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74578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改瘦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西方模式VS斯大林模式V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1.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两位领导人都抨击福利国家,认为这是一种昂贵的、浪费的、家长制的和官僚主义的制度,破坏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由此可知()A政府对私人企业将增税和加强管制B政府干预补充市场经济C凯恩斯经济学一直在与时俱进 D福利支出过大阻碍经济增长解析:选D根据材料“抨击福利国家”“昂贵的、浪费的”“破坏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可知,福利国家制度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故D项正确;针对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弊端,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规模减税,削减福利开支,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失灵,故C项错误。2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直至1970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始终不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之门。“若打开世界工业化地图来看,30年代后期的唯一改变,是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上述“改变”是指苏联()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B通过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现代化C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实现工业化D推动凯恩斯主义在国际社会传播解析:选C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农业集体化的相关信息,不能体现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现代化,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故D项错误。3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即国有企业在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在市场出售。此规定()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B表明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C客观上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D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解析:选C根据材料“国有企业在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可知,计划经济仍然在实行,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表明国家“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计划外”的产品可以由民营企业供应或购买,因此这些规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故C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并不能反映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故D项排除。深化提能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流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A经济特区的建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解析:选B经济特区建立与安徽农村的探索无关,故A项错误;安徽小岗村农民“贴着身家性命”分田单干,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央倡导的,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没有违背中央精神,不存在“贴着身家性命”,故D项错误。5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影响是()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B促进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D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关于农村改革,是为改变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故A项错误;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故B项错误;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推动农村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组织经营,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它不是古代私有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变革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新方向:土地流转1背景(1)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拉大,农村人口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化经营不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2内涵: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3形式: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VS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6.下表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18871936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民收入就业人口年份1887193618871936农业(%)69.6264.5080.0075.52工业和服务业(%)30.3835.5020.0024.48A.外国侵略延缓了近代化进程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D对工业文明进行着适应与抗争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近代工业在缓慢发展,但不能得出外国的侵略延缓了近代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比重在减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但不能直接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中的工业并不仅仅指民族工业,也包括外资在华企业等,因此表格数据并不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产业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近代工业在缓慢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自然经济的解体非常缓慢,这体现了近代中国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D项正确。7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保定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意义比肩深圳、浦东。下列关于雄安新区说法错误的是()A优势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B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C该新区高新技术基础雄厚D燕赵大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解析:选C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它处于京津冀腹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落后,故选C项。深化提能比较认识现代中国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现代中国对外开放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遭受侵略特点平等互利,合作双赢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中国被奴役、被剥削性质国家之间正常的经济交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内容中国主动引进来、走出去,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被动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结果推动了中国经济进步、社会发展,也推进了中国国内改革事业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经济被掠夺,社会动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进步事业影响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和投资场所唯物史观角度计划经济体制8.如图漫画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导致漫画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我国()A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工业经济发展缓慢C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解析:选A通过漫画所显示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生产关系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A项正确;粮票是用来买生活用品的,与工业发展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遭遇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会导致生活用品的短缺,与漫画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生活用品的短缺,与漫画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9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解析:选C实行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容易形成机制和人员的固定化,不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企业和地方的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与巩固新中国政权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材料中对企业和地方人员分配的原则和体制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故C项正确;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辩证看待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1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奠定了新中国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中央政府得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2)对工业发展的贡献:计划经济体制的施行,使中国有限的资源得以集中,用以有计划地投资工农业项目,经过近30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建立起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3)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农民由原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逐渐转变为集体占有生产资料,集体共同生产,劳动产品共同分配的集体化生产方式。(4)基本建立全民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体优化配置,实现了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分散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有目的地使用上,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1)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副作用:计划经济体制在经历了施行的初期和社会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高速发展期后,体制僵化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共同作用下,体制僵化的弊端造成的资源配置错乱、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越发严重。(2)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将政府横亘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造成产销、供需之间的彻底脱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下,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同时,政府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力也为其带来了负责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义务,在生产力发展受阻后,政府的财政和物资负担日益沉重。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中国的矿业政策”为何考理论实践: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分析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实践指导意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现有立法已经承认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新设土地经营权。实践和经验证明,“三权分置”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政热点:“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等。这都体现了大的家国情怀,是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考什么从古到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经验教训;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举措及其成就。必备知识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洋务企业、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一五”计划和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答题要规范(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2分)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分)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6分)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5分)(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5分)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分)考法(二)横向关联视角考“中西城市化(工业化)的比较”为何考历史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 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热点:1978年至今,中国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开启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序幕。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第一次社会转型完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社会转型,各种社会改革的复杂局面开始逐步显现,进入各项改革事业的攻坚阶段。社会快速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发生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些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考什么西方代议制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比较,认识中国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及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演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国际格局风云变迁对中国内政外交尤其是大国外交的影响;联系西方和苏联工业化道路,比较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联系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和体制的调整;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必备知识英、美、法、德民主政治的建立、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国际格局三次变迁、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两次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及科技成就。典例(2016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析题要全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概括提炼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条约口岸”“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特点要注意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制度因素要结合土地制度方面的不同回答。第(4)问,要注意综合上述材料从推动因素、城市化道路等方面回答。答题要规范(1)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6分)(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6分)(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6分)(4)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4分)考法(三)开放探究视角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热点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因此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典例(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本题是信息提炼类阐释题,分析时应把握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论点,组织论据,规范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1950年、1995年、2000年和2008年四个年份节假日的天数得出观点: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传统节假日设立的数量:1950年5个、1995年6个、2000年6个和2008年9个,得出观点: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增多。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结合1950年和1995年春节都是3天和国庆节都是2天,到2000年除春节继续3天外,国庆节增加到3天,劳动节也出现3天假期,以及2008年国庆节3天假期固定化得出观点:法定节假日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2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4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2分)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2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2分)点评数字的变化是人们最容易也是最关注的变化,同时从日常学习生活的节假日中,我们也可以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天数越来越多了,根据材料归纳出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不仅符合主流认识,而且符合常规思维。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趋势: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增多。(2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2分)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2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2分)点评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归纳出材料反映的节假日变化趋势,不仅体现了信息提取的深度和高度,也彰显了考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趋势:法定节假日小长假出现和增多。(2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2分)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2分)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长假期的安排可以有利于满足人民探亲访友,长途旅行等的需要。(4分)点评假期天数增加和传统节假日的增多如果比较容易从材料概括得出的话,那么法定节假日小长假的出现和增多,就需要从材料诸多数字中慧眼识别了,因为2000年的长假比1950年和1995年,明显增加了劳动节和国庆节假期时间,但单独看2008年劳动节的时间却是减少了,所以这一趋势必须要考生从大趋势的视角才能得出,也更能体现考生求异思维的创新能力,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阶段质量检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 3万担,1894年为11.388 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解析:选D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烟叶大量出口,故D项正确。2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3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称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解析:选C依据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环境,因此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表明取得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由于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可知由于经济上的实业落后而不是学习西方层次过浅,故D项错误。4在1895年以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9 618公里。这一现象说明()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解析:选B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5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上海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C项正确。6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解析:选B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一种抵制,故B项正确。7如图是一幅解放战争时期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A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C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D官场黑暗贪污成风解析:选A材料漫画反映出货币的贬值,带来米价的暴涨,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百姓生活支出负担沉重,故B项错误;材料米价的暴涨是货币贬值导致的,与囤积居奇和官场黑暗贪污成风无关,故C、D两项错误。8(2017浙江4月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报纸对婚姻自由新风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婚嫁习俗,故D项正确;但婚姻自由在当时并未成为普遍时尚,且婚俗中西合璧等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9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解析:选A四种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材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均是涉及个人行为习惯,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故C项错误;1934年,国民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故D项错误。10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D交通管理亟需解决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而不是城市社会问题,故A项错误,C项正确;西方科技传播快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11(2019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析:选A因为甲午战争战败后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争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12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定军山长坂坡”都是京剧传统名戏,这说明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故D项正确。132015年10月4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10月6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这说明网络()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B信任度较高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 D是民间反腐的平台解析:选A网络传媒对社会有舆论监督作用,当出现不公平事件时,网络就会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故A项正确。1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C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D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打烂旧机构”“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故C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新中国需要稳定企业原来的生产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排除D项。15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解析:选B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正确;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项错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故D项错误。16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主要轻工业产量指标。这表明“一五”计划时期()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百分比(%)棉纱361.8万吨500万吨138棉布11 163.4万匹16 372.1万匹147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A.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势头良好B经济建设侧重于改善民生C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左”倾冒进思想已开始滋生解析:选C材料只反映出轻工业部门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其他方面的表现,看不出侧重于改善民生,故B项错误;材料轻工业产量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民生,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政府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左”倾冒进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17下表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情况。据表可知当时我国()项目总计工业农业水利林业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资仓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其他总额(亿元)427.49248.532.6982.112.830.816.04.6比重(%)10058.27.619.23.07.23.71.1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注重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C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点D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解析:选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表格中工业建设投资所占比例高达58.2%,说明当时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故C项正确;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表格主旨,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出优先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部门发展明显不协调,故B项错误;表格说明的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并不能说明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故D项错误。18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B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C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D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解决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A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办法,没有涉及人民的表现态度,无法推断出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未能长期贯彻执行,排除C项;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法,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191959年至1961年,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到了60年代中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猪肉积压、销售困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以“爱国”的名义动员人们买肉、向单位职工进行摊派的现象。这表明()A经济政策调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B计划经济下生产与市场需求错位C城镇职工生活已经达到富足水准D物资供应紧张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解析:选B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分配由政府计划决定,而刚刚经历过严重经济困难的人们无法承担和消化计划的生产量,导致材料中猪肉积压的情况出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20下图是1954年漫画家韦启美创作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A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B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C人民公社有效集中了农业生产资源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加明显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适应了农村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国家正在推行三大改造,并不是土地改革,排除A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才出现的,排除C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集体经济,并不是国有经济,排除D项。21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项规定的出台表明()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国家给企业以一定的自主权利D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解析:选C“企业可以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这说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1984年,计划仍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僵化。22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了第一扇“窗”。材料所说的“第一扇窗”反映了()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被打破B对外开放实施的渐进性C多元所有制体制的确立D对外出口贸易日益扩大解析:选B由材料“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了第一扇窗”可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发展历程,故B项正确。23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有经济的保护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解析:选D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24阅读下图(单位:亿美元),该图表数据的变化主要说明中国()A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B成为外资信赖的投资市场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对外贸易的顺差不断萎缩解析:选B外商投资增多不等于向外商全方位开放市场,故A项错误;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外商的投资不断增加,只有在外商信赖中国的投资市场的前提下,才会出现图表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图表反映的是投资,不是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251991年到1993年,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取消了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这一改革措施()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解析:选D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故排除B项;C项是21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消了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等可知,这一改革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D项表述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争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他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 800 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8分)解析:第(1)问,从资金筹集、铁路管理上分析差异所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国家计划、国际援助、统筹兼顾等方面概括其特点;从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答案:(1)差异:19世纪末: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2)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小康”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良好的社会状态。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表达了不堪周厉王暴政的国人对安逸、自由生活的祈求。礼记礼运篇则将“小康”描述为“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的社会状态。后人在语言的演化中逐渐赋予“小康”以小有资产、足以自安的含义。近代以来,康有为将传统的“三世说”和“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一方面提出经小康之世臻于大同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指出“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摘编自孙力“小康”含义之历史变迁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追求的“小康”状态的内涵,并分析康有为政治主张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对安逸、自由生活的祈求”“天下为家”“礼义以为纪”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康有为将来比附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思想路线的确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等方面回答。答案:(1)内涵:生活比较安宁自由;“天下为家”的礼治社会;家境相对宽裕。特点: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循序渐进;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2)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