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检测卷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459170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检测卷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检测卷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检测卷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检测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8年5月31日是第三十一个世界无烟日,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吸烟”的是()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取焦炭 B石油加热蒸馏出多种产品C天然气生火做饭 D煤燃烧3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A B C D4“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B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D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反应C吸收热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反应 D化学反应一定发生了热量变化6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身上的衣物着火,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燃烧C图书、档案失火,通常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D“吹灭蜡烛火焰”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7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绿色电池。它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至被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是()A均是无毒、无害的气体 B均可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 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8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氢气和空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氦气和氧气天然气和氧气A B C D9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增长,化石能源将日益枯竭。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变得更为迫切,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太阳能煤风能天然气地热能A B C D10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ACH4H2CO BCH4COH2 CCOCH4H2 DH2CH4CO11从“低碳经济”走向“美丽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AZnH2SO4(稀)=ZnSO4H2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气)H2CO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D电解水:2H2O2H2O212如图所示,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从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管口P处,火柴被加热,迅速移开火柴,火柴开始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沸腾,水分子质量和体积增大BP处水蒸气的作用是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C火柴移离水蒸气,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燃烧D火柴燃烧的产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水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25分)13(7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1)在现代社会,燃料的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煤、_和天然气被称为三大化石燃料。氢气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其原因是_。(2)如果对燃烧利用不当,会引起火灾。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实例,其中,通过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实现灭火的是_(填字母,后同),通过清除可燃物实现灭火的是_,通过隔绝空气实现灭火的是_。A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B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D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E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F熄灭蜡烛时,可用扇子扇灭(3)化石燃料的燃烧还造成了环境问题: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_(写化学式)。近年,我国不少城市出现“十面霾伏”的空气污染状况。“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_(填字母)。A调整能源结构 B关闭所有矿厂 C减少户外活动D街道经常洒水 E加强城市绿化14(11分)化学在交通“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液化天然气(LNG)是某市正在推广的公交车燃料,它具有燃烧效率高、污染小的优点。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2)汽车尾气中NO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氢化镁(MgH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可为氢动力汽车提供能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此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由_价变为_价。(4)某市倡导骑自行车出行。采用碳纤维材料的自行车轻便、机械强度大,这应用了碳纤维的_(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请指出骑自行车出行与“节能减排”的关系:_。15(7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是液体,D是目前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的主要气体。请回答:(1)写化学式:C_;D_。(2)写出ABC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D物质的一种用途:_。(4)若E只含两种元素,则E的化学式为_,它是_(填一种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三、探究与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1分)16(9分)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1)如图1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与图1相比,其优点是_,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装有白磷的试管顶部的气球的体积变化情况为_。欲使图2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后对试管加热。(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17(12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用吹风机的热风吹干白纸上的水后,纸上写过字的地方出现硝酸钾晶体(如图1)。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如图2)。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提出问题】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查阅资料】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猜想与假设】对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想:甲:二氧化氮;乙:氮气;丙:氧气;丁:氢气。同学乙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理由:_。同学丙指出不可能是氢气,理由:_。【进行实验】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_,观察到的现象是_,说明同学丙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解释与结论】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_。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18(6分)南海是我国的固有领域,蕴藏着丰富的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化学式CH4nH2O)。我国科学家对南海海域可燃冰的组成进行了精确的定量研究。(1)测得该甲烷水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则这种甲烷水合物中n的值是_。(2)若有1000g该可燃冰充分燃烧,则需要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第七单元检测卷答案1A2.B3.C4.A5.D6.A7.B8D点拨:氢气、一氧化碳、天然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9C点拨: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10C11C点拨: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消耗化学药品,既不经济又不节能故A不正确;焦炭与水蒸气反应需要高温,故不节能,故B不正确;太阳光分解水不需要消耗地球能源,只需太阳光和催化剂即可,是最节能的方案,故C正确;电解水需要消耗电能,不是最节能的方案,故D不正确。故选C。12A点拨:水沸腾时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在这一变化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分子本身都没有变化。13(1)石油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2)AFBDCE(3)SO2ADE14(1)CH42O2CO22H2O(2分)(2)2NO2CO2CO2N2(2分)(3)MgH22H2O=Mg(OH)22H2(2分)1(或1)0(4)物理骑自行车不消耗化石燃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CO2的排放(2分)15(1)H2OCO2(2)2H2O22H2OO2(2分)(3)用于灭火(或用作温室中的气体肥料或用作化工原料等)(4)CH4天然气16(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2分)没有与氧气接触(2分)(2)产生的P2O5不污染环境(2分)先变鼓后变瘪抹干外壁(3)氧气(或空气)17【猜想与假设】二氧化氮不是单质硝酸钾中不含氢元素【进行实验】将少量硝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KNO32KNO2O2【解释与结论】硝酸钾晶体受热生成氧气,使得写过字的白纸附近氧气浓度增加(每空2分)18(1)8(2分)(2)解:设需要氧气的质量是x。CH48H2O2O210H2OCO2(1分)160 641000g xx400g (2分)答:需要氧气的质量是400g。(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