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1498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一、选择题1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C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2下表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信息是()。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1951195510.811.313.1195619609.19.010.4196119656.56.58.6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3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其中,“脚踩刹车”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突破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框架B使苏联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C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D确保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地位4(xx福建福州高三月考)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它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不包括()。A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B直接导致苏联日益走向解体C没有解决经济发展根本问题D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5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6(xx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开学检测)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为()。A经济危机日益严重B国内政局动荡不安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7普京在谈到苏联解体时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B体制僵化使社会缺乏活力C严重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D与美国争霸造成经济困难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地区种植原来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统计表年份1981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3.2%2.8%2.4%4%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面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认识不足,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张伟垣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材料三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运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蜂地赶紧筑垒自保,寻求自足。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1. 答案:C“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等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急躁冒进、脱离实际,是缺乏实事求是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能体现背离社会主义方向。2. 答案:D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表格中的数据不符,B项与题干材料没有关系。3. 答案:A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开始逐渐缓慢,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4. 答案:B苏联日益走向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与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5. 答案:A“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6. 答案:C“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7. 答案:B苏联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致使社会发展缺乏活力,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导致,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的范畴。8. 参考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3)整体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解析:第(1)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一中“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等信息进行概括,“有利时机”可围绕材料一中“1953年”等信息展开思考;第(2)问中的“后果”可依据材料二中“产量并不理想”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可联系材料二中“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等信息进行提炼;第(3)问应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分析和说明。9. 参考答案:(1)变化趋势: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主要原因:“加速发展战略”违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问题;对国家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的认识不足;政治解体与经济解体的相互作用;没有实现经济体系的平稳改革和有效运作。解析:第(1)问侧重考查识读图表的能力,应根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第(2)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改革方针、苏共威信、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有效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