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3809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23M1xx北京卷 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23D解析 本题以1933年出现在美国报刊上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中间是美国政府的代表,政府代表的两边分别是雇主和雇工,显然美国政府代表扮演了二者调解人的角色,D项符合其寓意,其他三项均与漫画寓意无关。23M1xx江苏卷 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认识的史实依据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_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_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多数民众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请回答:(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与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23答案 (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3)史实: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4)略。解析 本题以材料和图片形式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和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第(1)问通过图片可知1930年前后,美国的失业率激增,这可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角度作答;1935年左右,美国的失业率下降,这可从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注入强大的乐观情绪”作答;第三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4)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31M1xx新课标全国卷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31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论结合的能力,以胡佛改革措施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即胡佛的部分措施被罗斯福所借鉴,可通过逆向思维方法来作答。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相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违;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并非“自愿减少耕地”;D项的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7M1xx天津卷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7A解析 本题以图表形式提供美国汽车产量在1933年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表格提供的信息看,从19291933年,美国汽车的生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当时的经济大危机相关。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量工人和农民失业,他们的收入大量减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美国汽车产量下降,B项不符合事实;C项中政府的干预也是在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台的; D项中“价格上涨”错误,实际上当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汽车价格大大降低。故选A项。1xx皖南八校二联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1C解析 本题考查对美国经济危机的理解。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反映了生产猛增而人民的购买力低下,说明生产相对过剩,故选C项。2xx杭州模拟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xx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2A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3xx太原模拟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3A解析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材料反映了农产品价格大跌。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采用的措施是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4xx河北五校联盟调研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4C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 “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因此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5xx扬州模拟 18世纪初荷兰医生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长篇讽喻诗蜜蜂的寓言。他在书中宣称:“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曼德维尔的观点体现的这种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强调()A政府的作用 B消费的作用 C生产的作用 D道德的作用5B解析 本题考查对凯恩斯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个人的奢华消费会促进市场供求关系发展,而勤俭节约会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故选B项。1xx杭州模拟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虽然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材料二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新政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新政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罗斯福就职演说时讲道:“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6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它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体现了哪些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从危机的解决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1答案 (1)危机: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影响:经过梭伦(克利斯提尼)等改革,雅典逐步建立了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法治基础上的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特点:阶段上,应急措施和长期改革相结合;目的上,经济复兴和缓和阶级矛盾(关注民生)相结合;手段上,立法和行政相结合;理念上,维护自由制度和国家干预相结合。(3)经验教训:要关注民生,缓和社会矛盾;要理念创新;要有法制保证。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旨在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结合材料即可总结;第二小问应从梭伦改革等对雅典和近代欧洲的影响回答。第(2)问全面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仅回答“新政”之“新”的理念和实施新政的目的,还要结合材料从新政的阶段上、手段上作答。第(3)问结合两则材料,应从关注民生、缓和矛盾、新的理念等方面回答。2xx广州模拟 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叫:“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美国前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材料三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扫除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2答案 (1)特征: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滞;国家间外贸联系减弱。 原因: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面对危机,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人类对威胁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机还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2)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使得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信任危机。 (3)联系:材料一中主要国家政府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促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作用: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联系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及各国纷纷抬高关税、各国缺乏必要合作等知识回答“形成的原因”。第(2)问,材料一反映了贸易保护的盛行,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失望,结合教材知识“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等回答影响。第(3)问,从贸易保护的消极影响和加强合作的必要性角度入手,分析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回答“内在联系”;结合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回答“重大作用”。M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35M2xx新课标全国卷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5B解析 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讲话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再联系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33M2xx新课标全国卷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3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材料内容是“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35M2xx新课标全国卷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35B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理解有误。故本题应选B 项。38I1,M2,K1xx福建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38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市场的形成、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第(1)问,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落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政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第(3)问要说明西方国家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国为典例。第(4)问先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并与苏联工业化比较,说明其差异。1xx太原模拟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1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项。2xx临沂模拟 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这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2D解析 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后,列宁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发展苏俄的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3xx皖南八校联考 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A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3A解析 据题干时间“1922年”判断,此时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目的就是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选择A项。4xx黄山模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它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4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可知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项。5xx南昌模拟 观察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俄国(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3544.24余粮收集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大发展 固定粮食税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 B C D5C解析 集体农庄建设始于1929年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故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1xx辽宁五校联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等。 (3)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第(2)问,根据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面临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国防实力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三小问,结合苏联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第四小问启示结合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回答。2xx洛阳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2答案 (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分析。M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Q1 H1 I2 M3xx北京卷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住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16.C解析 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A项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据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的结论;B项在“长安城”发现坊墙的证据也不能够得出当时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的结论;D项因为没有对工业投资的数据,因而无法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C项中提供的数据能够得出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结论。故选C项。21M3xx安徽卷 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时段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21A解析 本题以图表切入考查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使得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本题选择A项,D项错误。美国“新经济”始于20世纪90年代,B项错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般指20世纪5070年代,所以不能代表图中阶段,故排除C项。23M3xx大纲全国卷 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23C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A、B、D三项,三项均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选C项。11T3xx重庆卷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1C解析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开始思考建立制约战争、维护和平的组织。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会议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并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故本题选择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正式向国际社会提出的,A项错误;1955年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排除D项。21T3xx浙江卷 “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21C解析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曲折的中东和平进展,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倡议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的戴维营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史称“戴维营协议”。故本题应排除A、B、D三项,选C项。22T3xx浙江卷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22C解析 本题考查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等。故本题应选C项。13R2,T3xx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13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2)英、法等国。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3)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解析 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第(1)问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理解“协商国”指的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协约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要能够结合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全世界的庶民”并联想李大钊的文章来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演讲的时间和当时世界上发生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十月革命来思考;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即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变化来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注意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组织,避免只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xx武汉调研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道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1D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凯恩斯主义失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A、B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说法错误;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滞胀”,D项正确。2xx长沙模拟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可见()1913年1938年1973年法国8.9%23.2%38.8%英国13.3%28.8%41.5%美国8.0%19.8%31.1%A.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经济复苏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2B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缓解了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方式有: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联系表格材料,由于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使各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本题选B项。3xx广州模拟 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3B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4xx杭州模拟 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4C解析 19601998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