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doc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42597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第六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述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来自2008年9月24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8000亿美元,存量15万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机构达到79万家,吸纳就业人数8200万,销售额31万亿美元。一、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一)跨国公司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跨国公司的历史悠久,如果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作跨国公司的先驱的话,那么从1600年起,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关于跨国公司的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4月由里恩索尔在卡奈基工业学院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提出的。随后,在西方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多国公司、宇宙公司、国际公司等,直到1974年,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定,统一使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关于它的含义,各个国家分别从结构标准、营业实绩标准、行为标准等标准和尺度出发,给跨国公司下了多个定义,互不统一。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United Nations Code of Conduct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对跨国公司做了如下定义:“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跨国公司是指发达国家的私营垄断企业,它们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2.要素。(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经营领域如何。(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的对策和共同的战略。(3)各构成实体通过股权或其它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从事国际化经营。如通用汽车、福特、富士宝洁等大型综合性跨国公司2.重视研究与开发。 3.实行全球战略和集中管理 (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 4.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 5.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并行6.股权关系复杂(三)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1跨国公司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发展缓慢,但仍有一些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跨国公司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物质载体,获得空前发展。(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960-1970年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7倍;1982-1990年年均增长25.6%;1991-1995年年均16.6%;1996-2000年为35.1%;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13020亿美元;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上年下跌51%,降到7350亿美元;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为亿美元;2006年达到13060亿美元;2007年18000亿美元。 (2)跨国公司及海外机构的数目迅速增加,投资规模、销售规模不断扩大。 比如: 1968年-1969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超过2.7万家,1978年8.2万家;1980年9.8万家;2001年底达到85万家;2007年79万家。20002001200220032004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156800185170176850169630186770海外分支机构增加值3167034950343703573039110海外分支机构资产211020249520265430321860360080海外分支机构出口3572026000261303073036900海外分支机构雇员(千人)4558753581530945319657394 (3)投资来源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战前,对外投资国家主要是英国,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投资的主要国家,到1960年时美国的对外投资战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1.1%,英国占17.1%,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比如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几乎完全停止;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70年为62.9%,1980年降到38.1%;1990年为24.42%;2000年为21.59%。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0年上升为49.5%,但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无论存量,还是流量仍然居第一位。 (4)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相关。二战前和二战后初期,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资到资源开发等部门,比如:铁路、采掘、石油等初级部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投资于制造业等,特别是新兴的产业部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占主要地位,大约在40%以上。 (5)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发达国家因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容量大而成为跨国公司的优先选择,比如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投资的东道国。 第二、中国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优先选择的对象。 例如: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约有470家已在华投资。2005年,500强跨国公司中在华投资的共有109家,投资企业总数达303个,实际投资金额为20.20亿美元,大型投资项目数46个,西门子在华大型投资项目数最多为4个。2005年在华投资10家企业以上的跨国公司有:三井物产公司(18家);伊藤忠公司(17家);丰田汽车公司(10家);西门子公司(10家)。2005年,500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投资性公司投资最多,达4.71亿美元,占500强在华总投资额的24%,其次是日本3.48亿美元、德国2.62亿美元、美国2.09亿美元、香港2.06亿美元,分别占17%、13%、10%、10%(图7.1.1)。图7.1.1 2005年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来源地分布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探究原因,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和地区的投资,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市场;二是廉价的生产投入;三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高素质的劳动力、完备的基础设施等。 (三)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日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限制,为了保证资源的供应,大举向海外投资。比如日本,不仅资源贫乏,市场也非常狭小,对国外市场依赖加大,为此掀起了激磁日本对外投资的高潮。2.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被各种壁垒所限制,为了进入受限市场,跨国公司便借直接投资而进入受限市场,突破贸易壁垒。3.发达国家政府的积极推进。4.跨国银行的发展。 一方面是跨国银行通过投资或参股,本身成为跨国公司,另一方面是跨国银行用自己庞大的金融资产和遍及世界的信贷网络为跨国公司融资,使跨国公司突破资金限制快速发展。5.各种类型的国家纷纷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二、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与竞争方式(一)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垄断与争夺世界市场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化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通过投资不仅可以占领东道国的市场,而且能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不同的有利条价:比如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最大限度第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二)实行限制性的商业做法,加强在国外市场的垄断和竞争。 限制性的贸易做法是跨国公司以书面或非书面的协议,或滥用其在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限制对方的贸易自由和竞争措施。比如划分市场协议、 规定价格协议、规定成员国的产量或销量、集体行动等。 (三)扩大公司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在进行内部贸易时可以利用调拨价格,达到它控制市场、逃避纳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子公司的目的,因此,跨国公司非常重视扩大内部贸易。 (四)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相结合。 (五)股权参与与非股权参与相结合1.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新建企业或者收买当地原有企业的股份,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它有三种形式:投资设厂、兼并当地原有企业和合营: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所有权有四种类型:全部拥有:即独资企业(股权占有95%以上)多数拥有:(50%-94%)对等拥有:(双方各50%)少数拥有:(49%以下) 2.非股权参与。不是通过持有公司的股权,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介入东道国企业。比如分包、管理合同、交钥匙安排、特许经营、技术许可等。而跨国公司非常注重非股权参与的方式。 (六)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并购(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通俗的理解就是受购和合并的简称,其共同特征就是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并购并不是一种新现象,以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为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出现过五次高峰。l 第一次: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其高峰期为1898-1903年,采用的形式横向兼并,其领域: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l 第二次:20世纪20年代,其形式是纵向兼并l 第三次: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采用的形式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并购l 第四次: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保险、广播业、零售业和医疗业等服务行业等。l 第五次: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若干航空母舰式的超大型的企业,跨国并购比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相当比例的是跨国并购。其原因是:1. 实现规模经济2. 增强企业市场力量3. 实现低价购买资产4. 实现协同效应包括: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等(七)通过战略联盟和战略性外包构建企业合作网络 1.战略联盟。(1)含义: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2)战略联盟的战略优势:一是联合的协同性二是风险分担三是资源共享四是竞争与合作共存(3)方式: 一是:股权式二是:契约式 2.战略性外包。战略外包(BPO)是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或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给供应商,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插入资料:微软虽然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公司,但和大多数公司一样,仍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的压力,特别是技术服务支持这一块。在其全球4万名员工中,共有1万名员工从事技术服务工作,可是即便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该部门还是年年亏损,不但如此,客户满意率还只有40%。2002年4月,微软联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进行外包领域的实践。微软撤销了技术服务部门,其业务全部由微创接手,原来该部门的员工也都转到了微创。新公司成立后,内部立即开展了大规模的变革。l 成本降低。外包的效果很快就显现了。以前每进行一项技术服务,在美国,平均成本是90美金,到加拿大可以降低10%,在中国则是60美元,而外包给微创,成本还不到30美元。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变化?微创软件有限公司专业与技术服务部的高级部门经理陆沁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微创不仅仅给微软一家公司提供服务,规模效应使它所产生的成本更低廉。”l 时间更短。有了微创以后,微软专门负责开发,售后服务全部交给了微创。“据统计,以前微软为WINDOWSXP的用户解决一个问题的平均时间为70分钟,而现在只需要40分钟”,陆沁说。之所以能在时间上有大幅度的缩短,陆沁认为,主要是微创专注于一个领域,所以员工更加熟悉业务。l 客户满意率更高。虽然时间缩短了,但服务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反而是更加优质了。“专业化”经营的微创,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攀升,先后通过了COPC标准、ISO标准,“外包供应商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而专业化的经营,更有可能促进服务的优化”,陆沁说。而且,微软在中国做技术服务的时候,效仿者颇多,但交给微创以后,由于标准更高,效仿者寥寥,客户满意率也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达到同行业中比较高的水准,相对不满意率则降低到不足5%。l 资源配置更加灵活。让陆沁觉得满意的还有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以前在微软,第四季度是他们部门最忙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四月则是淡季,人们则会闲得无聊。陆沁所在的团队正常情况下是50人,在微软那么大的公司,不可能因为业务量的增减而随时增减员工,所以资源并不能得到有效调配。而在微创,虽然人马也不可能随时增减,但由于他们服务的是多家公司,每一家的旺季和淡季不同,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总体很平均,很少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 战略性外包的优势在于:(1) 实现利润最大化(2) 降低风险、取得研究与开发的优势(3) 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4) 为竞争者设置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5) 降低了企业交易的不确定性。第二节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现状与特征(一) 内部贸易含义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的交易活动。(二) 内部贸易的现状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仅占世界贸易的20%,8090年代升至40%,而目前世界贸易总量的近80%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绕过高成本的外部市场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外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就没有必要采取公司内部贸易形式,因为公司内贸易并无任何优势可言.但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和限制,市场信息交流的不完全,缺乏合理的资产和技术定价机制等等,都会导致市场联系的时滞,中间产品供应不稳定等一系列结果。 因此,通过传统的外部市场进行交易会引致许多附加成本。比如在知识资产市场上一般来说,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买方在持有和使用诸如专利技术等知识资产之前,无法对知识产品的性质、特点和先进程度作全面了解,也无法确定判断它的价值.此外,知识产品对垄断经营具有决定意义,卖方必须防止买方购买知识资产之后发展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有控制技术优势的想法.通过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可防止公司技术和知识优势的流失。在跨国公司的生产过程中,有些中间投入是高度特定的.这些中间产品在质量,性能或规格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外部市场一般难以提供,而且在价格和供应量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只有把这类产品的生产纳入整个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才能确保中间产品的供应,直接利用生产技术和销售技术上的优势,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过程的继续。(三) 内部贸易的特征内部交易的特征是内部商品调拨,这也是转移定价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在内部交易中,商品所有权只是在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移动。从企业整体角度看,商品的价格并不重要。由于转移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而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国的具体情况和母公司在全球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需要而人为制定的。1.部门结构特征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特点不同,内部贸易发展体现出不同的特点。(1)一般而言:研究密集度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和部门内部贸易较高。原因:这些部门的产品绝大多数属于技术成熟、生产已实现标准化。成本竞争的压力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在公司内部建立和组织跨国性的分工与协作。(2)研究密集度较高的部门通常是新产品部门,内部贸易较少。因为是新技术,生产与市场主要在创新国,因此,这些部门的内部出口率相对教低。(3)研究密度较低的的部门,内部贸易较低。一般通过在当地或接近当地的市场进行采购,不需要跨国公司内部提供。2.产品结构特征 主要集中在待售的最终产品,其次是有待于加工或组装的中间产品。原因:(1) 发达国家鼓励本国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加工装配业务,然后将部分产品返销到母国(2) 规避东道国关税壁垒的限制(3) 大部分制成品出口还涉及到售后服务问题。3.地区结构特征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内部化率越高,发达国家的内部化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表现:(1)大多数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内部贸易产品几乎都为最终产品,只需要少量加工就可以出售,贸易的目的是营销和分销。(2) 位于中等收入的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的主要作用是生产产品,然后销售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包括母国4.子公司的内部贸易特征(1)国外子公司向母公司的出口。(2)制造业国外子公司向第三国的内部出口。(3)母公司的内部出口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的原因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在交易方式和交易动机上,与正常的国际贸易交换大相径庭。公司内部交易的利益原则,即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内部交易是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形式,是把世界市场通过企业跨国化的组织机构内部化了,可以说公司内部市场是一种理想的真正的国际一体化市场。究其原因:(一)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 (二)维持技术垄断、适应高技术产品生产的需要 (三)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交易费用 (四)实现特定目标 (五)满足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对中间产品的特定需求 (六)增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运作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其核心特点有两个:(1)实行计划性管理。公司内部贸易的计划性主要是指内部贸易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等要受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的控制和调节。跨国公司实施内部贸易计划管理的目的是,调节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2)实行转移价格。实行转移价格有助于克服公司内部分工的统一性与各部门利益不一致性的矛盾。海外子公司采取的是多样化股权形式,使得母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必然导致跨国公司的总体利益与各子公司的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跨国公司实行转移价格是克服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转移价格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并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运作的核心是投资决策和转移价格的制定。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额的增长二、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制成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三、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进一步促进了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四、 跨国公司巨大的技术拥有和技术研发能力促进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五、 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它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集中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也具集中化 第四节 跨国公司理论介评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一般都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学说”解释国际资本的移动,即资本从充裕的、利率低的国家向资本贫乏、利率高的地方移动,这实际上研究的间接资本的移动。二战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是由区别的,以前的理论不能对此作出分析,需要对新的现象作出理论上的探讨。 一、垄断优势理论(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者美国学者海默创立,由金德尔伯格完善)。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海默在其博士论文中打破了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观念,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或不完全竞争,后来由金德尔伯格完善。其观点: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的特征在于控制国外的经营活动,后者不以控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为核心,投资目的在于获得股息、债息和利息。 垄断优势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主要由于市场不完全(或称不完全竞争市场,且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产品市场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寡占产业林立,企业为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扩展海外势力。 投资的方式:既可以在国外横向投资,同时也可以纵向投资。 缺陷:海默的理论缺乏动态的分析,因为垄断优势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产生、变化、消失,因此具有局限性,但它是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起点。二、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在“国际投资和产品周期中的国际交易”一文中提出来的,用此来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一学说经过实践证明是有说服力的,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颇有影响。论点: (1) 战后跨国公司在国外产品的生产是随着产品生产周期的变化而展开的,即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的成熟阶段 和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2) 他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在产品的创新阶段:应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因为技术和性能不够完善,还需要保守秘密和不断完善。在产品的成熟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去生产。因为其他发达国家对这种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但通过出口会受到进口国的贸易限制,同时出现了这种产品的模仿者,因此就需要采取以直接投资方式代替出口的做法。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因为技术成熟了,且发达国家市场已经饱和了,而能降低成本、获得高利润的地方无疑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是弗农针对美国50至60年代的制造业的情况提出的,它解释了那个时期的美国对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解释当代工业国之间相互投资,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内部化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科斯提出,后又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提出,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进一步加以发展。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海外直接投资产生于企业以内部交换取代外部市场交易的过程,这主要同中间产品性质以及买方不确定性有关。 中间产品(指知识、信息、技术、商、零部件、原材料等)市场是不完全的。这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且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 (2)交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实现市场内部化就 市场建立在内部,通过调拨价格提高利润。 (3)市场机制的缺陷使市场内部化成为必要。 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内部化优势,但还是侧重于从技术经济角度来考虑,未能全面考虑。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 知识类等中间产品是促使内部化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里丁大学教授、曾任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高级顾问邓宁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此理论已经成为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及跨国企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他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工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和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 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具有将其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生产、销售的优势内部化的能力。 区位优势:取决于: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通讯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金融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邓宁理论是从动态分析角度说明企业只要具备了三种优势,国际直接投资就可以发生。这个理论虽并完全,但是它说明了国际直接投资并不取决于资金、技术或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相对优势,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果具备了条件,也可以从事海外投资,可以说这种理论对解释近10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精选word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