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76759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课 祝福(含答案)(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评价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二)人物轶事1碰壁有一次,鲁迅的侄女在鲁迅家作客,吃晚饭时,她说道:“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那么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鲁迅问道。“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侄女说。“你不知道,”鲁迅笑了笑,“小时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才变扁变平了的。”“那是为什么呢?”侄女不解地问。“那是到了后来,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扁了!”鲁迅说。2我不走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发动政变。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并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学校当局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鲁迅看穿了反动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一)背景链接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推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束缚着她们的身心,妇女解放问题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因此鲁迅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反映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二)常识整理1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叫“送灶”。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2四书“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3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的平安,并祈求来年的幸福。(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悚然(sng)(2)芒刺(mng)(3)俨然(yn) (4)忌讳(hu)(5)尘芥(ji) (6)荸荠(b)(7)山墺(o) (8)草窠(k)(9)驯熟(xn) (10)讪讪(shn)(11)渣滓(z) (12)窈陷(yo)(13)惴惴(zhu) (14)歆享(xn)(15)牲醴(l) (16)蹒跚(pn shn).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拓 (2)削(3)间 (4)更(5)笼 (6)槛(7)剥 (8)炮(9)拗 (10)咽2语境辨析法(11)为了便于监(jin)督学生读书,国子监(jin)还把教师的办公室设在了教室旁边,这样的布局浸透了“看管”学生的传统。(12)为了看到这位道德楷模(m)的模(m)样,他特意请假来到颁奖现场。(二)写准字形(1) (2)(3) (4)(5) (6)(7) (8)(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百无聊赖:生活或感情上没有寄托。(2)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3)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是无法预料的。(4)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5)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6)宽洪大量:形容度量大。(7)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8)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语境运用(辨析正误)随着一阵沸反盈天的锣鼓声和爆竹声,大家七手八脚地将舞龙举起来了。辨析:“沸反盈天”使用不当,因为“沸反盈天”形容“人声”,而不能用于“锣鼓声”“爆竹声”。.易混辨析1毕竟vs究竟课本原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辨析都可作副词,表示到底,说明事物的终究。但二者的语法功能还是有区别的:“究竟”在句中还可作名词,“毕竟”没有这种用法。即境活用诺基亚和微软在财务方面的关系令人十分好奇。毕竟微软要给诺基亚提供平台支持费,诺基亚还要反过来向微软缴纳软件授权费用,究竟是谁在向谁付钱呢?2鉴于vs基于课本原句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辨析都是介词。但与它们构成介宾短语的内容不同:“鉴于”中“鉴”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觉察到,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会给出应对措施;“基于”表示根据某些理由。即境活用基于种种理由,他没有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导致了这次事故的发生。考察组最后决定,鉴于他所犯的错误比较严重,撤销他的工作职务。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答: 明确: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2文中有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各有什么变化?试完成下表。肖像次数 脸色两颊眼睛衣着饰物(用物)形象特点第一次青黄红的顺着眼第二次青黄消失血色顺着眼有泪痕与第一次一模一样第三次黄中带黑瘦削不堪消尽悲哀神色木刻答: 明确: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眼光没精神眼珠间或一轮破竹篮、空饭碗、破竹竿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并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赏析肖像描写的作用。(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3)和结尾部分(112),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这种特定环境的描写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 明确: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结尾的景物描写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中心,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2“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句中的“如此”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明确:“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祝福”的盛况。揭示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3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1)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答: (2)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答: 明确:(1)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2)祥林嫂怀疑魂灵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4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这是一个保守、反动的理学监生的书房。大红的“寿”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这样言行不一,对鲁四老爷起到嘲讽批判的作用,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保守和反动。5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答: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作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6611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6请简要概括本部分故事情节。答: 明确:(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2)祥林嫂的痛苦成了人们取笑的材料;(3)祥林嫂捐门槛;(4)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7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怎样的社会现象?答: 明确: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鲁镇人们的反应说明了社会是一种愚昧、麻木和残酷的生命形态。8结合上下文,探讨第86段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明确:“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下文“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相照应,这样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蜜和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三)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9结合全文探究: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答: 明确:(观点一)反抗过。“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观点二)没有反抗。“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有责任。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如何进行肖像描写写法领悟运用简洁而多样的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写鲁四老爷,是从他屡屡“皱眉”的细节,来刻画他那副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的面孔的,表现出他对寡妇的厌恶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全文中有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经历肖像性格与命运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善良、新寡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善良、再寡,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含着悲痛捐门槛后沦为乞丐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陷入绝境、精神崩溃、倒在祝福的风雪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的肖像描写是指关于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以及个性特征,常常从肖像中表露出来。恰如其分的进行肖像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一)描写要求1要准确。肖像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人的年龄不同,其形象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成熟稳重,老年人则耳聋眼花。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2要有重点。人物肖像描写要抓重点,不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选取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肖像特征来描写。3要有顺序。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二)描写技法1工笔细描法。工笔细描法是指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用工笔细描法描绘人物肖像,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镜头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神态,都能让读者看得一清二楚,人物给读者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它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讲究铺陈渲染,语言精巧细腻,富于色彩。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采用了此法。2白描勾勒法。白描勾勒法原指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将这一技法引入写作,把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称为白描勾勒法。工笔细描法注重精雕细刻,白描勾勒是简笔勾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字朴实,不尚修饰,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融而为一。二是简练传神,不用很多笔墨,无须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鲁迅先生就很提倡这种写法,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就是此法。3画龙点睛法。画龙点睛法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如:(贾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曹雪芹红楼梦(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4夸张漫画法。夸张漫画法指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物外貌中最具特色的部位进行描绘的一种写法。它的特点在于从“点”上用力。通常用在作者需要加以鞭挞、批评的喜剧性人物身上。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就属于漫画法。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答: 参考答案: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你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关爱1从教材中积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悲剧性不仅仅指个体遭遇不幸带来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写出了社会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封建思想对祥林嫂的影响,以及那些把听祥林嫂讲故事当作安慰的无聊的麻木的看客,更突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捐了门槛之后仍不被理解,成了祥林嫂内心永远的痛。也正是这不被理解的痛苦,才让她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她的死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冷漠虽然还或多或少存在,但存在更多的是关爱:雪灾之后的支援,地震之后的大爱,都说明了这一点。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多一些责任,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善良,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2从现实中积累郑州市二七社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高位截瘫,父母也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陇海大院里的邻居,给了父母不在人世、高位截瘫的高新海一个家。3从名言中积累(1)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2)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拉布吕耶尔(3)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罗夫瓦尔多爱默森(4)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陶铸(5)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6)一个丰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来喂养饥肠辘辘的别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罗曼罗兰(7)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奥斯特洛夫斯基(8)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李卡4从佳作中积累(1)那就从现在开始吧!学会关心,关心父母;关心老人;关心乞丐;关心,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生物。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心。(2)我认为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3)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二)这样运用素材春天是最有生命力的季节。拥有春天,就如同在你的灵魂中播下了希望的花苗,绽放人生的季节之花;拥有春天,就如同在你的生命中收获了愉悦的幸福,吹响社会的和谐之果。享受春天,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我敢于与百花一起争春,因为丛飞的生命让我品读到生之快乐与伟大;我敢于与风雨一起斗春,因为史铁生的地坛赋予了挫折一种坚强的活着;我敢于与大地一起唱春,因为厚重的文明让我们铭记了“中华儿女”的责任感;我更敢于与天空一起颂春,因为“海西”的建设正扬起“指点江山”的旗帜“走进新时代”。春天是属于这幸运的一代,你看,华夏儿女正摩拳擦掌,振奋一心投身到新一轮的建设中国的大潮中。他们正演绎着新一曲“春天的故事”:邓中翰的“中国芯”软件打出了中国青年的品牌;刘翔的“跨栏王”美誉征服了世界“异样”的眼神;杨利伟的“神舟六号”更是一展中国科技的“五星红旗”我快乐,我自豪能够出生在这样和谐的“春天”,让我们“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我反省,我铭记曾经那个“一潭死水”的“春天”。那是何等的“万马齐喑”“鸟儿不鸣”,“病梅”无心唤春,“枯木”无意逢春。屈子不再执着于“美政”的信念,“心不甘”地投进汨罗江;苏子愤恨地辗转“越贬越远”的为官路途中,“情不愿”地疾书心中的“不平”;陶子更是卷起“官场”的铺盖,“意逍遥”地做起“南山”的居士。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活在了“束缚”重重的时代。那样的时代是没有春天的。那样的时代里,中国的劳动人民一直痛苦与不幸地活着,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妇女”。“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不是吗?春天里没了丈夫,改嫁后又没了“后夫”,于是才有了“捐门槛”的赎罪;春天里没了“阿毛”,于是“我真傻,真的”成了她的唠叨;春天里没有“祝福”,雪花成了她最后的祭品。“祥林嫂”是不幸的,因为她被“三从四德”的绳索捆绑得太久太久。“祥林嫂”何尝只是那不幸的个体啊!那样的时代对于我们的劳动人民而言是没有春天的。如今,胡总书记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正描绘了新时代“春天”的活力与生机。万木逢春欣欣以向荣,百花齐放,好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男儿当自强”“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老少你争我赶,你欢我乐,一起不怕挑战,不惧困难,勇敢前进。我们敢于迎春,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绽放出春天的气息。我喜欢春天,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谐和关爱的季节。领悟以“春天”内涵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把“祥林嫂”的事例作为反面事例运用,又非常切合题意,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对一个写作素材可以多角度的挖掘运用。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佳作赏析文章首先援引材料,概述“三怕”的原因,随即迅速将话题重点转到“怕周树人”,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接下来驳斥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论调,并以古代文学作为反证,指出“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并枚举了鲁迅的一些格言。尤为醒目的是,联系当前社会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复活”来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正义的渴求。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最后,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文章脉络清晰,论理有据,表现出了一种人文情怀。写作借鉴1学开头开头简洁明快,文章开篇即开门见山地列举中学生的“三怕”,随后将话题转到“怕鲁迅”这个核心话题上来,并亮明自己的态度。2学比喻将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比作蜀道,且引用蜀道难的诗句“仰天胁息坐长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因为喻体来自课本,还极易引起学生共鸣。3学反问第段用三个反问句,引导读者深思。三个反问句是层进式的关系,第一问告诉人们“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不是“怕”的理由,第二问告诉人们历史精华同样“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第三问提醒人们不应“让红尘掩盖了”鲁迅的作品。此处使用反问句,表达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4学排比第段,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列举当今社会不良现象,并且让鲁迅笔下的人物复活,点出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才害怕鲁迅,极具讽刺意义。5学结尾结尾段,作者站在国家繁荣富强的高度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回应本文立论“树人需要鲁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昔者舜问于尧曰:“大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庄子外篇天道翻译过去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用心怎么样?”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善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人。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尧说:“如此,那么将怎么办呢?”舜说:“自然而成形迹安宁,像日月照耀,四季运行,像昼夜交替,形成常规,像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说:“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仿效天地罢了。明理知义庄子时代,人是分等级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不同等级的人权力大不相同。汉书货殖传:“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子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踰贵。”等级最高的天子,如果具有尧那样“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不抛弃穷苦人民,体恤孤儿寡母”,已经是非常贤明,实属不易了。但舜还认为“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这就为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现代身居高位的管理者,到底应该如何管理下属?我们常在媒体看到每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领导人都会亲临灾区,访贫问苦,拉拉老人的手,亲亲孩子的脸,表现的非常亲民。但也有舆论质疑这是“作秀”,质疑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不把宝贵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而是“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由民政部做那些事可能更好。当然,领导到底该做什么,道家认为是各司其职,顺应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看起来无情无义,其实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班彪最小的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的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邰丽华两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她15岁时开始舞蹈训练,律动课上,老师踏响木地板的震动,启蒙了她对音乐与舞蹈的痴迷,而被她称作“看得到的音乐”的舞蹈也从此成为她生命的亮色。从此,她将自己变成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舞蹈。对于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来说,要让舞蹈和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她用心去伴奏,她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邰丽华作为唯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引起轰动。2000年9月18日,富丽堂皇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邰丽华又以充满激情的舞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邰丽华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我国唯一一位登上世界两大著名“艺术圣殿”的艺术家。, 人生教益残疾人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面对命运的捉弄,邰丽华乐观向上,通过自己超越常人的付出和努力,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绝美的艺术,也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奇迹。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B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C教室里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认真,课堂气氛沸反盈天,十分活跃。D较快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很多是公认的能力型干部,他们风华正茂、精明强干、宏图正展,很受众人注目。解析:选DD项,使用正确,“精明强干”形容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A项,适用对象错误,“百无聊赖”侧重指精神上没有寄托,不用来表示经济上贫困。B项,望文生义,“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C项,不合语境,“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解析:选CA项,表意不明,“20个”可以修饰“少数民族”,也可以修饰“学员”;B项,“领导干部,是工作态度”,搭配不当;D项,“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句式杂糅。3对下列各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祥林嫂被绑架后,鲁四老爷却说:“可恶!然而”可恶的是,暗地里抢走了祥林嫂,有失自己的体面,然而,夫家把她弄回家也理所当然。B听了柳妈关于阴间的故事,祥林嫂“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说明柳妈的讲述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惧,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C鲁镇的人对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而祥林嫂却“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表现祥林嫂的坚强和反抗精神。D祥林嫂死前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反映她死前矛盾的心情:既希望死后见到儿子,又不希望死后被锯成两半,表现她对生前所受种种迫害不断地抗争和不屈从命运的性格。解析:选CC项,祥林嫂的反应说明她对获得别人的同情已经绝望,精神陷于麻木了。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是一位主张真实地表现自我本来面目的作家,_,_他在现代文学史的特殊位置,_其他种种原因,鲁迅的“真正自我”消隐在社会各界对他或赞美或贬抑的种种“涂饰”中。褒之者称鲁迅为“青年领袖”“文化旗手”,贬之者咒骂鲁迅为“刀笔吏”“绍兴师爷”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头衔从不同侧面道出了鲁迅这一文化偶像的某些精神实质,_它们并不能涵盖鲁迅复杂的精神特征。鲁迅_与绝大多数现代人一样存在着“身份危机”,_,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名“心灵的漂流者”。A然而只要由于所以才但是B然而由于以及但是也因而C所以由于和但是也因而D所以只要以及由于才但是答案:B5xx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你们学校团委让你组织一个纪念活动,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句主题词。答: 参考答案:纪念不只是缅怀,更多的是要继承;继承不只是吸收,更多的是要创新。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当得起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唯一者。编纂一部规模较大的辞典,是走近鲁迅、理解鲁迅非常必要的一座走进高山和大海的精神桥梁。”近日,在鲁迅大辞典出版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表示,这部鲁迅大辞典的内涵和价值,超越了一个作家本身拥有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称自己期待鲁迅大辞典已20多年,它的出版,将成为研究鲁迅的入门向导。“鲁迅大辞典言简意赅地还原了很多史料,具有学术眼光,比如陈独秀、徐悲鸿的词条,把握得很有分寸。对于史料的勾勒有新意,能把学界的难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孙郁表示,鲁迅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史料在鲁迅研究中非常重要,鲁迅大辞典的出版,对于学术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答: 参考答案:鲁迅大辞典将出版,内容获专家、学者好评。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出关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站住!”几个人大叫着。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悁,完了!”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签子手“翻”“刺”“掏”“撅着嘴”等一连串动作描写,细节传神,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B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了呆头呆脑的老头子。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E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解析:选AC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A项,“表现了关口官吏十分好奇”错,应为“表现了签子手的贪婪”。C项,“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8关尹喜等人对老子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个态度说明了什么?答: 解析:小说中有这样一些描写:“惊叫”,“滚鞍下马”,“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这些词句可以作为解答此题的突破口。参考答案:关尹喜等关官对老子及其学说十分崇拜。这种崇拜的态度说明了当时不论懂与不懂老子学说的人,都十分喜欢空洞的说教。9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