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1人民版选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7885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1人民版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1人民版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1人民版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案1人民版选修下图为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簇后拥,神情泰然。图中人物的服饰有何突出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特点?提示:图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386年,北魏建立,定都_,它很快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2)北魏于439年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2北魏政权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1)阶级、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原因:北魏政治黑暗,_徭役极为繁重;官吏大肆贪污和搜刮,百姓负担极为沉重;人民深受兵役之苦。表现: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由于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_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各地相继发生起义,北方边镇一带反抗逃亡频繁。北魏统治集团与汉族地方豪强的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封建中央集权与旧部落贵族的矛盾也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深入地改革。孝文帝就承担并且实施了这样的改革。二、均田制1内容(1)_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有两种:露田和桑田。前者死后必须归还北魏_,不能买卖;后者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2)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2作用(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一方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限制了_,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2)均田制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_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它始于北魏,经北齐、北周至隋唐,持续了近300年之久,影响深远。三、整顿吏治1措施:官吏的任期由官吏的_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以及徇私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给百官颁行_,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2作用(1)对吏治的整顿,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2)_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经过整顿,北魏的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役负担的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四、迁都洛阳1从_年起,孝文帝历时两年,将北魏都城迁往洛阳。2孝文帝对反对迁都和阴谋叛乱者给予坚决镇压。3孝文帝规定迁往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葬在洛阳,不许归葬_,逐步割断了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封建社会的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实现封建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这促进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巩固。五、革除旧俗1措施(1)仿效_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2)494年,下令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_。(3)495年,面谕朝臣,禁止_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4)改拓跋氏为元氏,宣布与_同源,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_。(5)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2.影响(1)通过与汉族联姻的方式,孝文帝巩固了与_的联系。(2)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加速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答案:一、1.(1)平城2(1)租调 (2)汉族地主官僚二、1.(1)15 政权2(1)土地兼并 (2)财政收入三、1.政绩 俸禄2(2)俸禄制四、1.4933代北五、1.(1)汉族 (2)汉服 (3)30 (4)汉族 单音汉姓2(1)汉族地主【问题1】 孝文帝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选择。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提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北方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把握本问题,能够深化对孝文帝改革必要性的认识。探究要点:(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2)北魏政权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北魏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政权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如官吏与商贾勾结,中饱私囊,贪污成风,不仅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北魏的统治下,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也是北魏统治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自北魏建国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问题2】 均田制是北魏至隋唐期间推行的主要的土地制度,其创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你能全面掌握均田制吗?提示:北魏政权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推行了均田制。该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把握本问题,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均田制,从而加深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探究要点:(1)实施前提: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到孝文帝时,情况虽有好转,但是土地荒废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2)基本内容: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可以到地广人稀地区开荒种地,且不限垦田数量;地广人稀地区的人不许迁到人多地少的地区。受田的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定量的谷物,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此外,还要负担一定的杂役。(3)重大影响: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是在维护旧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将政府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它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又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吸引更多的流民农耕定居,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问题3】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环节,但在历史上也引起了长期的争论。你知道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吗?提示: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两个主要目的,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其实这两个目的是递进关系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情况下,才能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最终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探究要点:洛阳是历史上汉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原因有:(1)倾慕汉族文化: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孝文帝认为,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历史上汉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2)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汉族人的君王。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3)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后来,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4)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占据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例题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答案:C【例题2】 北周鲜卑大臣卢NF16A自幼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解析:北周是中国北朝的一个朝代,它继承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题干中所述的现象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答本题有两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一是运用时间进行排除,与北周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孝文帝改革;二是将题干中相关的改革进行分类,A、B、D三项都是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措施的改革,C项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在此基础上衡量四个选项,答案一目了然。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其政权的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主要原因有( )。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都城偏远 南朝政权的威胁A B C D2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的内容不包括( )。A只有男子才能领种政府的土地B农民死后要将露田归还政府C地主原有的土地不作任何变动D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 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这项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 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 B C D4 观察下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5 对孝文帝改革,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从历史的角度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评价。答案:1A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2A解析:北魏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以领种土地,但领种的数量不同。3A解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是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心存戒心造成的,与整顿吏治无关。4C解析:图中反映出鲜卑贵族不愿继续南征,纷纷跪在马前劝阻。于是,孝文帝宣布迁都洛阳。5参考答案:材料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个少数民族的兴衰为标准。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和标准;其次,从孝文帝的汉化路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