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2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能力提升.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3845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2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能力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2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能力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 第2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能力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时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解析:选C。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题干材料中信息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选C项。耜耒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想象,故A项错误;耜耒与刀耕火种无关,故B项错误;以农立国的方针是伴随着小农经济的产生而逐步确立的,故D项错误。2(2018乐山模拟)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现象是自然经济的表现,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并非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故D项错误。3(2018郑州模拟)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选B。题干中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据是当时农业上实行的休耕制度,故选B项;“小农脆弱的程度”与2年或3年的周期循环论没有任何关联,故A项错误;“占卜决事的经验”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与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4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 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百谷”“九谷”“六谷”“五谷”,恰表明古代农业的发展,作物种类也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过程,故A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由多变少,与引进外来品种无关,故B项错误;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表明长期农业实践中存在培优选优,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5(2018淄博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可知主要是便于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农民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强化了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6(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A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B“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C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D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出现,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晚期”“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表明这些陶器、陶片属于个人独立生产,说明具有独立经营性的小手工业者在当时出现,从而说明“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这是国家规范的结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工商业种类的多少,因而也无法说明经营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7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篇材料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材料三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中的“公作”“分地”各指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三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的信息从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铁制农具的出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影响角度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出自吕氏春秋这一信息可以判断“公作”和“分地”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种耕作模式,由此来分析作答。(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概括即可。答案 (1)变化:手工工具、农具多数改用铁器。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分封制破坏,诸侯争霸。(2)“公作”:指井田制下奴隶的集体劳动。“分地”: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3)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南充模拟)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选D项。2(2018北京海淀区期中)据国语晋语记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国内政治斗争失败避难到齐国后,从事农耕,牛也从“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牺牲品)”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这表明了()A春秋时出现了牛耕技术B农耕经济取代游牧经济C宗法和宗庙已不受重视D铁器和牛耕已得到普及解析:选A。材料“春秋末年从事农耕,牛变为畎亩(田地)之勤”表明春秋末年,农业生产中牛力的使用情况,即出现了牛耕技术,故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游牧经济,齐国属于古代农耕区域,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走向瓦解,但是宗法观念与宗庙仍受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铁器,而且铁器与牛耕的普及是在汉代,故D项错误。3(2018淮北模拟)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瓦解解析:选A。我国最先开发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逐渐向南方转移,随着南方的开发,对于霸权的争夺也成为南北双方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并未衰退,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尚未瓦解,故D项错误。4(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选B。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不是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故D项错误。5(2018长沙一中月考)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化()A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B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C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犯D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解析:选B。题干阐释了原始社会下“公田”的内涵,同时又解释了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后其内涵的变化,即井田制的内涵,故选B项。题干并未解释私田的属性,故A项错误;井田制的属性是土地国有制,并非私有,故C项错误;题目中阐释的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并未提到劳动方式,故D项错误。6诗经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A礼乐宗法制崩溃 B井田制尚存C土地私有制确立 D分封制瓦解解析:选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了公田和私田的情况,据题干歌谣“雨我公田”,说明公田尚在,故选B项。7(2018黄石调研)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解析:选C。颂簋作为有系统铭文的西周中晚期的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西周中晚期青铜相比较,不能说明青铜铸造术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西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形成,故B项错误;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是商代的甲骨文,颂簋的铭文是大篆,故D项错误。8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虞阏父先为官员,掌管制造陶器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其功绩,其子受封,这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9(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许多工商业主的财富积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出现了“贵富分离”,与此相联系,社会各阶层又得以重新划分,所以工商食官被打破,故选C项。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不能促进新“富”阶层产生,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贵贱等级,故D项错误。10(2018深圳宝安调研)“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上述成语词组能够集中展现()A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炼之美B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精神C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D儒家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解析:选C。“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等也要求要认真、精益求精,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故选C项。11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的“它”()A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主要生产民生日用商品D产品全部供政府使用解析:选B。根据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得出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2(2018邹城期中)史载,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由此可见当时()A商税是齐国赋税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C全国性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D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管仲的建议,是对商业采取鼓励和扶植的政策,由此判断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是一种扶植商业的政策,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2018烟台模拟)春秋战国与明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以下是美国史学家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目录(节选)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政治和经济体制31政治结构32经济制度第四章社会和思想状况第五章对外关系51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52俄罗斯的推进第六章国运逆转:由盛到衰第二编外患内乱(18001864年)第七章广州贸易体系第八章鸦片战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具体表现。(2)16001800年,作为传统制度的延续,中国社会内部却孕育着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加以概括。(3)据材料二第五章,对“近代中国”开端这一问题的认识,你认为作者的研究视角是什么?依据材料5.1加以说明。解析 (1)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回答。(2)因素联系材料“社会和思想状况”以及所学,可以从思想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3)第一小问研究视角可以从史观入手,第二小问说明根据材料二信息“西欧人的来临(地理大发现,探险家、商人、传教、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进行回答。答案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文化: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因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社会思潮。(3)示例研究视角:全球史观,即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此后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西学东渐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并推动近代中国的到来。14(2018皖南八校联考)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材料二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解析 (1)据材料一“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等信息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归纳。(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从户籍制度的延续、等级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因素,从制度、经济、思想角度加以分析。答案 (1)原因:诸侯争霸,列国称雄;征调赋税、劳役;征集兵员扩大兵源,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2)特点:等级性、地域性、世袭性。因素: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