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公式以及逻辑图.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5441758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6.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公式以及逻辑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马哲公式以及逻辑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马哲公式以及逻辑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 第一章 一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论 主观唯心论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物质 具体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个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 电子 质子 中子 夸克 物质 客观实在 部分共性 共性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 实践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生活 实践 变化 社会关系 变化 社会结构 变化 社会生活 变化 第一章 二 邓小平提出 按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近代形而上学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就是辨证思维 客观辩证法 自然规律本身 斗争性 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相互排斥 相互分离 相互对立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同一性 普遍性 共性 绝对性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特殊性 个性 相对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不同运动形式包含不同性质的矛盾 机械运动 运动形式 矛盾性质 作用反作用 物理运动 排斥与吸引 化学运动 化合与分解 生物运动 同化与异化 社会运动 前进与倒退 二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 质变 区别 联系 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否定 否定之否定 肯定 植物生长 秧苗 种子 种子 社会发展 公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认识发展 实践 认识 实践 一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形式 外部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形式 观念的 逻辑的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 以概念为基础恩格斯 本质上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反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 指基本概念 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三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规律及其客观性 万有引力定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规律 事物的稳定联系 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事物的必然联系 元素周期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 客观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四个概念 三对关系 两个规律 四三二阵型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四个概念 实践和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和价值的三对辩证关系 认识发展的规律 真理发展的规律 这一章总体来说就是讲的 认识的本质 过程 标准 目的 实践 认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 是先天就有的 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二 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 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 彻底的唯心主义 也是可知论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含义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应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 客观效果 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哲学上的 价值 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含义 主体 需要 客体 属性 实践 价值关系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的特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 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客观性 主体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满足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事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是随历史地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钻石可以审美 经济 科研 在实践活动中 人类的活动包括真理和价值两个原则 真理原则 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和改造世界 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 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 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满足人的价值需要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目的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自然界 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思想 改造世界观 改造人生观 改造价值观 核心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几组重要概念 一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二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三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四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五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两者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结构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思想上层建筑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哲学 科学 道德 艺术 宗教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部分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直接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 不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或者说可以为任何经济基础服务 不具有阶级性 不属于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 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劳动所加工的物质资料 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核心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 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最活跃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物化劳动 活劳动 劳动者 毛泽东 人的因素第一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 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技发明会引起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科学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为劳动者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 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革命 本质特性社会功能 全球问题 生产关系的构成 最基本的方面 决定其他二方面 生产关系四环节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适应 巩固发展 不适应 削弱瓦解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状况 性质 水平 发展要求 发展变化及其变革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适合 推动 不适合 阻碍 反作用 结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 其一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内涵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政治组织 构成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 政党 军队 警察 法庭 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 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 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 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 政治居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核心 是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设置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国体 政体政治制度及设施法律制度及设施军队等武装力量 社会政治结构 国家 核心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政权机构 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 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的起源 原始社会末产生了阶级对立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体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类型 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政权构成形式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整体两个方面 国体 国家根本制度 政体 政权构成形式 决定 务服和应适 我国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注意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同一个意思 前者是一个机构 后者是一种基本国家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新上层建筑 旧经济基础 新经济基础 反对 二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且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 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 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也具有多样性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矛盾 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广义 狭义 经济关系经济制度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表现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人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欲求 表现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属性 揭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阶级分析方法 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 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在历史上 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中 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 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 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 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标志 雇佣关系的出现 二 资本的原始积累 1 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在西欧 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 经过16世纪的高潮 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 2 最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自15世纪末开始 西班牙 葡萄牙 荷兰 英国和法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开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活动 资本的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进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商品的有用性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它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它是通过交换满足别人的 社会的需要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它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与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的对立与统一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 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 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这一对立性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统一性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 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重性 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商品的二因素 决定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关系 3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 三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的实体是什么 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商品的价值 量的规定 质的规定 1 价值量 价值量 劳动量 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要劳动时间 各不相同 相同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结论1 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的大小即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一双皮鞋 相同 生产一双皮鞋小王3小时小李4小时老张4小时老马5小时小赵半小时 个别劳动时间 不同 手工 机器生产 4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 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 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当时某个生产部门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 影响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因素有 技术水平生产经验体力强弱劳动态度 生产一双皮鞋小王3小时小李4小时老张4小时老马5小时小赵半小时 个别劳动时间 不同 手工 假如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奖懒罚勤不利于社会进步 会造成的结果 机器生产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的高低 不亏不赚 亏本 赚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一双皮鞋4小时 生产一双皮鞋小王3小时小李4小时老张4小时老马5小时小赵半小时 个别劳动时间 对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有什么影响 8小时 160元 1件 160元 1件 160元 4小时 1件 80元 2件 8小时 80元 2件 160元 8小时 160元 2件 160元 2件 320元 结论3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与价值总量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结论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生产率 反比 反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小结 正比 反比 无关 无关 无关 无关 反比 正比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价格降低 获利减少 生产缩小 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使用价值 价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 创造 决定 决定 决定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形成 交换价值 决定 交换 衡量大小 价值量 决定 价格 决定 表现 定义 本质 职能 基本职能 其它职能 供求关系影响 价值规律 基本内容 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流通规律 纸币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者有完全人身自由 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 的条件 标志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新阶段 一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价值 资本 不变资本 c 可变资本 v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不发生增殖 即表现在厂房 机器设备 原料 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上的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即表现在劳动力上的资本 其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 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出来的 4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只发生价值转移 能使价值增殖 m的唯一源泉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即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 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 m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 m v 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因而又叫剥削率 5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1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 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 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 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可以用 来表示 从资本积累的规律来看 资本有机构成具有提高的趋势 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例如 假设原来资本技术构成为1 2 机器 劳动力 单位机器价值10 单位劳动力价值1 则资本价值构成为10 2 5 1 并假设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 5 1 1 现在由于物价上涨 单位机器价值升为20 单位劳动力价值10 资本技术构成不变 则这时资本价值构成变为20 20 1 1 那么 资本的有机构成没有变 还是原来的5 1 2 现在由于工艺改进 资本技术构成变为1 5 而单位机器价值和单位劳动力价值都不变 则这时资本价值构成变为10 5 2 1 则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现在的2 1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 劳动资料 劳动力 厂房建设 机器设备等 价值逐次转移 固定资本 原料 燃料和辅助材料等 价值一次转移 流动资本 一次收回 劳动对象 不转移由新价值补偿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周转速度不同 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1 资本主义工资及其本质 五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本质 工资是A的价格 工资不是劳动的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 在劳动力被购买和使用前劳动无法独立存在 逻辑上不能成立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 资本主义的国家 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 资本主义的国家 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对内职能 实行政治统治 实行政治统治 社会公共管理 运用政府机构和国家机器 进行政治统治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社会公共管理 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社会事业进行管理 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对外职能 进行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权利和自由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政治思想 主权在民 天赋人权 分权制衡 社会契约论 自由 平等 博爱 等 选举 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游行示威 自由迁徙等 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宪法的制定原则 私有制原则 人权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14 15世纪 17世纪40年代 萌芽 15世纪末开始海外殖民掠夺 16世纪圈地运动 资本原始积累16 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产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放任 第二次科技革命 私人垄断 国家垄断 30年代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干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看不见的手 国家干预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主义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914年一战前 1 开始形成时期 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 2 不稳定发展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需要 1929 1933年经济危机 2 不稳定发展时期 三次高潮 应付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需要 3 广泛高度发展时期 从50年代开始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首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其次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最后 缓和社会矛盾 协调利益关系 一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对保护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两个必然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2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奏 二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两个决不会 1 任何社会形态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从历史上看 社会形态的交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 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 在中国用了1900年左右 在古罗马用了1000多年 在印度用了1000年左右 从世界范围整体看经历了约3000年左右的时间 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在中国和印度大约用了500年 在西欧也大约用了500年 从世界整体看用了大约1000年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 英国 法国用了200多年 俄国用了近200年 从世界整体看经历了约500年的时间 2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3页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 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 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它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 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带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 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阶级基础 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 直接 以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同时 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 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沦 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1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但是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 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 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 但在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问题上 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 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 就能推动世界变革 推动新社会产生 3 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者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 他们只认为无产阶级是一个受苦最深应该获得解放的阶级 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认为个别独具慧眼的天才人物对理性的认识和发现推动了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是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 把希望寄托在少数有 教养 的 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二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首次实践 巴黎公社起义 四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以消灭剥削 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这一分配原则不仅保证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最基本需要 而且保证社会成员丰富多彩的需要得到满足 并为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实现了人们经济上的真正平等 它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分配制度 需求与需要的区别 二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阶级消灭 国家消亡和 三大差别 消除 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 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 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这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 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三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 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 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实践 必然王国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共产主义 实践 二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 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描绘 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 从生产力状况 生产关系状况 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二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 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中 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 取得的成就越大 就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也提供着更有力的实践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