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10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233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说明文阅读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10篇一、(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森林防火有了新“利器”蒋建科 孙 婧近日,一架灰白色的大型无人机在嘉峪关机场起飞。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制的彩虹4型长航时无人机,挂载着森林防火专用的监控载荷,守护着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森林火灾多发。火情如何早发现、早预报、早扑救,怎样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是困扰森林防火的难题。专家介绍,世界各国将长航时无人机这一新型航空器当作破解森林防火难题的法宝。长航时、大航程的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视野开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以替代有人驾驶的巡护飞机,对林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空中监控,有效提升森林消防部队火情发现、抢险救援的能力。目前,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内的各大研究机构都在探索无人机广域、地域防火巡逻等方面的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也积极将拳头产品彩虹4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应用到包括森林防火在内的诸多民用领域,助推无人机产业突破式发展,并成为军民融合的典范。xx年5月,应大兴安岭防火指挥部的邀请,彩虹4无人机飞临黑龙江省漠河多次执行森林防火演示任务。经检验,在森林火灾防控和扑救过程中,彩虹4无人机能有效规避传统灭火救援行动中存在的短板,能够对现场情况进行跟拍、追踪,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又避免了派员前往侦察可能造成的火灾伤亡情况。专家表示,彩虹4无人机系统成熟,操作便利,起飞条件简单,在林区道路不畅的情况下更加凸显机动灵活的优势。作为“空中机器人”的彩虹无人机携带有专用的可见光、热成像、远红外探测任务载荷,可长时间在林区上空进行固定巡线飞行。传统有人飞机上困扰飞行员的疲劳驾驶问题不会出现在无人机上,而机上精密的高度仪和障碍规避系统也可以满足林场低空巡逻飞行需求,及时避开可能的山丘陡坡。彩虹4无人机还能通过数据链和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超视距控制,依据需求长时间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进行作业,实现“点哪飞哪看哪”的人性化操作。作为一种成熟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国产机种,除了森林消防型外,目前彩虹4无人机还应用到了航空物探、航磁航放科研生产、海事巡查、海上应急搜寻、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海洋生态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专家介绍,未来彩虹4无人机还将根据不同需求,通过选配不同的模块化任务载荷,更好地完成各类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任务。(选自人民日报xx年05月21日)1. 请简要概括长航时、大航程的无人机的特点。(3分)2. 简要分析彩虹4型无人机是怎样解决我国森林防火的难题的。(3分)3.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目前,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内的各大研究机构都在探索无人机广域、地域防火巡逻等方面的应用。(2分)(2)作为“空中机器人”的彩虹无人机携带有专用的可见光、热成像、远红外探测任务载荷,可长时间在林区上空进行固定巡线飞行。(2分)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水平,且森林火灾频繁发生。B.长航时、大航程的无人机可以有效提升森林消防部队火情发现、抢险救援的能力。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积极将无人机应用到包括森林防火在内的诸多民用领域。D.彩虹4无人机除了森林消防外,还应用于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12分)1.(3分)具有机动灵活、视野开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特点。2.(3分)彩虹4无人机能对现场情况进行跟拍、追踪,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派员前往侦察可能造成的火灾伤亡情况。彩虹4无人机可长时间在林区上空进行固定巡线飞行,及时避开可能的山丘陡坡。彩虹4无人机能超视距控制,实现“点哪飞哪看哪”的人性化操作。3.(4分)(1)(2分)“目前”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到现在为止,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各大研究机构都在探索这些应用;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2分)“空中机器人”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把彩虹无人机比作“空中机器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彩虹无人机能在林区上空进行固定巡线飞行,更加凸显无人机机动灵活的优势;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4.(2分)A 【解析】A项对应文章第段,根据“森林覆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森林火灾多发”可知,选项中“全球水平”表述错误。二、(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文题。(10分)树木正在集体“搬家”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xx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xxxx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全球气候变暖。对于树木来说,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随后光合作用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后,防御害虫的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之地来侵蚀树木。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类似的情况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千米远,届时,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覆盖。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在这次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向西部移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呢?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有删改)1第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搬家”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个过程”在文中指代什么?)3.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分)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森林资源?(2分)二、(10分)1.(2分)从人类谈到树木,以疑问句开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4分)(1)(2分)植物因为环境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迁徙。(2)(2分)树叶上的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3.(2分)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4.(2分)低碳生活,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缓全球空气进一步变暖;封山育林和人工栽培相结合,扩大森林资源;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适度开采森林资源,合理开发森林资源。(任意两点即可)三、(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关注人侯长林人工智能必然影响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教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教学形态,提高教育效率、管理水平和改善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专家认为未来学习中心将会出现走向个性化、丰富化、弹性化、定制化、混合化、多元化、双轨化、过程化、开放化和幸福化十大特征;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校的教育体制产生冲击等等。而现实的学校教育已经明显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了,比如人工智能实验室、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打造,以及在线课堂、个性化电子辅导、电子书包等,已经如潮水般涌进校园,在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人工智能能够促进教育重心转移。首先,人工智能对技能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最大的还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中所涉及的技能及其传授方法,应该都是机器人能够学习和掌握的,并且会比人类本身掌握得更精准。其次,受到冲击的是知识教育。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将带来新的可能,并超越人类的力量。从这些发展趋势推测,知识教育中有关知识及其传授工作都可能被机器人取代。再次,受到冲击的是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中的“智能”二字体现的就是对人的智慧的学习和模仿。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将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智能机器人产业是大力发展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之一。智慧教育所涉及的智慧及其传授智慧的方法,机器人也可以取代。但是只要我们调整教育的工作重心,做教育能够做而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那么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教育,反而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其使命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人工智能能够推动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越来越轻松地学习技术、知识和智慧,把教育重心转移到人工智能不能进入的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中来。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时代将推动教育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成长。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成长,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价值就主要体现在对人的重视与关注上,可以说“教育中没有什么比对人的关注、对灵性的培育和养护更具有价值”。客观地说,尽管教育理论界不断呼吁教育重视人,渴望教育回归本真,但是收效不大。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学生很快掌握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术、知识和智慧,教育就可以不在这些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就有时间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当然,教育重心由人工智能可以占据的领域向其不能到达的领域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到来,开始推动教育重心转移到关注“人”本身,教育的新时代也就开始打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2. 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3.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2分)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应用,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也冲击着现实的学校教育。B.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对教育产生影响,必然会引发全面性、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C. 人工智能的使命不是取代老师,而是帮助老师有更多时间把教育做得更好。D.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人的关注、对灵性的培育和养护是很具有价值的。三、(8分)1.(2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或: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关注人)。2.(2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强调了现实的学校教育已经明显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解析】从“比如”可看出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如潮水般”中的“如”字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人工智能对课堂影响之大、之广。都突出强调了现实的学校教育已经明显地受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3.(2分)第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说明顺序,从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和影响最大的方面到渐小的方面依次介绍的,如果调换了就不符合逻辑了。4.(2分)B 【解析】B项对应文章第段“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教育,反而会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由此可以确定“颠覆性”的改革说法有误,故B项不正确。四、(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xx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野果子竟然保存完好,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还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这些果子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它有着特殊的“炼金术”。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内勤蜂在加工中,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另一方面,蜜蜂胃中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是不朽的食物,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永不变质。(原文有删改)1.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密封好的蜂蜜能够千年不腐的原因。(2分)2. 第段从“考古发现”写起有什么好处?(2分)3.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加点词“任何”的表达效果。(2分)4. 选文第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四、(8分)1.(2分)蜂蜜是高渗高糖溶液(有吸湿性),会让微生物脱水而死;酸度高,能杀死细菌;水分非常少;酿蜜副产品过氧化氢能杀死细菌。2.(2分)以考古发现引出本文说明对象蜂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真实性。3.(2分)“任何”表示所有(一切),突出强调了所有细菌都将被杀死,没有例外,“任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2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四个事例,具体说明了蜂蜜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中药禁忌要讲明白王君平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公告,决定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进行修订,在禁忌项下,还特别增加“儿童禁用”。提起柴胡注射液,很多人并不陌生。柴胡注射液是世界上首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有7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此次修改说明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儿童使用注射液不良事件高发。xx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显示,在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3.5%,明显高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的构成比。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能用的药,儿童不一定能用。这也为中药安全性研究敲响了警钟。中药有绿色、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历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占八成以上,而中药不到两成。但有人认为,中药有毒,伤肝伤肾甚至致癌。如此以讹传讹,抹黑中药,其原因在于,中药在安全研究上有历史欠账。西药的说明书,不良反应能列好几页,禁忌能写好多条,注意事项有好多款,而对于多数中药而言,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如此语焉不详的说明书,说不清,道不明,无法满足公众用药的知情权。有人说,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是找不到不良反应,恰恰说明了中药的安全性。其实,中药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禁忌上。一是量的禁忌。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而是精准药量,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防止药的偏性将人体纠偏。二是证的禁忌。使用中药的关键在于辩证施治。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风寒感冒的人吃了治风热感冒的药并不管用。以柴胡为例,作为清热解毒药,对于其他热型的孩子使用就不灵,对症治疗才安全。三是人的禁忌。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千人千方。上世纪50年代,著名中医蒲辅周治疗乙脑,167个病例,他开出了98个方子。他的弟子、国医大师薛伯寿开了1万多个方子,如果考虑剂量在内,几乎没有相同的两个方子。有人问,中药在中国人身上试验几千年,为什么还要小白鼠点头?因为中药临床的禁忌,并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中药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封存在无数医案中的用药禁忌,如同散落的珍珠,找不到一根串起来的线。深入研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亟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助力,形成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体系。药之害在医不在药。中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合理使用。近年来,在中药不良事件中,中药注射液剂型问题占比超过50%。除了注射液剂型安全风险高之外,主要在于一些医生的处方不对路。有统计数据显示,70%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的。一些西医不注重辩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目前,简单地禁止西医开中药不大现实,最好的办法是,让开中药的西医学习中医原理和知识,接受规范的“西学中”培训,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药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药,用不好是毒。盼望更多医生合理使用中药,减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让患者吃中药能更放心。(选自人民日报xx年06月08日)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药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尚不明确”,中药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的短板。B.中医用药如用兵,多多益善,只要学会辩证运用,就能确保用药之利而去药之弊。C.中药安全性评价新体系的形成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助力。D.中药注射液剂型问题占比大,除了注射液剂型安全风险高之外,主要在于医生处方不对路。2.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3.结合全文说说应如何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3分)4.简要分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5.文章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6.【素养提升设问】 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谈谈怎样才算更好地使中药发挥最大作用。【链接材料】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五、(12分)1.(2分)B【解析】B项对应在原文第段, 原文是“中医用药如用兵,并非多多益善”, 选项意思与原文恰恰相反。2.(3分)(1)中药说明书太简单,大多数中药无论是不良反应、禁忌,还是注意事项,只有四个字:尚不明确。(2)中药临床的禁忌,并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3)一些西医不注重辩证施治,不熟悉中药温、热、寒、凉的药性,容易出现药品不良事件。(说明: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文是一篇总分结构的文章,第段说明了为什么要对中药进行安全性研究。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段说明的是相比西药,中药的说明书太简单,第段说明的是中药的禁忌没有转化为药品不良反应的应用。第段说明的是很多开中药的西医不注重辩证施治,不懂中药的药性。3.(3分)(1)严格按照中药的临床禁忌精准用药,对症下药,对人开药;(2)运用现代科技,形成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体系;(3)让开中药的西医学习中医知识,合理地开处方。(说明:意思答对即可)4.(2分)“欠账”运用拟人的修辞,说明中药说明书过于简单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多数”从范围上进行限定,准确地说明了绝大部分的中药使用说明书异常简单,但不排除个别中药使用说明比较详细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5.(2分)不能。第段承接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内容,引出中药的安全性的体现,第段讲的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短板,如果调换顺序文章就显得不合逻辑。6.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中药的一些禁忌,用量合适、对症下药、开处方因人而异,在服用中药时要遵照医生的嘱咐,而且要忌口。六、(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普通话的前世今生潘 佳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2.文章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3.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普通话”下定义。(2分)4.指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找出关键性词语。(2分)5.【素养提升设问】“您有一条来自普通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如果普通话会说话,他会如何向大家推广自己。六、(8分)1.(2分)不能删除。“之一”说明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的一种,删除后,表明汉语就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不符合事实,“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2分)引资料,引用论语中的内容,科学、可信地说明了“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2分)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一种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现代标准汉语。4.(2分)时间顺序。先秦、两汉时期,秦汉时代,金、元、明、清,1906年,1934年,1956年等。5.示例:普通话,神州音,华夏情。七、(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方寸之间传万世风神沈 浩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瑰宝之一,是记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前行的历史印记。起于信 兴于艺 传于神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着先人的无穷智慧,印章的起源亦是其中的体现。从诸多历史文献资料和不断被发掘的实物来看,印章无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释名载:“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早在周代,人们通过钤盖印章来确保商品货物在流通中的安全运送及保存,凭信的实用功能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的功用不断拓展,除了被用来钤保管物品文书的封泥之外,还有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同时,在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中,印章从统称“玺”到不同社会阶层以玺、印、章、印章、印信等分称,印章也成了权势的象征。官印、私印、肖形印、吉语印以至书画鉴藏印、文人印盛行,印章的制作,既为信用之举,又得美观之需。印章艺术在从实用走向审美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审美的点滴信息。从春秋战国的印章起源到两汉之际印章发展的巅峰,再到明清流派篆刻的百花齐放,传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方方承载岁月磨砺的印章,更是印人在艺术风格探索、继承和创新过程中精神的接力。印虽小技而非小道“印虽小技而非小道。”篆刻艺术创作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技术的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形、势、神、韵在刀法笔意的熟练驾驭,和谐相生中得到实现。印技锤炼的背后是印人对印道的感悟。此道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更是世界万物生成、发展的客观规律。辩证的方法、矛盾的分析、普遍的联系、系统的思维印人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养分,总结实践的经验,在生活的感悟中体会印道的规律。清代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便是印技与印道共成的典范。传统的篆刻艺术实践重视“技道”“源流”,将篆刻技能与文化素养、人品修为相统一。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传统、渊源和创造的观念,在追求艺道合一、技道双进中感悟人生与万物之道。其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而言就更显弥足珍贵。“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中国五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新时代文化奋进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丁敬论印绝句:“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诗集中展现了中国艺术所倡导的既“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实践路径和创造精神。自古以来,科技与艺术,物质与艺术皆相辅相成。篆刻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现今,高新科技的应用又拓宽了篆刻艺术的传播媒介和创作技法。篆刻元素渗透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标志、汽车标志、服装面料纹样、建筑造型等等,都展现着东方民族审美的别致和特色。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篆刻艺术这一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视觉文化必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更好地续写时代的精神,从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点亮一盏时代的明灯。(选自光明日报xx年05月20日,有删改)1.第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2.结合文章内容,试说说你对“与古为徒”又“与古为新”的理解。(3分)3.阅读第段,请简要概括印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作用。(3分)4.除了文中所列举的篆刻艺术外,你对中国篆刻艺术还了解哪些?请列举几个实例。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2分)七、(10分)1.(2分)举例子。通过列举清代名家吴昌硕法乳秦汉,巧借自然界风蚀残损之法,营造苍浑而不乏虚灵之境的印风的例子,真实有力地说明了印技与印道是共成的这个事实。2.(3分)对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谓“与古为徒”;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此谓“与古为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古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正确的发展方法。 3.(3分)(1)凭信的实用功能;(2)物勒工名、器物标明、佩戴饰物、死后殉葬、烙马等;(3)权势的象征。4.(2分)世博会标志、汽车标志等等。这些篆刻艺术不仅具有文化承载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我们应将它继承发扬,让其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功能。八、(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烹饪之器的演化史苏更林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一口章丘铁锅迅速成为“网红”。作为烹饪之器的锅,它的进化和演变史,浓缩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史,同时也孕生了中华民族的烹饪文明。最初,古人只是把猎取的动物和采摘的食物直接放到火上烤熟,因此,烧烤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在石器时代,还有一种烹制食物的方法“石烹”,利用的是烧至炽热的石块。石烹的方法不一,既可以把食物埋到烧红的石块底下进行烹制,也可以把烧红的石块投入到装有水的容器内,以加热水至沸来煮熟食物。久负盛名的怒江石板粑粑就是古老的石烹方法的遗存。用于烹制食物的石板都选自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而且最好是背阴背风山崖上的石头。选好的石材还要经过多道工序的修整、加工、打磨、抛光和烘烤。所以,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既无油也不粘锅。我国最早使用的烹饪之器是陶器,早期多是陶罐和陶釜。用作炊器的陶罐一般都是高筒且腹部较大,而陶釜的形状与现在的烧锅差不多,可以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锅。 陶釜是用泥土焙烧而成的,窑火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防止陶釜在烹饪时发生烧裂现象,古人在陶土中特意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谷壳、蚌壳末等。用陶罐和陶釜烹饪食物时需要用石头块支起来。后来,自带三条腿的炊具就诞生了,这就是鼎和鬲(l)。其中,鼎是一种三足支锅,而且三条腿都是实心的,有的鼎还有鼎耳和鼎盖。鬲在形状上与鼎十分类似,也自带三条腿,不过腿部是中空的,所以鬲在烹饪时受热面积要比同容量的鼎或釜大一些,烹煮食物要快一些。陶器在烹饪领域的应用,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重要的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煮、焖、炖、熬、蒸等,为我国古代饮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利用纯铜了,并有了初步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器的诞生更是促进了烹饪文明的发展。青铜炊器相较陶制炊器来说,不仅具有可塑性,不易破碎和变形等特性,而且硬度更高,传热性能更好,因此逐渐取代陶制炊器而成为了青铜时代特有的烹饪器具。青铜炊器的形状也沿袭了陶制炊器,如拥有特征的袋形腹和三个较短中空足的青铜鬲。青铜鬲的形状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受火面积,从而能较快地煮熟食物,但空心的足很难清洗干净,所以到了秦汉时期,青铜鬲基本上就绝迹了。青铜鬲和青铜甑(zn)可以分铸,分别使用,也可以合铸一体,称为青铜甗(yn),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在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是迄今发现的一个罕见的复合炊具。这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既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也能增加食物品类和总量的新型青铜炊具。我国的冶铁业大约诞生于战国时期。大约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铁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铁制炊器的应用使我国的烹饪文明逐步进入成熟期。铁制炊器具有传热快、耐高温的特点,并且较青铜炊器更轻便一些,因此基于高温油熟基础上的新型烹饪方法应运而生,如各种煎炸、翻炒、爆炒、湿炒、干炒、煸炒、生炒、熟炒等。当然,铁器时代的烹饪大繁荣,还得益于烹饪原料的丰裕和多种燃料的应用和普及。现在,铁锅已成为国人最常用的烹饪之器。传统的铁锅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在导热方面效果很好。铁锅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炒菜时溶出的少量铁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古代烹饪见证了石上燔肉、陶制炊器、青铜炊器、铁制炊器的逐阶进步,并使得我国的烹饪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选文段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烹饪之器的演化历史。(4分)2.选文第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3.选文第段中加点词“一般”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段中指出陶器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烹饪之器,陶釜可以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锅。B.“石烹”是石器时代开始采用烹制食物的方法,利用的是烧至炽热的石块。C.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青铜炊器就取代陶制炊器而成为了青铜时代特有的烹饪器具。D.铁锅具有坚固耐用、受热均匀、导热效果好、性质稳定、不易引起化学反应的特点。八、(10分)1.(4分)石上燔肉;陶制炊器;青铜炊器;铁制炊器。【解析】题干已经点明答题范围在文章第段,细读相关段落,明确第段具体 说明石器时代的石上燔肉;第段具体说明陶制炊器;第段具体说明青铜炊器;第段具体说明铁制炊器烹饪文明,最后按要求进行合理概括即可。2.(2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石烹方法用于烹制食物的石板的选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3.(2分)“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下,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的存在,如果删去就太过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4.(2分)C 【解析】结合文章第段句子“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利用纯铜了,并有了初步的青铜冶炼技术”可知,文中并无“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青铜炊器就取代陶制炊器”的明确表述,故C项表述错误。九、(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奇妙的月亮时钟王 妃在地球上,太阳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月光又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证明,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月光同样重要。每年11月的某个月圆之夜,澳大利亚大堡礁的130多种珊瑚开始同步排卵,大多数的珊瑚是雌雄同体型,它们会排放出精卵束(包含卵子和精子),这些精卵束闪烁着粉红色、橙色和黄色的光芒,鱼、海蚯蚓和各种掠食性的无脊椎动物在水中快速游动,吃着五彩斑斓的珊瑚精卵束,在月光下,来自不同区域的珊瑚卵子和精子开始融合,孕育出了幼虫,它们最终会在海床上定居下来,并形成新的珊瑚。珊瑚选择集体生殖的模式,可以提高卵子受精的机会,而满月时激起的巨大潮汐冲击珊瑚礁,又会大大提高珊瑚幼虫的扩散机会。但珊瑚是如何实现同步生殖的呢?除了水温和白昼长度在影响它们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月光。 研究者发现珊瑚体内有一种感应蓝光的蛋白质,它能感应月光的蓝色波长,从而启动繁殖期。而且它们也有一些基因,能够调节自己的活动,使之与潮汐周期一致。如果夜空多云,月亮被遮挡,珊瑚通常不会产卵,有时它们会推迟到下一轮满月才产卵。 不仅珊瑚的繁殖期跟月球活动同步,通常情况下,月球引起的潮汐标志着动物大规模的繁殖活动的开始。 每年的10月底,热带雨林的大雨来临时,在澳大利亚西北印度洋的圣诞岛上,红蟹组成了几百万螃蟹大军,离开它们在丛林中舒适的洞穴,爬到海边交配和产卵,这场大迁徙也与月光的活动强度有关。研究者发现圣诞岛红蟹会在残月出现时,赶到海边排卵。这是因为残月引起的潮汐更小,海面的涨落差距不大,让圣诞岛红蟹的后代能更好存活。xx年,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找到了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子层面,也有一个月亮生物钟。他们研究的对象是猪鬃蠕虫,这种蠕虫在新月之后会性成熟,随后游到海洋表面,用舞蹈的方式求爱,这种交配仪式会与月光同步。研究者在猪鬃蠕虫的前脑中发现了光敏感神经元。基因测序显示,跟陆生昆虫和脊椎动物一样,这种猪鬃蠕虫有其重要的分子时钟基因,这些生物钟基因的产物可调节其自身的表达,使猪鬃蠕虫的一些生理机能、生化活动等随月亮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月光不仅仅调节着一些海洋生物的繁殖,它还在其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满月的时候,迁徙中的鲑鱼会在更浅的海洋区域游动,它们游得也会更快;信天翁和海鸥也会飞得更频繁,飞行的时间更长,也许是因为满月让它们看得更加清楚,能进行更远的旅行,又或者是为了躲避那些海洋掠食者。初生的兔鱼在新月的前一天,会借助夜色的掩护,成群地迁移到珊瑚礁。 甚至浮游生物也受着月光的影响。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浮游生物在白天时会在海洋更深的区域活动,在夜间再次浮出水面,在夜色的掩护下,在浅水中觅食。科学家们不确定是什么驱使着这一昼夜节律,但是猜测它们的生物时钟应该与太阳同步。然而,当北极的冬天到来时,在阳光从未照射到的一些北极的海洋区域,最近的研究表明,那里生物的生物时钟是与月光同步的。 有些动物还在利用月光伪装。白天,投足类动物短尾乌贼会躲藏在海底的沙中躲避捕食者。晚上,它们会出来活动,以虾和虫子为食。由于离开了海底,暴露在潜在的危险中,这些微小的软体动物选择了一招利用月色伪装。其他几个物种,包括深海鱼类、甲壳类动物和乌贼也在使用类似的策略。 所以,我们人类认为微不足道的月光,实际上在海洋中,发挥着如同日光一样的重要作用。(摘自科学之谜xx年1期,有删改)1.本文为 (选填“事物”或“事理”)说明文,按照 (说明顺序)展开说明。(2分)2.月光在海洋生物生活中起到哪些作用?试简要概括。(3分)3.请简要说明选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4.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月光不仅对海洋生物作用明显,对一些陆地生物也有重要的作用。B.影响澳大利亚大堡礁珊瑚虫实现同步生殖的最重要因素是月光。C.之所以月光能够影响海洋生物,是因为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子层面,有一个月亮生物钟。D.海洋生物钟基因的产物可调节其自身的表达,使海洋生物的一些生理机能、生化活动等随月亮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九、(12分)1.(2分)事理 逻辑顺序2.(3分)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影响海洋生物的行为;海洋生物有时会利用月光进行伪装。3.(3分)第段在内容上,具体说明月光对珊瑚虫同步繁殖的影响,同时作为具体的例子来阐明月光对于海洋生物的作用;在结构上,引出对月光时钟的研究,为下文介绍月光对海洋生物的多种作用作铺垫。4.(2分)“通常情况下”表示月球引起的潮汐标志着动物大规模的繁殖活动的开始,这一说法不是绝对的,存在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5.(2分)B 【解析】B项在第段,由“除了水温和白昼长度在影响它们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月光”判断“月光”仅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该项中“最重要的”以偏概全,表述错误。故选B项。十、(2019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树木正在集体“搬家”当灾难来临时,动物会逃跑,人类会发明各种技术减少损害,那么,不会“走”也不会“跑”的树木,会怎么做呢?xx年,美国普渡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借助美国林务局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在19801995年和xxxx年之间,美国境内86种树的分布情况。他们想看看气候或者环境变化,是否会影响树木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大部分树种竟然在“搬家”。那么,为什么树木会搬家呢?对于树木来说,热量过多同缺水一样,是致命的。为了光合作用,树叶上的微小毛孔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随后光合作用会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叶子和树干的营养成分。在这个过程中,树木自身的一小部分水分会通过其气孔蒸发,产生负压,这一负压有利于树木将从土壤中吸入的水分经过树干输送到树冠,供应整个树木的光合作用。但是,温度增加后,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也会加快,最终蒸发速度大于树木从环境中吸收水分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来避免水汽快速流失,但这样做也意味着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其细胞会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亡。即使不死亡,自身水分损失后,防御害虫的毒性汁液会变干,防御力下降,害虫可以通过气味,灵敏地检测到这一变化,堂而皇之地来侵蚀树木。这些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它们早已适应了寒冷的气候,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温暖,它们只能往北移动。类似的情况全球各地都在发生。由于北极变暖的速度大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研究者预测到2100年,随着北极区域的冰层融化,现在生长在北极圈的树种会再向北迁徙500千米远,届时,从西伯利亚到加拿大的一半北极苔原可能会消失,而被森林覆盖。然而,全球气候变暖也许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在这次研究中,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们同样发现树木在向西部移动,这一速度快于树木向北部移动的速度。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尽管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了,但它也显著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量。自1980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已经增加了许多。虽然美国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也有所增加,但比起东部,西部年均降水量依然更少,为什么比较喜欢雨水的被子植物,比如落叶乔木、阔叶林会从东部向西部迁徙呢?研究者猜测美国东部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然而,现在还没有人弄清楚为什么树木还会向西部迁徙。不过,即便树木们在通过“搬家”的方式减少群体灭绝的风险,为了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些树木还会提高用水效率,但如果气候变暖、干旱加剧,那么全球森林实际上总体上还是会大面积减少。(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1.阅读全文,说说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是什么?(2分)2.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3.文章第段加点词“这个过程”指什么? (2分)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段从人类面临灾难的表现谈到树木,并以疑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B.气候变暖,致使温度上升,树木自身水汽蒸发速度加快,树木会关闭树叶上的气孔,没法进行光合作用。C.第段中“为什么许多美国冷杉、云杉与松树等常绿针叶树种会向北迁徙”中“许多”表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树木,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十、(8分)1.(2分)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对树木分布造成影响。【解析】通读文章,第段说明了树木集体“搬家”的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暖;第段说明了研究者猜测的树木集体“搬家”的其他原因: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2.(2分)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树木正在集体“搬家”,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3.(2分)树叶上的气孔会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4.(2分)D 【解析】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