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206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第26讲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课时知识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古典诗词的语句。复习目标掌握赏析古典诗词语句的方法复习重点赏析古典诗词的句子;品味古典诗词的字词复习难点赏析古典诗词句子和字词的方法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2017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礼部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分析有误。“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兵口衔的形如筷的用具,用以防止喧哗。诗的第三句将考生比作衔枚的战士,表现寂静肃穆的考场氛围。E项,尾联作者说自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只是谦逊之辞。(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用春蚕食叶描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显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从诗歌标题可知,众考生在礼部贡院参加科举考试,“春蚕食叶声”并非真实见闻,而是作者由落笔声生发的想象,用春蚕食叶之声描摹考生答卷之声,生动贴切,且以动衬静,也衬托出考场的寂静肃穆。作为为国选拔人才的主考官之一的欧阳修,看到众考生奋笔疾书,也流露出对甄选人才充满希望的喜悦情感。二、温故知新 夯实基础知识点1. 炼字知识点2. 炼句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考点1. 炼字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湖北七市2017届第一次联合调考试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几度:几年。翻:反而。共传:一起举杯。(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中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离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2)颈联中的“寒”“暗”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答案】(1)BE(2)“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加凄暗;“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每点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E项,“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本诗的描写顺序应是“由上次离别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2)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诗歌颈联是环境描写。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诗人借环境描写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寒”“暗”二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寒冷黑暗,也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二字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同时,二人相相逄已难,又要离别,这种环境的“寒”“暗”又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易错点】学生在鉴赏字词和句子时,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手法掌握不准确,容易造成失分。【方法点拨】炼字题首先要明确字的含义,以及在诗中所使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句子意思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写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即可。考点2. 炼句例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目。(11分)(四川成都2017届二诊试题)四犯令侯寘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酩酊花深处。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茶蘼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先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夜景:轻风微抚云朵,月儿穿过云层,天淡如水,月光似银,呈现出一片朦胧恬淡的意境。B“夜悄花无语”进一步将景与情交织在一起。“悄”点明了夜深人静,“花无语”以花喻人,实写离人的愁绪。C“莫听阳关”的自我劝慰,反面衬托出离愁,因为阳关三叠这支送别曲因其辞情、声情皆悲凄,反增离人痛苦。D“拚酩酊花深处”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因无法摆脱离愁而独对花丛痛饮的状态,透露出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E.这首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重点通过对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致描绘,曲折委婉地写出离人真挚而沉重的情感。【答案】BC【解析】B项,“实写离人的愁”错,应该是虚写,是委婉地抒发。C项,“反面衬托”错,阳关三叠本身悲凄,因不愿更加伤感而不听这支送别曲,不是从反面衬托。如反衬,则应写“乐”来进行对比。(2)请对下片中“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两句加以分析鉴赏。(6分)【答案】这两句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以虚写实。(2分)作者推想别后的情景,以“芳草”意象写绵绵离愁,并把春天拟人化。明明是行人踏着芳草路远远离去,作者却想象是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明明是人已远行而芳草依旧,作者却想象成人走春尽。(2分)这样写用语新奇,别出心裁,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把浓浓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更加形象、具体。(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诗句的分析要从手法、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是想象别后情景,用芳草写离情,化抽象为具体。一个“逐”字,以拟人的手法写芳草追逐行人的脚步远去,别出心裁,用语新奇。【易错点】学生在鉴赏字词和句子时,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和手法掌握不准确,容易造成失分。【方法点拨】炼句题在鉴赏时也分三步:首先翻译句子的内容,其次对句子所使用的手法进行鉴赏,最后写明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即可。掌握诗歌炼字题和赏析句子题目的方法,理解不同的手法,清楚诗歌所要表述的内容和透露出的情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举一反三 成果巩固 考点1. 炼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河南周口2017届期末抽测试题)早发平昌岛沈佺期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注】此诗作于诗人在今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积气:指天。魏阙:代指朝廷。(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出时值春天。B 春风吹拂,解缆扬帆,从首联所写的内容看,诗人并没有明显的孤寂感。C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描写早发平昌岛时所见,画面明丽生动。D 颈联写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给读者一种凄冷的感觉。E 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答案】D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凄冷”错,颈联所写美景十分壮阔,并无凄凉冷落之意。E项,“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错,尾联的意思是说:对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说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2)颈联中的“冲”“溢”二字颇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2分)“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2分)“冲”“溢”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写出了诗人早发平昌岛时所见之景: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放眼海上,天地相连,波光粼粼,水天相接。一“冲”一“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的宏大与壮阔。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题目。(11分)(陕西汉中2017届第二次质检试题)【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注】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沾濡:润湿,润泽。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以纤细的笔触”错,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大笔勾勒,表现了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D项,“有异曲同工之妙”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久早未穿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的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2)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诗眼是“喜”。(2分)表现: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2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眼是指在诗歌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用以表达全篇的思想感情是一首诗的关键所在,是整首诗的精髓。抓住诗眼,就可以弄清诗歌情感脉络,领会诗歌意境和主旨。久早逢甘雨,自是喜不自禁,从其标题和内容都都可以看出,诗眼应为“喜”。作者写雨后之景,借景抒情结尾“欢喜的无是处”,则是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喜”意。考点2. 炼句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甘肃河西五市2017届第二次联考试题)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注】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秦城:指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诗人回忆中的故乡山中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柳、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从语言上看,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某一联、某一句备受称道的原因,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多个角度入手。本诗颔联特色明显,连用多个富有特色的意象,故乡的景色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所选的意象“风”“潮”“蒹葭”“霜”“雁”都有一种清冷苍茫感,由此可见,其意境是凄清幽远的。从语言上看,多个意象并列,属于白描(白描的特点是不加修饰与渲染烘托,自然朴素,多个意象并用),也可见诗人对故乡风物的记忆之深。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河南焦作2017届二模试题)郡斋即事范仲淹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注】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似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萧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萧洒”的具体描述。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二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的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2)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6分)【答案】(1)CE(2)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用典抒情,借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2分)共同表达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4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错,即事感怀诗多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重抒情议论,少叙事。B项,“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错,容颜上的突变是为后面诗歌的旷达愉悦做铺垫。D项,“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错,二者抒发的情感不同。“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写出了诗人的旷达乐观,“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写出杜甫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就更难排遣。(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的抒情特点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本句中“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抒胸臆,表达了不以世间荣辱为意的旷达乐观,“塞上衰翁也自知”则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表达了世间得失荣辱无常,不必萦怀之意。根根据注释的内容,可知诗人写作此诗时正被贬谪饶州,结合诗歌前三联的抒情和写景,可以看出诗人对所写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旷达乐观之情。五、分层训练 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江西上饶2017届一模试题)春阴 朱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钭。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城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注】朱弁:婺源(今属江西)人。高宗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十六年方归。他所写的思念故国乡关的诗歌婉转缠绵。(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虽然春天来了,但遥远的塞北还是黄沙弥漫,冷风阵阵。B额联写没有蝴蝶给花儿做伴,乌鸦也深藏在无边的草丛之中。C 颈联的“穷”字是说诗人境遇窘迫,哪怕在春天也无限愁苦。D 根据律诗对仗的要求可知,颈联“将”的词性是名词,属仄声韵。E 尾联发出“竟何事”的悲怆之问,感叹东风使诗人徒增白发。(2)“酒薄难将梦到家”借“梦”写思家,含蓄委婉,请加以赏析。(6分)【答案】(1)CD(2)诗人因为被拘异国,只能在梦中归家,尽管希望梦回故国,却因日思夜想而辗转难寐。(2分)在夜不能寐时,只能寄希望于喝酒沉睡,可是酒力薄弱,梦中还未到家就醒了。(2分)这样曲折写来,深情婉约,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穷”修饰的是“诗”,是指写诗技穷,诗人说自己的诗作难以表达无边愁怀,而非指处境。D项,“将”的词性是动词,属平声韵。(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题干问题很具体,是“借“梦”写思家”,围绕这一点联系全诗进行分析即可。“酒薄难将梦到家”一句,写诗人只有在梦中才能回乡,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以此种手法并未直接抒发情感,却含蓄地表现出故国之思的深重。答题时,要写清楚借梦思家的原因、结果和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河北邯郸2017届一模试题)闻琴(唐)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暮雨潇瀟,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1)BD【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表现了琴声的急促”错,应为表现了琴声的幽远。(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答案】(2)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1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2分)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1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这一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分析时可联系课本所学。尾联借景物描写烘托闻琴后听众沉浸其中,侧面写弹琴者技艺的高超。末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技巧,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能力提升】1.【题干】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辽宁铁岭2017届第三次联考试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已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的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E这首诗时而写诗人的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应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相印的意思。E项,“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错,诗歌体现出的应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2分)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一联,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动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月亮上滴下似的。“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请多景物一下子变得浪漫又奇特,故“摇”“滴”是本诗的诗眼。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重庆巴蜀中学2017届一模试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途中景象“天寒”“江阔”“浪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然流畅。诗中不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身手的心志”错,诗句写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至吴地烹鱼结”错,诗人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6分)【答案】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表明尾联的情感是思乡之情,要求分析抒情的技巧。从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来看,第一个巧妙之处是由船工捕捕鲤一事,而诗人认为鲤鱼是从家乡来的,由此表明其思乡之切;第二个巧妙之处是用了鱼传尺素的典故,用一“恐”一“急”来抒发诗人对获得家书的迫切心情,从而表现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