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7376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 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7课标全国,24)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影响2(2016课标全国,27)福建族谱对台湾人迎祖先牌位的记载3(2016课标全国,24)青铜铭文的文化影响4(2014课标全国,24)分封制、礼乐制与周代“雅言”5(2013课标全国,24)墓葬等级规定与分封制瓦解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016课标全国,25)汉承秦制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教材补充社会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史论观点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材补充历史概念 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朝议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史论观点 秦汉的历史贡献秦汉时期(贡献)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巧学妙用概念阐释 “封建”的概念构图解史 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深远影响 图解历史 分封制 构图解史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巧思妙记 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图解历史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神权同姓亲族土地天下共主权力政治嫡长子考点二宗法分封皇权至上三公九卿郡县考法1史论阐述类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考题1】 (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明立意从分封制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发掘史料隐性知识:“今河南淇县”“今山东曲阜”“今北京”隐含了分封的地域范围广阔。清误区本题属于历史影响类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西周地方诸侯国仍是一地方实体、拥有较大独立性这一历史事实理解不到位,主观认为分封制下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直接管理和控制地方,易错选C项。 由方国联盟到分封制(1)分封制实施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周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2)诸侯在封国内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来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但这毕竟是由松散的方国联盟发展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过渡环节。考法2史料主旨类周秦政治文明的转型与创新【考题2】 (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明立意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抓关键理清一个变化:“周代,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难度较大。考生对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属性认识不清。战国时期,井田制趋向瓦解,封建经济已经形成,而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考法3史料主题类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史料二中国历史上也有贵族等级制。大约3000年前,就有了周天子分封公、侯、伯、子、男等诸侯国的范例。可自秦朝以降,中国古代显贵始终缺少一个类似于不列颠议会的特权机构,不容易形成具有严格等级、相对连贯性和群体实力的贵族体制。而在中古的英国,却由于贵族屡屡比较适度的挑战和制约行为,形成了对君权的掣肘。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史料一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表现形式。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6分)提示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史料二认为秦朝以来难以形成贵族体制,也无法形成对君权的掣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朝以降,中国古代不容易形成贵族体制”的主要原因。(9分)提示君主专制的强大,王朝更替频繁,官僚制度发达,科举制度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制约;封建纲常思想意识浓厚等。 根据重要词句获取史料信息是突破高考41题的关键。如,由史料一中的“之前”“之后”“但转向了”可归纳出社会转型的内容;由“仍然是”可知“相同点”;回答史料二“主要原因”的关键在于思考角度的选取和唯物史观的准确运用,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考法4开放探究类宗法制度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根据史料信息,围绕“宗法制度与社会”选择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提示观点一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观点评论类试题。围绕所提供的主题范围自拟论题,并进行探讨论证。(1)“是什么”:紧扣史料主题,明确观点内涵。如上题中,考生能直接表明观点。(2)“为什么”: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观点相关的史实来论证。如上题中,思路和史实基本正确,但缺少对家长制整体效能的阐述;史论结合也不够充分。(3)归纳“小结”:照应主题,升华认识。 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1积极影响(1)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人伦、重亲情、重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祖先、重传统、重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2负面影响(1)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2)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3)从文化上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学科素养1从史料实证角度探讨“夏商周断代工程”命题专家史论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时期,由于传世文献所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在这一年之前,中华文明的年代不存在具体的时限。因此,为了获得更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约2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出版。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所推出的比较有依据的一份年表,为以后使夏商周年代进一步精确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断代工程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将与年代学有关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技术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索。断代工程研究途径主要是:(1)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传世的古代文献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对其中有关的天文、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计算,推定其年代。(2)整理和区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必要的发掘,取得系列样品,进行常规和AMS(加速器质谱计)的碳十四测年。最后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深化,得出尽可能合理的年代学年表。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素养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历史研究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考题例证 (2018广东珠海模拟)“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是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二三百年,这一目标决定必须有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历法、科技测年等学科的通力合作,“工程”的实施过程充满了新的发现与新的研究方式探索。这里“新的研究方式”是()A运用现代科技研究历史问题B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结合C开创了年代学研究的先例D对史料的科学搜集、整理和鉴别答案B命题突破史料反映了历史学界“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断代工程的研究,一方面搜集、整理、鉴定有关考古遗址和墓葬材料,进行科学时间的测定;另一方面,综合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历法、科技测年等学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能力,真正做到对史料的仔细甄别,去伪存真。(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武汉重点中学起点考试)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解析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明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项正确。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答案C2(2018河南洛阳调研)某学者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该学者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A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C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解析材料未体现贵族等级特权,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诸侯的利益,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表明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宗法制度,再按照宗法原则实行分封制。这是在强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有利于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答案D3(2018山东青岛模拟)中国古代的女政治家,如西汉的吕雉、唐代的武则天等一直被看作是不正统的。但欧洲女性位居女皇、女王却是很普遍。造成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 B女性独立地位的丧失C女权至上传统的削弱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解析相比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同时期的欧洲并没有类似中国这样严密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故中国的仅有的几位女政治家被看作是不正统的,而欧洲女性位居女皇、女王却是很普遍,故A项正确;西汉的吕雉、唐代的武则天等杰出女性的出现,就表明古代中国的女性并没有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故B项错误;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西欧,都未出现女权至上的传统,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会对古代东西方女性社会地位造成如此大的差异,故D项错误。答案A4(2018河北邯郸模拟)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解析特殊条件下与材料中“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以为郡,距(拒)秦”相符,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才成为定制,与材料中“地边齐,其事急”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不能体现楚王善于纳谏,故C项错误。答案D5(2018山西孝义模拟)古代“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说明中国在“领地国家”时期()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C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D实现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领地国家”特征的描述可知,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指的是周代,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符合周代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周代确立的是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私有制,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中“集权机制”说法错误,排除。答案A6(2018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规格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城邑的记述也无法体现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改建,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D项错误。答案B7(2018山西太原模拟)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 D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礼乐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D项正确。贵族生活腐化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A项错误;血缘色彩浓厚是宗法制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音乐发展迅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特征,故C项错误。答案D8(2018河南郑州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解析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A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实施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A9(2017重庆八中月考)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解析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公九卿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8四川资阳调研)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会被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 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描述的“规定”是对郡县官吏的规定,意在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会被治罪”表明,这些规定并非为了规范官吏从政、树立法律权威,B、C项错误。答案D11(2017广东七校联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据材料“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7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解析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不同,故D项正确。材料中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惠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拥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0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3分)解析第(1)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管理体系。抓住“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分析宗法制的“特点”;从维护政权的稳定性、维系家庭团结等积极方面和重视人情关系、裙带关系、限制个人权利等消极方面分析其“影响”。第(2)问,设问强调的是宗法制在清末民初的变化,重在变化的分析上,抓住“近代化”并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从时代背景上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第(3)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和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这种演变。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4分)影响:积极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8分)(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4分)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近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6分)(3)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分,言之成理即可)。14(2018四川广、遂、内、眉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答案示例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分,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6分)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分)示例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达到顶峰。(9分)示例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3分。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