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467207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并仿写句子,学以致用,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质疑问难,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延伸拓展,加强课内外衔接。教学步骤一、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二、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教师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由发言。生1:文章的语言有气势,有如大江奔流,瀑布飞泄。生2:文章的语言有情感美,无论叙还是议,都流露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崇敬、景仰之情。生3:文章的语言有凝练美,有以一当十的表达效果,耐咀嚼,有余韵。生4:文章的语言有形象美,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生5:文章的语言有诗意美。臧克家是诗人,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有跳跃性、有气势。生6:我感觉文章的语言气势过盛,似乎在呐喊,大呼小叫,不够好。我比较喜欢朴实的语言。生7:文章有些地方用词不够恰当,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很好,很有个性。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因为它具有_美,体现在_”的句式说话。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特别是“钻探”一词,作者不用“钻研”或“研究”,而选用“钻探”,词义比“钻研”更进了一步,既形象,又含义丰富,而且句式变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生2:我欣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因为它具有音乐美、情感美。对偶辞格的运用,使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音乐美;本句叙事中兼有抒情,记叙了闻先生刻苦钻研、深刻探究的治学态度,作者对闻先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生3:我欣赏“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等词的运用上,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苦苦钻研文化典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风范。生4:我欣赏“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凝练美。体现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闻先生的爱国情操决定了他的行为,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生5:我欣赏“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凝练美。“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这还仅仅走出了第一步,晚年的闻一多却走出书斋,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生6:我欣赏“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 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因为它具有凝练美、音乐美。音乐美自不必说。“目 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表意蕴藉;一个“沥”字,深刻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生7:我欣赏“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句,因为它具有诗意美、意趣美。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生8:我欣赏“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因为它具有凝练美、形象美。“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遍,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群蚁排衙”形象生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生9:我欣赏文章语言的凝练美。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人家 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这里“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生10:我欣赏“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这一组排比段,因为它具有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作者刻画了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吐了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之情。生11:我欣赏“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因为它具有气势美。这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言深意赅,是文章有力的收束。学生集体评议,选出五位最佳发言人,教师予以表扬。教师总结: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并且以包孕的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导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文章的语言用的是“语感品读法”,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美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闻一多先生前期全身心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良药,他找到了吗?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同学讨论后明确: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所以后期,闻一多先生走出书斋,走向街头,投入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行动中去,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四、课堂小结 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 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在静思默想时,在昂首远望时,我相信,闻一多先生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将会成为幸福的守望者。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体、组材恰当,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特别是文章的语言,如一杯清茗,让人百品不厌。【板书设计】 五、迁移拓展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追念闻一多先生冰 心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那么顺口,那么有力,那么自然,那么铿锵。他自己曾经说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他的诗大都做到了这几点,只是后写的死水比红烛更为凝练谨严一些。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诗的一个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有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我和一多先生的会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1925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上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1930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就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 一遍,又在客厅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笑着说:“我们出去一会儿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别的朋友那儿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着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准备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的“风俗”。我虽 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他值得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他自己说过:“诗人应是一张留声机的片子,钢针一碰着他就响。他自己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响,什么时候不响。他完全是被动的。他不能自主,不能自救。”所以他的诗就是他的语言,就是发自他内心的欢呼和呐喊,不过他的呼喊,是以艺术修养的、有节奏的“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大着胆引吭高歌”出来的!他在留美期间,怀念乡土,怀念着亲人和朋友,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办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了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到进步的年轻人的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1946年7月15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1926年4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 。”阅读本文,并对本文作简单评价。如时间紧张,可让学生课下完成。参考答案:本文作者写了与闻一多先生两次交往的过程,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之情。文章介绍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有理想、爱自由、爱正义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热情奔放,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亲朋,他为自由而呼唤,为民族而献身。文章以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具有极强的感人的力量。六、布置作业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有很多,请再收集几例,加深印象。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并辅之以带有情感的议论。2、仿句训练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不舍。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3、阅读训练 请阅读朱自清悼念闻一多先生的一段话,回答问题。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给加粗字注音。卑鄙恶毒 瞻仰 痉挛 如何理解“他是不 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一句? 请谈谈闻一多先生惨遭杀害在全国引起的反响及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下面是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稿最后一次讲演中的一段话。文中,闻一多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特务。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 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在文段中“”内补上适当的标点。 这段文字体现了闻一多先生_(填“说”或“做”)的方面,即作为_的方面。从中可以表现闻一多_的精神和_的感情。 本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分别是什么? 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AA、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BB、你们完了,快完了!参考答案3、 bi zhn jn lun 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惋惜,对闻一多遇害的悲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以及不惩治特务决不罢休的决心。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人民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重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界不容补偿的损失。 ; , 。 说 革命者 大无畏 愤怒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正面的例子:“看今天来的人还有广大的市民!”反面的例子:“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AA、人民为了求得民主和解放,会前仆后继,不畏牺牲。BB、重复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加强了讽刺语气。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一、在语文课或课外阅读中,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名人传记,知道很多名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请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们讲讲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断,看谁讲得生动有趣。每位同学至少要讲一个,讲完后 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听的同学也可发表自己的感想。二、 成语接龙比赛(要求最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与第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相同,即循环一圈)。气冲斗牛_。 成语派对(找出意义相反的成语)踌躇满志 一无所获 千载难逢愁眉苦脸 锲而不舍 井然有序附:参考答案 牛鬼蛇神 神通广大 大功告成 成千上万 万念俱灰 心灰意冷 满载而归 屡见不鲜喜笑颜开 一暴十寒 杂乱无章三、文中说:“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你观察过周围用功学习的同学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说理也行,记事也行,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让大家认识自我,互相理解,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四、开放探究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发现,尝试回答诗后题目。发 现一九二五年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 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注:1925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回国。罡风: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现在有时用来指强烈的风。1、诗中的“你”指_。2、作者从国外回来,发现了什么呢?3、为什么作者要一再重复“我来了”“那不是你”呢?4、“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此句有什么特点?5、“噩梦”本来就够压心的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噩梦挂着悬崖”?6、“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怎样理解这一句?7、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祖国2、发现了祖国不是他想象中的祖国。3、形成鲜明对照。“我来了”显示出作者回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那不是你”又显示出作者是多么失望。急切与失望形成巨大反差,也就无怪乎作者血泪飞迸了。4、把大地拟人化了,“我”的拳头与大地的赤胸对接,形象显明,表露了“我”与大地的血肉关系。5、更显示出“噩梦”的沉重和惊人,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6、表明作者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幸福苦苦追求,要实现心中的愿望。7、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备课资料】重温经典红 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提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这一联名句,曾引起多少古今读者的强烈共鸣!千余年后,现代诗人闻一多由“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生发开来,写成红烛一诗,同样使读者激动不已。所不同者,闻一多所表达的不是对于恋人的思念,而是对于祖国的矢志不渝的爱情。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读完第一节诗就会明白。“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原来,诗人是为了用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红心。诗题之下,诗人写下“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这是开展抒情的线索。首先,紧扣一个“灰”字行文,问红烛:“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单就蜡烛来讲,这当然是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诗人的本意不在写蜡烛,而是要用蜡烛的制作与烧毁这一矛盾现象来比喻:人要像蜡烛一样,掏出一颗红心去照亮黑暗的社会,也需要耗尽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唯其如此,诗人才大声疾呼:“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生命的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从而求得自身的解放。接着,又紧扣一个“泪”字行文,指出蜡烛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并说明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由于残风侵袭导致燃烧不稳时因着急而流的泪水。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为祖国献出自己生命之光的那种殷切的心情。既然流泪也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流吧。因此他又对红烛倾诉:“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意思是,只要能使世人得到安慰和快乐,自己也甘愿献出自己的眼泪!最后,诗人以“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点明献身的意义,并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表明: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的实现而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行文至此,诗人对于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就得到了最后的升华。红烛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这一点无须多说。值得略加强调的是这首诗的结构。全诗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线,首先将心比烛,接着分承“灰”与“泪”展开抒情,最后以点明“灰心流泪”的意义作结。这是“总分总”的结构形态,其好处是思路严密,天衣无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