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428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考点专项突破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2江南农业的开发(1)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自然条件优越。(2)概况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表现: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兴修了水利;开发了边疆地区。(2)特点: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4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手工业丝织业: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所产蜀锦行销魏、吴。冶炼业:百炼钢技术成熟,又发明灌钢法。造纸业: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建业、扬州成为造纸中心。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2)商业:长江流域的商业相对繁荣。荆州、扬州、益州的一些城镇,商贸活动较为兴盛。(3)社会生活的变化饮食方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和江南开发的特点:如北方的胡饼、南方的馒头的出现等。衣服方面南北差异明显:北方盛行胡服,反映了民族融合;南方盛行宽衣博带,反映了士族的发展,而屐的出现则适应了南方的气候特点。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南移。(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2)规律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出。(3)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例1】(xx开封模拟)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灌溉工具的改进C水利设施的大量兴修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原因的分析能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处在魏国的统治之下,但南北对峙长期存在。由此即可判断D项不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答案】D1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著缀术。(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发展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2)佛教的兴盛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佛教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对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麻痹作用;统治者出于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提倡佛教。表现:出现众多僧尼,建立大量寺院,形成了寺院经济,佛教文化繁荣。影响积极方面:促使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不断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等艺术得到迅速发展。消极方面: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损害了国家利益,加重了人民负担。(3)反佛教范缜的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其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3承上启下的文学和艺术(1)特点:承上启下;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2)诗歌建安文学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玚、徐干),蔡文姬。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田园诗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有敕勒歌木兰辞等。(3)丰富多彩的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书法家有蔡邕等。曹魏的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大进步。南北朝时书法繁盛: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十六国北朝的“魏碑”古雅端庄,“龙门二十品”是其精品。绘画特点: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画家: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以擅长人物画著称,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石窟艺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艺术发展。代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鲜明,而文化是社会的反映,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点,主要表现有:(1)江南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反映了江南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的现实。如祖冲之的圆周率、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都是江南开发、经济文化发展的写照。(2)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士族制度的腐败以及政治的黑暗;建安文学的苍凉风格反映了北方战乱的景象;木兰辞也反映了国家的纷乱,战乱频繁。(3)科技、文学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状况: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牧业的生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状况;而木兰辞则反映了北方民族南下的现象。【例2】(xx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他写的抱朴子,讲神仙方药,养生延年,人间得失,世事变迁等;书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话描述的人物是()A葛洪B陶弘景C王充D张角【解析】抱朴子的作者是东晋葛洪,他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南朝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东汉的王充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角则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领袖和道教派别之一太平道的创始人。【答案】A热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1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中原人民的南迁,各民族之间杂居相处,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在古代社会,民族融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2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的趋势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从西晋末年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整体上是分裂的,但是也产生了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局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的加强等都为统一创造了条件。考点链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特点鲜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高考中容易涉及到的内容有经济重心南移、国家从局部统一到统一及文化成就等。【样题】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严重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民族融合的作用江南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科技文化的进步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机械、简单化地看待分裂与统一现象,分裂时期孕育着的走向统一的政治、经济因素、民族的向心力,以及当时的科技文化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答案】A变式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使社会尤其是北方社会处于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被打乱。这在客观上为以江南为主的我国南方地区的迅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为南方经济在唐宋时期逐渐超越北方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2)指出南方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及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为隋唐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1(xx四川文综12)下列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从材料中的“庖厨”这一信息可知这两幅图片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D2(xx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我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故C符合题意。【答案】C3(xx江苏历史卷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该题意在考查考生否定选择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可知:A、B、C三项符合题干表述的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因素;而D项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因为当时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高”。【答案】D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格局变化的地理自然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教材比较突出地分析了历史因素,如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北方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南传,北方的长期战乱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等。但我们在掌握这些历史因素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地理自然因素对这一时期经济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首先,北方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北方人民的生存条件恶化。第一,从地表植被看。北方关中地区在秦汉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集中,以及国家大力推行垦荒屯田政策,大量土地得到开垦,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第二,从森林覆盖率看。由于人们大量伐薪烧炭和统治者大兴土木,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遭到掠夺性砍伐,到南北朝末年,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仅为西汉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第三,从土壤看。植被退化严重地削弱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黄土层的地表土遭受水土流失和风蚀,养分丧失,导致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土壤贫瘠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第四,从自然灾害看。由于上述人文因素,再加上黄土高原本身土质疏松等自然原因,以及长期战乱,水利失修等,从西汉开始,黄河不断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到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与北方形成反差的是,江南人烟稀少,森林茂密,地表植被丰富,水土保持完好,并且江南多是平原丘陵,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因此,我们分析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时候,不应当忽视当时南北方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南方气候条件优于北方,更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北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黄土层有利于旱地作物小麦、粟的生长,但并不适宜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江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不但农作物的生长期长,适合水稻的生长,而且茶树、甘蔗、柑橘等经济作物也更适宜在江南种植。南北自然气候的差异,使得江南的稻米作物日益取代粟、麦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教材提到的江南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正是受惠于南方优越的气候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使华夏农业文明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也使华夏民族获得了更广阔、更优越的生存空间。从这一格局的变化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支撑,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二、东晋南朝的士族庄园经济东晋以来,皇室高官与世家大族广占田园。到南朝时,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固泽,垄断山泽的物产,剥夺百姓伐木打柴、捕鱼捉虾的权利,也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尽管宋武帝刘裕禁止世家大族霸占山泽,但却屡禁不止。南朝大族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描写他的庄园“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五谷、瓜果、蔬菜、药材等物资丰富,还有飞禽走兽鱼类,衣食服用可以自给自足。会稽士族孔灵符的庄园“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这两家并非个别例子,以至宋末齐初,朝廷不得不对占固山泽也作出限制性规定:第一、二品官听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五、六品二顷,七、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已先占者,不得更占;先占不足者,可以占足。这是皇权对既成事实既加以承认,又力图限制的措施。但这一规定与谢、孔两家的情况相比,可以想见其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因而,到齐高帝时,又下诏禁止封略山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格局的演变1道教发生重大变化东汉时在民间兴起的道教,这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广泛传播佛教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困果报应,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不断有人出来反佛灭佛,如范缜、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但佛教盛行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3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没有改变从两汉时期起,我国传统宗教就形成儒学、道教、佛教三教并立的格局。其中,儒家思想特别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居于统治思想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道教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的某些内容;虽然佛教广泛传播,甚至出现过象梁武帝萧衍那样迷信佛教的帝王,但二者都没有取代儒学的正统地位,统治者在治国时仍是三教并用,儒家思想仍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