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课 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7277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课 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课 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课 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6课 琵琶行 并序(含答案)(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今陕西渭南县附近)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攀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作品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评价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二)人物轶事1略识之无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奶妈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没有不把它牢牢记在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更是让人吃惊不已。2长安居大不易16岁那年,白居易只身来到京城长安赴试。他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指点。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署名,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3酿酒大师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瓶泻樽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一)背景链接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愤而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进而又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即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1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2行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一)字音识记1荻花(d)2.江浸月(jn)3幽咽(y) 4.钿头银篦(din b)5阑干(ln) 6.呕哑嘲哳(u y zho zh)(二)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古义: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义:指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与“短句”相对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爆发出 今义:超出一般,冲出4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理一理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5秋月春风等闲度古义:随随便便 今义:指平常、普通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颜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7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兄弟排序第一8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原来的,先前的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前方(三)一词多义1实词(1)命遂命酒动词,叫,吩咐命曰琵琶行 动词,取名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 名词,天命,命运(2)数使快弹数曲 sh,数词,几,表示 不确定的数目一曲红绡不知数 sh,名词,数量不可胜数 sh,动词,计算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shu,副词,屡次(3)言感斯人言 名词,话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氓) 助词,无实义(4)语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曲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 动词,告诉(5)暂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暂时如听仙乐耳暂明 副词,忽然,一下子(6)辞我从去年辞帝京 动词,离开莫辞更坐弹一曲 动词,推辞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文词2虚词(7)泣满座重闻皆掩泣 动词,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名词,眼泪(8)于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词,向转徙于江湖间 介词,在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介词,比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助词,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9)为因为长句 动词,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替,给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介词,向何辞为?(鸿门宴)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在夜里梦啼妆泪红阑干 梦:在梦里(2)名词作动词歌以赠之 歌:作歌梦啼妆泪红阑干 泪:流泪遂命酒 酒:摆酒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看重轻:轻视江州司马青衫湿 湿:被浸湿(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自言本是京城女(“是”为判断词)译文:她说自己原是京城女子。2被动句(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没有被动词,“迁谪”可译为“被贬官、降职”)译文: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2)感斯人言省略了介词“于”,“感(于)斯人言”,“于”表被动译文:被这个女人的话感动。3省略句送客湓浦口省略了介词“于”,即“送客(于)湓浦口”译文:(我)(到)湓浦口送别朋友。4状语后置句(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译文: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2)转徙于江湖间(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于江湖间转徙”)译文:在江湖上辗转奔波。1赏析诗歌中比喻、反衬、侧面烘托等艺术手法。2理解诗人情感。(一)诵读诗前小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2请解析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内涵。答: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下文“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二)诵读诗歌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答: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4“寻声”以下六句中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 明确: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5第2自然段运用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空缺处。比喻诗句声音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6.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这两句作用如何?答: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地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形象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三)诵读诗歌第3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7作者采用反衬手法从四方面来写琵琶女的身世,请简要分析。答: 明确: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从四方面写的: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如今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8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试完成下面的表格。相同具体内容都来自京都琵琶女本是京城女白居易去年辞帝京皆有出色才华琵琶女名满京都的艺人白居易才华横溢的诗人如今都落魄失意琵琶女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9.第四段诗人先说无音乐,又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再说山歌与村笛难听,目的是什么?答: 明确: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10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却“泪湿青衫”?答: 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知音1从教材中积累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是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的倾泻。“天涯沦落”,它道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2从历史中积累俞伯牙是楚国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3从名言中积累(1)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3)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4)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5)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达尔文(6)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培根(7)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片荒野培根4从佳作中积累(1)知音难逢,所以多少友人惺惺惜别。自古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送别之诗,王勃挥笔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长叹一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饮酒吟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临江而诵“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惜字如金的文人们为何写下了如此之多的惜别诗?难道不是因为知音难逢?他们知道命运多舛,前途未卜,这一别恐难再见,他们也知道,四海之大,而识我心者,唯君耳矣。他们怀念曾经的花前月下,吟诗作画,所以一到别离之时,文人们无不难抑心中绵延情愫,一篇篇绝古佳作横空出世。(2)知音难逢,有一些人便在难逢中相逢,珍惜那一阵短暂的马蹄声。王维和裴秀才在满山的佛语中相遇,从此游山玩水,共唱人生的真谛。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片读书声中结为知音,他们的情感如那永恒飞翔的蝴蝶,千百年来活跃在历史中。高山流水,知音可贵。知音如同那古城里合韵的马蹄,在一片寂静中极易错过。让我们握住知音的手,用一种平静而又宽广的心去守护那难得的知音。我的心如同芍药,在一片马蹄声中绽放,我听到有人停下脚步低下头,询问我的长久。(二)这样运用素材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新醅的酒,明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领悟古为今用,以古写今,融江州司马情愫于自己情绪之中,抒发情感,这也是运用素材的一条途径。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是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佳作赏析唐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读罢文章哀而不伤。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纤纤古道之上的情景,充分想象,生动写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借鉴1学总领开头段用“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总领文章内容。“人生选择”实乃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人生归宿”实乃仕途绝望后的最大悲剧。2学描写第段描写白居易长归洛阳龙门的情景,组合了“秋天”“傍晚”“老马”“破车”“古道”“老树”“乌鸦”等典型意象,以此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突出长归的悲剧性。3学发问第段连续发问构成排比。使用了一个反问和三个疑问,进一步突出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语言富有气势,感情充沛。4学辩证作者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白居易仕途的失意,由失转到得,从而引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名篇琵琶行,进而引出第段文学方面的悲剧。5学联想第段紧承上文,由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联想到他长归的龙门琵琶峰,又由白居易的长归联想到唐诗的转折,如此联想合情合理,又进一步突出了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6学深化主题结尾段将白居易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深化了主题。末句使用整句,内容很有高度,语言富有文采。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而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却容易败坏。明理知义庄子不重伦理,人们不妨脱离道德说教,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它完全可能不是说哪种朋友要得,哪种朋友要不得;或者,哪种友情高尚,哪种友情卑劣。中国古人早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西方文明也含有“博爱”的境界,无非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应该是朋友。然而,天下的众人千奇百态,建立在一种规则、一种标准、一种形式下的友谊使大家都成为朋友是不大可能了。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经历、地位及文化影响可以造就他的交友原则,结识朋友的类型也有一定的倾向。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谁都有很多类型不同种的朋友,并且可以和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式保持和发展着友谊,在不同的境界中平等互利。人能够具有这种能力,是人的内心世界天生的多元化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只要高风亮节无视衣食住行,或者说只要情感不要利益,只要智慧不要健康,只要开心不要安全,只要忠诚不要原则,只要名利不要尊严,只要逻辑不要道德。因为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这里的两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质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质上的努力切不可张冠李戴、不分青红、盲目投入。画家赵广不屈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被并称为“韩柳”。柳宗元刚被贬到永州时写信给同样遭贬谪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代,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网开一面,让他改去别处上任。,人生教益真正的友谊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柳宗元与刘禹锡这般,至真至挚。一、语言表达专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C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D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解析:选CC项,暂:忽然,一下子。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解析:选BA项,突出:古义为“突然爆发出”,今义为“超出一般,冲出”;B项,冷落: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C项,整顿: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BA项,动词,弹奏;介词,替。B项,均为介词,在。C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项,连词,来;介词,把。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2)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想象合理;描绘要有诗意;不超过50字。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画面二: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6学校要举行元旦晚会,下面是节目单:(1)诗朗诵:蜀道难作者:李白表演:高一(6)班(2)琵琶独奏:琵琶行作者:白居易表演:高一(10)班请你为主诗人在两个节目间设计一段报幕词。(100字左右)答: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兼顾两个节目的内容以及语言的流畅。参考答案:高一(6)班饱含感情的诗朗诵,让我们跟随李白在雄奇的蜀道历尽艰险;“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接下来的琵琶曲能否让我们穿越千年触摸到另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的别样情怀呢?欢迎高一(10)班同学上台表演。二、阅读理解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9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7请分析“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的作用。答: 参考答案:“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伎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8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答: 参考答案: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9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答: 参考答案: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0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1) (2) 参考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11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答: 参考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13题。废琴白居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注玉徽:玉制的琴徽,亦为琴的美称。泠泠:形容声音清越。12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答: 参考答案:作者塑造了被废弃、受冷落的古琴形象。它遍身尘土,光彩暗淡,但琴声依然清越、古朴、高雅。13简要分析诗歌主要表现手法的作用。答: 参考答案:运用象征和对比手法,以琴自喻,将古琴受冷落的遭遇和羌笛与秦筝受世人喜欢进行对比。一方面借废琴坚守自我表达自己保持操守、不迎合世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寄寓自己政治失意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