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0063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专版2019届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复习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8讲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3考点精练一、(xx云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你要学着自己强大毕淑敏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主要它像童谣,或者说简直是句顺口溜。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从此把“强”和弓联系起来。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本意居然说的是一枚虫。这要从“强”的繁体“強”说起,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组成。“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强”字像个微电影,描绘了一条卑微小虫的奋斗史。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然而,错了。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只要你是一个人,自然就强大。爱因斯坦说过: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相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的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B11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 000次对话,其中绝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B12“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B13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 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摘自xx年8月期人民日报)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要学着自己强大。2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以杜甫的诗开头,引出话题;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考点一)第段中画线句子有何含意?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示例】不仅弱小者会受伤,强大者也会受伤,人在奋斗过程中难免会受伤,受伤能让人积累经验,磨炼意志,并成为未来成功路上的宝贵财富。由此看来,受伤不是羞辱,而是走向成功的勋章。4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一个人怎样才能学着强大?相信自己是强大的;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具备较强的修复能力。二、(xx深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严格的自律;艰难困苦的历练;从读书中得来。2(考点一)结合具体内容,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悄悄”是一个副词,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写出了儿子的沉静,与前面父亲的“抱怨”“四处寻找”“找不到”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心静才能有所得”。3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举出毛泽东特意到喧闹地方读书的例子,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观点,使论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4(考点二)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示例】行走以静心。在紧张的学习后,我通常会在闲暇时独自走走,来一场安静的徒步之旅。在独自行走中,所有的不安、紧张、浮躁仿佛顿时烟消云散。我看见天边褐红色的云霭逐渐变为鱼肚白的流云;我看见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栀子花上的柔美;我看见夜色渐浓,那扇终于亮起的朱窗。在行走中,我感受着生活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