用何答第(1)问,首先明确该题要从河水腐殖质多和含沙量少两个方面回答,其次注意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流域的主要差别:一是有无沼泽,二是流域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腐殖质是生物遗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分析腐殖质多的原因既要考虑当地有适合大量生物生存的气候条件,又要考虑有腐殖质形成的场所即沼泽;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一方面从不利于泥沙产生的地形条件考虑,另一方面从沼泽对泥沙沉积的影响考虑。第(2)问,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答题策略(一)森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本考点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森林生态效益的分析,关键在于理解森林在不同地区的生态作用,并因地制宜。森林既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又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存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在不同地区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地区作用森林破坏的危害全球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减少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地势起伏大的湿润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水土流失、洪水频发、河道淤塞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土地沙化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城市环境污染加剧沿海地区(红树林)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海岸侵袭加剧、海岸线退缩、土地减少(二)热带雨林或森林的保护措施集训冲关(2019深圳一模)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如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13题。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解析:1.C2.B3.B第1题,图示温带雨林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沿海地区,属于西风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但欧洲该位置并没有分布。地形雨分布较广泛,不只有高山地带;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第2题,物种多少主要受气候制约。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特别是冬季气温偏低,则生物种类较少。第3题,受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山脉西侧,所以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呈南北条带状分布。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如图为世界某国及其周边示意图。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有“木材之国”之称,林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主要的木材出口国之一。近年来,该国做出了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决定。(1)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2)指出该国森林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试分析该国限制原木出口量的理由。解析:第(1)题,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第(2)题,森林资源开发使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3)题,从保护环境角度来说,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从经济角度来讲,限制原木出口,延长木材加工的生产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答案:(1)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加重,洪涝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3)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典题例析(201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答题规范一、知其地在哪里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题干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二、审其问答什么分析四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扎龙湿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动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第(3)问要求分析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都是在分析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分析该流域的气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关键要自圆其说。三、析其材用何答第(1)问,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问,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第(3)问,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答题策略湿地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1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思路湿地(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分析(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导致入湖(海)泥沙量大增围湖(海)造陆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环境污染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大量引水灌溉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减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3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分析4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分析湿地的生态作用强大,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黄河三角洲湿地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集训冲关(2019南昌模拟)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如图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水道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A BC D2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解析:1.B2.C第1题,对比1950年和2012年湿地分布可知,该地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可能是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少;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加剧水土流失,泥沙大量淤积河湖,导致湖泊萎缩,湿地面积减少;水产养殖与排放污水不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第2题,湿地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调蓄径流等作用,该地湿地面积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气温年较差变大,降水减少,旱涝灾害频发;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不足,农业灌溉水源减少,农业减产;该地在长江中游,海水影响不到。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曼则塘湿地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总面积约为 3 600 km2,划分为三大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有许多淡水湖,当地牧民以放牧为主,超载率达到了58.1%。为了增大草场面积,提高草地产草能力,从1972年至2003年,这一带通过开沟排水等措施共改良沼泽地8 000多公顷。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沙化严重。保护区还受到鼠害、挖药、打猎等破坏。如图为曼则塘湿地位置示意图。(1)分析曼则塘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2)曼则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试分析原因。(3)简述曼则塘湿地减少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曼则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蒸发弱,且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等;再结合材料中“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15条溪流汇入黄河”可分析出保护区内排水不畅,有多条河流汇集等,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主要是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第(3)题,结合湿地的功能和地理环境要素回答。湿地有产出功能、调节功能、降解功能、旅游功能等;地理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湿地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降低,土壤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恶化等。针对减少原因,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有多条河流汇集;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有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草场鼠害。人为原因:开沟排水,过度放牧、挖药等。(3)影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荒漠化现象加剧;湿地的降解功能下降,当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旅游功能下降,环境恶化。措施:合理规定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挖药;建立自然保护区;消灭鼠害等。一、国内热点区域神农架林区在哪里神农架林区(东经1095611058,北纬31153175),位于鄂西北边陲,东接保康,西邻重庆巫山,南依兴山、巴东而濒长江三峡,北倚房县、竹山。有什么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黏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神农架已初步查明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3 183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6种。药用植物超过1 800多种,以“天然药园”驰名中外。神农架现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的57.5%。神农架蕴藏着丰富的昆虫资源,计有28目157科4 14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此外,还先后发现了30多种白化动物。现如何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1.349.2。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湖北神农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随着盗猎盗伐和无序采伐,林区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使其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怎发展(1)森林的砍伐要与人工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森林开发方式。(2)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高效益产业,摆脱过分依赖森林发展经济的状况。(3)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使公民认识到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与保护森林的意义,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4)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5)建立保护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6)加强景区管理,控制进入景区的人数。二、国外热点区域刚果雨林在哪里刚果雨林,即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它的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亚马孙盆地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二肺”之称。有什么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热带雨林广布,盛产乌木、红木、灰木、花梨木、黄漆木等25种贵重木材。现如何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他们逃进森林地区,用火烧森林的办法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压力。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而现在不到10%,且正在以每年3 190 km2的速度减少。怎发展(1)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刚果热带雨林。(2)建立自然保护区。(3)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不再进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4)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避免大量流民进入雨林地区。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ABC D解析:选A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据此回答23题。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D开辟大型农牧场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解析:2.B3.B第2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第3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4(2019合肥调研)下面图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生态保护区。图示区域西部森林的环境效益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净化空气,吸烟除尘调节气候,减轻东部地区寒潮影响A BC D解析:选A该区域的西部是山地地形,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该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冬季风的上风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该区域西部主要为山地,工业不发达,空气较好,森林吸烟除尘作用小;该山地海拔较低,森林对减弱寒潮强度的作用较小。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56题。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5.C6.B第5题,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第6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2019青岛一模)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如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79题。7与林外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内积雪薄的原因最可能是()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内郁闭度大8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A慢,风速较小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快,太阳辐射较强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9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A春季融雪量增加 B融雪速度降低C融雪时长缩短 D河流汛期提前解析:7.D8.C9.B第7题,林区森林郁闭度明显大于林外空地,由于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故林内积雪薄。因森林能降低风速,则林内风速一般要小于林外。第8题,图示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根据“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再结合此时落叶林郁闭度较小而太阳辐射较强,可知落叶松区气温较高;同时落叶松区风速要大于常绿林区,也使融雪速度加快。第9题,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春季融雪速度较慢,所以融雪时间长,而利于水的下渗与保持水土,生态效益较高;由于融雪时间长而河流汛期滞后;图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较小,则春季融雪量较小。(2019武汉模拟)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如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1012题。10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11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 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A BC D12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解析:10.B11.C12.B第10题,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带来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则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原因是输沙量大。第11题,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河水、雨水、地下水对盐分有稀释作用。则受河水影响,河道两岸、入海口附近盐分较低;新生湿地受河水补给地下水较多而盐分较低。第12题,“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则植物较多的区域氮含量较高,近海滩涂等盐分高的区域,因植物少,而总氮含量值较低;河道两侧水分条件好,植被较多,总氮含量较高,整体呈现由河道向外递减;“陆源磷”说明磷主要来自陆地,则必然是河水带来的;总磷含量应由河道向外、由陆向海递减。二、非选择题13(2018普宁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速生桉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其特点之一是“疯长”,快速生长期可达10年,国外桉树轮伐周期一般超过8年。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引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速生桉人工林遍布于山坡,该区也建立了大规模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工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区各地却掀起了“禁桉”风潮,认为大规模种植速生桉可能引发生态灾难。如图为我国桉树主要种植区分布及广西某地速生桉产业模式图。(1)指出我国桉树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2)大规模、高密度速生桉种植常致林下“寸草不生”,试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3)近年来,广西多地掀起了“禁桉”风潮,但也有人反对“禁桉”,请你为反对“禁桉”阐述理由。解析:第(1)题,分布情况主要从分布范围、集中区域等方面分析;原因要结合气候和地形(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两方面来分析。第(2)题,主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方面植物群落本身存在竞争关系,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不同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第(3)题,主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分析。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南岭及其以南地区;分布集中;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种植范围广。原因: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地形,宜林土地面积广;气候适宜(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似),适合桉树生长。(2)种植密度大,林下光照条件差;在该区域桉树是优势物种,竞争力强,其他植物种类难以成群;轮伐周期短(速生桉初期生长旺盛)、种植密度大,耗水、耗肥量大;大量施用除草剂,抑制林下灌草生长;炼山烧荒,破坏原生灌草植被。(任答四点)(3)理由:控制种植密度,延长轮伐周期,生态可良性发展;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可保障经济收入;相关产业基础好,林纸浆产业链完善,社会效益高。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湖淀水区是古白洋淀仅存的一部分(下图所示),该湖经历了地质时期万年以来的演变而形成。由于众多河流入淀之势,犹如“汪洋浩淼,势连天际”,故称白洋淀。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唯一常年积水的一个浅水型淡水湖泊,是华北平原最大、最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被誉为“华北明珠”。现在看来,白洋淀湿地系统的环境演变,不仅涉及淀区本身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而且与上游的水资源开发、植被覆盖以及水土流失情况都有很密切的关系。(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推测白洋淀由古湖淀范围缩小到现代湖淀范围的自然演变原因。(2)简述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主要作用。(3)现如今,为促进白洋淀流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任选其一,提出“针对该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解析:第(1)题,从气候来看,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山前洪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及入淀河流携带物质增多,导致湖淀面积缩小。第(2)题,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作用主要从湿地的生态效益角度考虑。主要考虑对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第(3)题,白洋淀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要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角度分析,任选其一回答即可。答案:(1)气候向暖干转变,区域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前洪积扇范围扩大,地势有所增高及入淀河流携带物质增多(湖泊面积缩小)。(2)抵御水旱,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温湿状况)及美化环境;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持生物多样性。(3)生态:合理规划流域用水,确保生态用水量;严格管理入淀水质,防止湖水水污染;开展湖泊治理,提高湖泊水质(枯水期进行生态补水,加强上游区域的育林护林)等。经济: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技术,种植耐旱作物,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增施有机肥),防治水污染;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工业污水治理(工业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利用数量);控制水产、旅游业规模(节约用水、加强绿色产业发展)等。社会:加强法规宣传,确保有法可依;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加强执法管理,确保违法必究(加强节水技术使用,可适度调水,提倡绿色与共享发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