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9734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4课 苏轼词二首(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49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有东坡全集。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定风波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被贬官黄州是作者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沉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他的雨具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唯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不久,天气转晴,于是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豪放词派豪放词派是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其词作的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故被视婉约派为正统的词论家称为“异军”“别宗”“别派”。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一、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1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2奠基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3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4延续阶段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势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二、豪放词特点1题材广阔,境界宏大豪放派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生离死别,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他指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词的风格日趋变雅,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2直抒胸臆豪放词表达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3意境味道大气磅礴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 对应学生用书P491偓佺(w qun) 2.欹枕(q) 3.杳杳(yo)4天籁(li) 5.吟啸(xio) 6.芒鞋(mng)7蓑(su) 8.料峭(qio) 9.萧瑟(s)1窗户湿青红 湿:指油漆新青红:油漆的色彩2欹枕江南烟雨 欹枕:指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3杳杳没孤鸿 杳杳:遥远迷蒙的样子4认得醉翁语 认得:体会到5掀舞一叶白头翁 一叶:小舟白头翁:老船夫6刚道有雌雄 刚道:硬说,偏说7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没有听到,即外物不足萦怀之意8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徐行:慢慢行走9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草鞋轻:轻快胜:超过10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微寒1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2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3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4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5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应学生用书P50一、阅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1“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提示: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与狂风恶浪搏斗他已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品语言2你认为“长记平山堂上”中的“长记”在词中有何妙处?提示:“长记”二字唤起了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析技巧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了什么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提示:“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雌风”之别。4除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外,这首词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谈一谈词人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提示:动静结合的手法。“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山水画,这是对山色水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的是一阵大风吹过,江面忽然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合,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搏击,这是对动景的描写。动静手法的融合,很好地塑造出了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的形象。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巧答动静结合类题目动静结合是指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分析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4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悟情感5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你能从这首词中体会出作者的政治态度吗?谈一谈你的看法。提示:任凭政治风云变幻,屡遭挫折也无所畏惧,追求精神的自我解脱。二、阅读定风波一词,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6“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提示:此句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什么?一个“任”字,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显现出自若、自信的胸襟。品语言7试分析定风波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的妙处。提示: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令人惊慌,但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何妨”活现了词人泰然自若的心态,隐含了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无论是自然的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作者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析技巧8定风波结尾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好处?其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各是什么?结合诗文完成下面的表格。表层含意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意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表现手法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悟情感9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提示: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对应学生用书P96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 恋 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片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_参考答案:(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 江 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_(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答:_ _参考答案:(1)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这首词上片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答:_(2)这首词下片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答:_参考答案:(1)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二、语言表达4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让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答:_参考答案: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5(重庆高考)下边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现在的重庆夜景,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更加璀璨夺目,已进入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点点灯火流光溢彩,宛若天上繁星散落,把山城打扮得如梦似幻,仿佛人间仙境。有人将夜晚的山城形容为灯山,这是因为山城轮廓分明、层次清晰;又有人将绕城的两江比喻为灯河,这是因为江中碧波倒映出满城灯火。有语病的句子是:_ (只填序号)针对语病的修改:_解析:句中,主语为“重庆夜景”,而最后一个短句是“已进入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夜景”无法成为“四大城市之一”,所以此处为主、谓、宾搭配不当。参考答案: 现在的重庆,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夜景更加璀璨夺目,已成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进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有删改)赏析文章巧妙地运用对比,凸显观点。作者将林语堂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对比,突出并引出苏东坡黄州生活的凄苦,引出下文,为后文解说“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观点张本。再就是将苏东坡与那些太晚觉悟而无所作为的人对比,指出“苏东坡真是好命”。作者认为苏东坡在黄州真正地成熟了,而且“他还不年老今后还大有可为”,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文章多用修辞,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语势强劲,节奏铿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