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doc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431871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成果的分析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排头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深圳经济特区位于深圳市南部,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北靠梧桐山,南邻香港,以深圳河为界,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110平方公里。特区前身为原宝安县的县城,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6000万元。是什么使昔日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今朝生产总值过万亿的经济热土?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中管中窥豹。1、 特区初创和奠基时期(1978-1985)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 。具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先后开放沙头角、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同时开放金融业,引进了一批境外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86-1992)从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大亚湾核电站和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福田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具体来说,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创办招商、深发展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建立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四是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五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3、 转变发展模式时期(1993-2002)这一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政府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技术市场,培育创业投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而在对外开放方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开放盐田港口岸、开放深圳机场口岸、利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提高了利用外资水平。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四是推进深港投资与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口岸合作(盐田港扩建、深圳河治理等)、金融服务业合作(1997年深圳高速在香港上市、2002开通港币支票双向结算业务、外币即时支付)、旅游合作(2001实施144小时便利措施)等等。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异军突起,成为三大支柱产业。经济继续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本市生产总值连续实现1000亿元(1994)、2000亿元(1998)、3000亿元(2002)的跨越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四、发展转型时期(2003- )进入新世纪,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因此深圳在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具体措施有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培育绿色经济。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的城市。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举办文博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四是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扶植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三是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从事工程承包、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四是继续推进深港合作,签订深港“1+8”合作协议(2004)、“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2007)和深港“1+6”合作协议(2007),开放深圳湾和福田口岸(2007),加快在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合作、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机场、教育科技等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加快落实CEPA和“9+2”合作框架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确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具体可以从下面的图文中看到:1979-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11505.53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年均增长31.20%。在职职工平均工资从606元增长到55142元,居第一,年均增长17.64%。贸易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长到4200亿美元,居第一,年均增长38.34%。第二第三产业在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年均增长28.7%.是什么造就了深圳三十多年的发展奇迹和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通过发展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作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排头兵,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忽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到后来的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例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金融体系的建立以及保税区的发展等都在解放思想和生产力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 对外开放政策的与时俱进。从开始的开放港口、创办工业区等一系列单纯以引进外资为目的的开放政策到中期的利用境外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再到今天的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世界著名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核心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深圳,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项目,加大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招商力度,稳步推进商贸、金融、物流、电信和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在扩大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的同时,加大俄罗斯、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等措施,深圳始终保持与世界接轨,并在外贸方向上一直处于国内潮头的地位,对于充分发挥窗口效应与支持当地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3、 适时的产业转型升级。在劳动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强化,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和成本上升双重冲击等发展压力下,深圳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深圳的三大产业结构为0.1:50.9:49.0,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4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759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89%,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占58%以上。以物流、信息、金融、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四、自主创新。纵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这个概念一直横亘其中。从一直坚持的基础体制机制创新,到后来的金融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正是在创新的驱动力下才实现了今天深圳的繁荣景象。1992年以来,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0%以上。中兴、华为已经成长为跨国经营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腾讯、朗科、迈瑞等中小创新型企业成为相关领域的行业龙头,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7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外商投资的研发中心有近70家,研发经费支出221.87亿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90%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创新已是当今深圳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通过制度与思想的不断革新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显著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但是近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增长幅度下降较大,同时在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挤压作用和虹吸作用下,深圳能否通过转型发展和进一步的科技制度创新,再次登上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浪潮顶端,我们尚需拭目以待。参考文献:1 钟坚. 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 中国改革论坛,2010(11).2 郁唯. 深圳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辽宁省信息中心网站,2013(1).3 钟坚.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深圳大学报, 2008. 4 姜鑫. 自贸区效应延及周边省份. 经济观察报,2013(10). 精选word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