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786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学案(一) 种群的特征1.根据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分别代表的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年龄组成类型与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关系(连线):(3)分析下列几种生物分别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填字母):a.蒲公英 B田鼠c蚯蚓d鲫鱼e蚜虫f跳蝻适合使用样方法的是:a、c、e、f;适合使用标志重捕法的是:b、d。1.明辨种群特征的四个结论性语句(1)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2)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3)误以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4)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样方法的五个注意事项(1)调查对象要选熟悉的又容易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的样方要多些。(4)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为1 m2。(5)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二)种群数量的变化2.据图回答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问题(1)图甲中表示种群在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a,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是b。(2)图甲中曲线a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t,曲线a、b之间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3)由图乙可知,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因素中可以使曲线c变为曲线d的有(填序号)。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3.必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三个角度(1)“J”型曲线:前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隔一定时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数学模型: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2)“S”型曲线:前提条件:受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敌害等的制约。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4表示K值的四种典型曲线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突破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判断正误(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提示: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人口剧增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过高。()提示:人口剧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提示: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因素很多,如迁入率、迁出率、死亡率等。稳定型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提示:短时期内可保持相对稳定或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提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提示: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提示:应该随机取样。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选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大,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N),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增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设种群数量为A只,第一次捕获B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了a只,其中有b只被标记,根据公式,得A。由上式分析可知:(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b偏小,则A偏大。(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b偏大,则A偏小。(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突破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根据题图,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2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解析:选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对应的值(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正确;“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存在,而不是在d点之后才出现,B错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c点为K/2值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考什么(1)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模型(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增长模型在生产中的应用以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什么(1)理解并区分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模型(2)理解K/2值和K值的含义(3)掌握“S”型增长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区别增长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2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应用(1)曲线分析(2)应用b点的应用消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b点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c点(K/2值)的应用对有害生物:严防种群数量达到该点,如灭鼠达到K/2时,鼠害将难以控制对有益资源:黄金利用点,当资源利用后维持于该点时将具最强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e点(K值) 的应用对有害生物:限制生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以限制鼠的种群数量对有益生物:改善生存条件,尽量提升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题点(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与应用1(xx西安质检)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种群在某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在该年的出生率为10%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该田鼠种群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解析:选B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A错误;在ad之间,田鼠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R值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B正确;该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因此不是典型的“S”型增长,且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a、b两点R值相同,且都大于1,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此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错误。2(xx锦州质检)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解析:选C据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可以在ab之间波动,A错误;据图甲可知,在bc年,种群数量先减少后逐渐增多,并不呈“S”型增长,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C正确;图甲中c点2,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D错误。易错提醒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100%。(2)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个体数量/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题点(二)对K值的理解与应用3(xx海淀区检测)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选D由图分析可知,不同温度下K值不同,三个温度下,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A、B正确;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稳定后,围绕K值波动,不会恒定不变,D错误。4(xx湖州检测)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归纳拓展关于K值的三个重要结论(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突破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xx烟台质检)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2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的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B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D若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酶母菌数为A,且稀释倍数为B,则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B106解析:选C即使在最适状态下,由于空间、营养等因素的限制,种群也是“S”型增长,A正确;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B正确;酵母菌有细胞壁的保护,不会因为吸水过多而涨破,C错误;图中计数板为2516型,计数室的体积110.11031104 (mL),则1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2516AB)/(1104)4AB106,D正确。 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注意事项(1)实验设计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2)实验操作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3)实验数据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时间(天)123456数量(个)1(xx太原调研)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ABC D解析:选D培养酵母菌时,不用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中应先盖上盖玻片之后再滴培养液;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2(xx衡水模拟)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样品1234酵母菌数量(个/mm3)1 2108201 2101 000pH4.85.43.7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是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解析:选A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1.21107个。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有可能低于1.21107个。3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每毫升水样中约有蓝藻的个数为()A5105n B5108nC500 n D50 n解析:选A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 mL水样中蓝藻数量(80个小方格内蓝藻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n510 000105105n。归纳拓展血细胞计数板及其应用(1)血细胞计数板: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一个大方格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3)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课堂小结握主干(对应学生用书P175)建知识体系(填一填)记核心要点(背一背)填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出率“J”型曲线“S”型曲线气候、食物等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和估算法(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特点(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t)。(2)“S”型增长曲线形成条件: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3)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相当B二孩政策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上升C水稻均匀地分布在农田中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51解析:选CA项反映的是年龄组成,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项反映的是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项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项反映的是性别比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2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选A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3关于下面概念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序号4、5可分别代表迁入率、迁出率C序号2、3可分别代表死亡率、出生率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解析:选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故序号2代表出生率,序号3代表死亡率。4(xx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项不合理,B项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5生态学家高斯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结果。数据显示,第5天以后其数量维持在375个左右(即K值)。下列有关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相似B该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C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灭鼠的有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措施降低K值解析:选A不同的种群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K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错误;大草履虫在不同的环境中,其K值大小一般不同,因此,图示只能反映在题中实验条件下K值的大小,B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C正确;灭鼠的有效办法是既杀死老鼠,又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其K值,D正确。6(xx唐山模拟)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7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解析:选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数;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过多时,无法计数,应适当稀释;操作过程中,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8(xx肇庆模拟)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B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该种群K值为K1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解析:选C由曲线斜率和基数可知,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该种群K值为K2;第4阶段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多等因素,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减少。9(xx浙江温州测试)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解析:选C图示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无法比较二者增长速率的大小,A错误;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处于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2t3,甲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停止,D错误。10(xx湖南十三校联考)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乙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解析:选B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线,A正确;如果乙种群迁入了大量的同种个体,种内斗争加剧,不会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B错误;影响曲线ab段波动的自然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11(xx海南五校模拟)某入侵害虫在植物A和植物B上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C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该害虫的入侵改变了植物A和植物B的种间关系解析:选B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不呈“J”型曲线增长,A错误;从题图可以看出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季节有关,且受食物(植物A和植物B)的影响,B正确;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该害虫的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但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错误;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D错误。12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在某时间点天敌入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Bd点种群数量下降,则天敌入侵的时间点最可能是该点C若性别比例调查结果为雌/雄1,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D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1K3之间解析:选COb时段,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大,但无法判断出生率是否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且之后环境容纳量降低,说明阻力在d点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点之前天敌已入侵;雌兔的数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天敌入侵一段时间后,野兔的种群数量在K2K3之间波动,因此有捕食压力时,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K2K3之间。二、非选择题13(xx全国卷)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答案:(1)J(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捕食(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4(xx贵州毕节一模)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某种细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一实验条件下分别在甲、乙、丙、丁四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并每隔一定时间抽样统计一次细菌数目,发现各试管内细菌数目先持续增加,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甲乙丙丁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细菌数(103个)101055(1)对研究过程获得的甲丁试管的数据进行处理,以_为横坐标,_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_型增长曲线。(2)“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这里的“数量”是指_。试管甲和试管丙相比,_(填“试管甲”或“试管丙”)内的种群先达到该“数量”。试管丙和试管丁相比,试管丙内的该“数量”值相对要_(填“大”或“小”),原因是_。(3)某人持续给试管丙提供充足的营养及其他适宜条件,其内的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小时后,该试管中细菌数量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_。解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是以时间为横轴,个体数量为纵轴绘制而成的;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表中数据绘出的曲线为“S”型增长曲线。(2)“一定时间后,各试管中细菌数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维持在各自的一定数量左右”,这里的“数量”是指环境容纳量(或K值,或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与试管丙相比,试管甲中细菌的起始数目多,因此其内的种群先达到K值。试管丙与试管丁相比,两者的起始细菌数目相同,但试管丙的培养液更多(培养液体积比试管丁大),营养更丰富,生存空间更大,因此K值更大。(3)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则3小时共繁殖9代,试管丙中细菌数量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N9(5103)29个。答案:(1)时间细菌数量S(2)环境容纳量(或K值,或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试管甲大两者的起始细菌数目相同,试管丙的培养液更多(培养液体积比试管丁大),营养更丰富,生存空间更大(3)N9(5103)29个15(xx天津质检)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若图示种群每年以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填“K1”“K2”或“0”),以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图示种群每年以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物种所处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答案:(1)种群密度N0t基因频率(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3)K2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下列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研究的问题有(填序号) 梧桐山中生物数目的多少;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的分层现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的恢复过程。2.主要种间关系的特点及实例(连线)3.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根据图示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3)A图所示的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1.深刻理解群落和丰富度两个概念2.“表格法”比较四种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3.图解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二)群落的演替4.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1)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2)图2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甲,属于次生演替的是乙,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曲线乙。(3)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实例(连线):4.图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突破点(一)群落的结构 1(xx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A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2(xx郑州检测)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理解错误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解析:选A垂直分层现象是群落的特征,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群落中的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种群的分布受到水源、温度、气候等的影响,所以呈镶嵌分布。考什么(1)群落的种间关系(2)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及成因分析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什么(1)识记群落的物种组成(2)理解并学会辨别几种种间关系的不同(3)分析比较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及表现1群落的物种组成(1)研究意义: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由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优势种:不同群落其种类组成的优势物种是不同的。如常绿阔叶林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北方针叶林种类组成相对比较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属的树种占优势。2关于种间关系的四组概念辨析(1)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2)明辨捕食与竞争竞争: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3)巧析种内斗争与竞争(4)生存斗争与竞争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3群落的结构类型比较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含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原因植物动物:食物、栖息环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表现植物在不同高度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生物群落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4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题点(一)种间关系的判断1(xx长沙一中检测)图1所示为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1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竞争B图1的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解析:选B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对应图1中的、,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2(xx永州一模)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选B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的竞争压力,B错误;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C正确;蝙蝠夜间觅食,既可减少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D正确。归纳拓展巧辨三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题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3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选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4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态。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决定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突破点(二)群落的演替 1判断正误(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提示: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提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甚至可发生优势取代。()(4)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提示: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5)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提示: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6)某海岛上的群落因旅游开发,可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2(xx全国卷)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