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477351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新版)商务星球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了解其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观点。 2.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了解简单的地震常识,做到科学避震。【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基本观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鱼、海螺、海藻等。生活在海洋。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回答: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产生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二、授课与活动(课件显示标题: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吗?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陆。荷兰则由于地势低洼,进行填海造陆。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例子有哪些呢?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沧海桑田。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故事。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的变迁呢?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生长”,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的。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学生倾听,了解。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少数同学会回答:“沧海桑田”。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大陆漂移注意事项:1.描出大致轮廓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3.剪时注意安全活动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1.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2.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 教师进行评价。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索引,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导学: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德国科学家魏格纳。2.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3.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4.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5.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相似。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整体。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活动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过程:1.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2.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3.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仅要根据他们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要一一对应。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板块运动展示熟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讲述:蛋壳就是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同的是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此时,教师敲碎蛋壳。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块。如果把一个蛋壳有裂纹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学生听讲,思考,想象。蛋壳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好比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有裂纹的地方挤出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好比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七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当板块运动时,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漂移现象。一般地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活跃。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2页325,思考问题:1.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2.中国位于哪一板块?观察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3.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周围被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包围。A地活跃,因为位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B地稳定,因为位于南美板块内部。活动3:演示板块运动形式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论: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山脉。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裂谷。指导学生演示。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读课本53页图327,出示问题: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1.喜马拉雅山的成因2.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3.落基山的成因4.地中海不断缩小5.红海不断扩张6. 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1.喜马拉雅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2.阿尔卑斯山脉: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3.落基山: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4.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作挤压运动;5.非洲板块和小板块(阿拉伯板块)张裂运动;6.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承转:板块运动在地球表面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读图。板块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第54页活动第2题。三、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课后活动。 四、课堂小结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通过自学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对于比较抽象的两种学说,则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心理准备。 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自己课前查阅收集,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海陆变迁的另外一种描述是“沧海桑田”。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 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活动2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的科学观念。用鸡蛋类比地球,用鸡蛋壳类比地壳,想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联系生活现象,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通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还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小结【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