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3357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模块二 人文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合格考内容标准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一、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的成因(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分布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城市环境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手段环境无害化技术核心提高生态效益方式环境友好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践工业发展清洁生产农业推行生态农业公众适度消费【注1】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注2】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点】(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整体。【注3】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产并非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联】全面把握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传统农业指导思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结构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结构单一,注重种植业的发展肥料以有机肥为主以化肥为主农村能源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煤炭、柴草等考点一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世界:西欧、北美、日本中国:南方地区2生态破坏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的春旱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1)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4)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典题精研典例(2017全国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从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材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为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围绕该角度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即可。第(2)题,结合20世纪90年代山西煤炭工业的特点分析其煤炭运输特点,进而分析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本问为措施类设问,可从两个角度组织答案:一是分析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措施;二是针对具体问题找具体措施。答案(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方法规律环境问题的答题思路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考查角度关键词答题思路类型、表现及分布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后果与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命财产损失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解决措施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治理污染、节约资源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集训冲关1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2)图2中地和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解析:根据两图对比观察,能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与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有对应关系。这是因为人口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必然大,可能造成环境问题。从轮廓和经纬度可看出,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则地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在大兴安岭西侧,降水较少,为传统草原区,近年来由于放牧过度等原因,而造成土地荒漠化。答案:(1)该地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2)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泉,是济南的灵魂。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上流”的旖旎风光。材料二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2)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答案:(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2)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3明辨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4.掌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典题精研典例(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如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第(1)题,“绿色出行”倡导的是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读图可知,2011年后,市民出行自行车占比开始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占比明显上升。选D。第(2)题,小汽车出行占比的下降和自行车、公交车出行占比的上升,会使道路上小汽车的数量减少,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选B。答案(1)D(2)B拓展链接近几年高考比较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活中的体现,而生活中值得关注的环保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绿色出行:它是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步行、骑自行车等。(2)绿色消费:它是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的重点是“绿色生活,环保选购”。1(变选项)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有()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改变城市功能分区减轻城市大气污染ABCD解析:选B小汽车的出行比下降,说明数量下降,进而改善交通状况;尾气排放减少,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程度。2(变设问)为强化“绿色出行”新理念的推行,可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公交车行业设定专用公交车道扶持“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商业区限定小汽车进出ABCD解析:选A商业区人流量大,限定小汽车进出不符合实际,故排除。集训冲关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达1 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据此回答12题。1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A公平性B持续性C共同性D重复性2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增加快递包装成本减少森林破坏增加快递发送速度减少快递垃圾ABCD解析:1.B2.D第1题,根据材料,共享快递盒,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重复使用的快递盒,减少纸箱的使用,从而减少森林破坏,这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第2题,如果共享快递盒大力推广,将大大减少纸箱使用,减少因造纸而砍伐的森林,也减少了快递包装纸而产生的垃圾。由于共享快递盒重复使用次数多,根据材料提示,可知不会增加快递包装成本,快递发送速度与快递包装也没有多大联系。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4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解析:3.C4.D第3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4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考点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点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1)工业上推行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2)农业上发展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传统经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粗放利用资源利用率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物质流动物质循环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结果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同点提出背景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关注重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定位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共同点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现以下图为例,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图中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典题精研例1(2019河北定州中学模拟)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图回答(1)(2)题。(1)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结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条件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第(1)题,浙江东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选C。第(2)题,注意抓住关键词“生态可持续发展”,其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减轻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选D。答案(1)C(2)D例2(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解析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方法规律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对外开放。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集训冲关(2019南昌摸底)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调节田间气候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地下水水量减少无效蒸发适宜全年灌溉保持土壤结构A BC D解析:1.B2.C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运用针式滴头使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能有效控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使用对土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题,土壤中水分较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错;滴灌能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灌溉,错;滴灌水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对。选C。3(2018天津高考节选)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解析:选BA、C、D选项表示经济活动中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均属于循环经济;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2019重庆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该地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地区 D四川盆地5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 B棉花和纺织工业C水稻和米皮加工 D油菜和油料加工解析:4.C5.A第4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符合。第5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渣作为饲料。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工。6(2016上海高考)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精准扶贫,需要厘清贫困的主要原因。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材料二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材料三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建设淹没了部分谷地农田。2012年怒江州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人均适宜建设用地面积/(m2/人)人均实际建设用地面积/(m2/人)适宜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实际建设用地占总面积比重/%441.83447.291.611.63(1)说明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2)简述怒江州经济发展可以采取的对策。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得出影响怒江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自然原因: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8%以上,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人类活动原因:怒江州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1.31%,即其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怒江州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地农田。第(2)题,云南省怒江州山地多,平原少,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发展初级农产品加工业适当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即保护自然资源,又可增加收入。答案:(1)主要问题: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紧缺,用地规模已经超出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大,地表破碎,境内可利用土地较少。人类活动原因: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地较多,梯级电站开发淹没部分谷地农田。(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及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国家级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2019宜春联考)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12题。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 D酸雨危害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解析:1.B2.D第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部地区。M、N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导致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第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五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34题。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4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 BC D解析:3.B4.D第3题,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受经济技术、观念等影响,通常是发展粗放型、高耗能的采掘工业,故B正确。第4题,图示生产模式,该地产业链延长,产业结构多元化,并设有污水处理厂,废气回收厂,及时回填矿坑,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加强了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并取得了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2017年11月617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旨在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但美国却单方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据此完成56题。5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6为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任务,我国采取的可行措施是()A减缓工业化进程 B降低城市人口比重C全面使用新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析:5.C6.D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6题,减缓工业化进程影响经济发展,也会缺少资金进行环境治理,不可行,A错;降低城市人口比重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行,B错;全面使用新能源,在我国现有条件也是不可行的,C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D可行。(2019青岛模拟)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炭产地。读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78题。7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是()A原料丰富 B科技发达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8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是()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解析:7.A8.B第7题,读图可知,图示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第8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读我国各类型城市居民直接能耗人均碳排放量构成图,完成910题。9图中()A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B型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带C天然气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能源D型城市居民各类形式的人均碳排放量均高于型城市10在践行绿色生活中,型城市减排的可行性措施是()A减缓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B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C改集中供暖为独立供暖D生活用能全面使用天然气解析:9.A10.B第9题,型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集中供暖排碳,我国北方冬季寒冷,需要集中供暖,所以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A正确;型城市没有集中供暖排碳,说明型城市位于南方地区,而东部沿海北部地区冬季寒冷,有集中供暖,B错误;图中气排碳比重较小,说明天然气不是我国城市的主要能源,C错误;读图可知,除去集中供暖排碳,型城市居民各类形式的人均碳排放量大多低于型城市,D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型城市交通排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故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交通排碳量,B正确。电排碳比重较小,减缓家用电器更新换代速度对减排影响较小,A错误;改集中供暖为独立供暖,会加大碳的排放,C错误;生活用能全面使用天然气,目前还不能实现,D错误。2016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在城市火爆起来。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一种新型共享经济。据此回答1112题。11居民越来越多地选择共享单车作为出行方式,其主要体现的价值是()A强身体,近自然 B出行便,灵活畅C循环用,零排放 D时间省,性价强12推广共享单车,有利于()A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B改善城市大气质量C缓解城市人口过密问题 D缩短居民出行时间解析:11.C12.B第11题,共享单车主要为解决“最后一千米”的交通难题及倡导低碳出行,因此主要的优点是循环用,零排放。第12题,推广共享单车能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但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共享单车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数量,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对缓解城市人口过密影响不大;共享单车速度比私家车慢,会延长居民出行时间。二、非选择题13(2019信阳模拟)阅读青海省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表为青海省A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等级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年份比例/%等级13级4级5级6级总面积/km21985年09.2652.1338.6111 1721997年0048.351.710 793材料二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1)图中A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A地区草场退化的表现有草场总面积减少和优质牧草减少。主要治理措施是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第(2)题,清洁生产模式的环境效益是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答案:(1)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措施:发展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加强草场资源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轮牧。(2)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14(2019福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扶持宁夏发展,精准扶贫,福建以当地闽宁镇为示范点,成功在沙漠戈壁推广种植巨菌草,并利用巨菌草饲养畜禽、培育菌(菇),发展菌草生态农业。目前,闽宁镇大棚菌(菇)生产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夏季南方因高温高湿菌(菇)产量下降时,销量喜人。巨菌草原产于北非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温带地区栽培多不抽穗结子,种子发芽率仅千分之二;低于0 时需采取保护措施;栽种一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1)与福建相比,分析宁夏发展菌(菇)生产有利的温度、湿度条件。(2)传统菌(菇)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杂木屑用作栽培原料。从成本角度分析闽宁镇利用干草屑代替杂木屑生产菌(菇)的好处。(3)说明在闽宁镇发展菌草生态农业中巨菌草产生的有益作用。(4)有观点认为在闽宁镇推广巨菌草会造成生物入侵危害,请从自然条件角度说出反驳的理由。解析:第(1)题,材料中提及“夏季南方因高温高湿菌(菇)产量下降”,再来比较相对福建,宁夏的温度、湿度优势即可。第(2)题,可从两种原料成本、加工难度等方面分析。注意材料中关于巨菌草的生长特点体现了该原料成本低;而宁夏位于干旱区导致森林资源缺乏,则杂木少而成本高。第(3)题,有益作用可从生态和经济角度分析。干旱区面临荒漠化问题,则种草利于防风固沙;图示巨菌草与畜禽、菌(菇)的关系,能反映循环经济过程。第(4)题,“不抽穗结子,种子发芽率仅千分之二”体现了巨菌草不易繁殖;“低于0 时需采取保护措施”体现了巨菌草在当地自然状态下难以越冬。答案:(1)与福建相比:宁夏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有利于菌(菇)生长;宁夏气候干燥,鲜菇产品水分含量少,品质好。(2)闽宁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杂木屑生产成本高,与杂木相比,巨菌草生长更快、产量更大;巨菌草种植一年,可连续收割,大大降低巨菌草屑生产的成本;干燥巨菌草屑加工难度更低,生产效率高,成本低。(3)巨菌草的种植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巨菌草鲜草为畜禽养殖提供饲料,巨菌草干草屑为菌(菇)培育提供栽培原料;巨菌草可以消耗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菌(菇)培育产生的菌糟,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可以促进自身生长。(4)闽宁镇纬度高、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低于0 ,不采取保护措施,巨菌草无法越冬;地处沙漠戈壁,干旱使巨菌草种子不易成活;巨菌草种子产量低,发芽率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