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425932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必修4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凫渚(zh)笼(ln)罩深邃(su) 尘滓(z)B矜(jn)持 谬(mi)论慰藉(j) 心襟(jn)C造诣(y) 绮(q)丽泾(jn)渭 镂(lu)刻D幽咽(y) 休憩(q)束缚(f) 滑稽(j)解析:选B。“慰藉”中“藉”应读ji。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钟鸣鼎食毋庸赘言丰腴寂寥B萍水相逢回溯而上颓圮调和C迥然不同凄婉迷茫真谛攫住D矫柔造作冰清玉洁尘滓窗扉解析:选D。柔揉。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遗世独立的佳人。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解析:选B。钟爱:指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爱:指对某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产生兴趣。“喜爱”符合语境。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或接二连三。句中是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用“纷纷扬扬”最恰当。浮动:指漂浮移动,流动。飘动:指(随着风等)摆动。“浮动”符合语境。好像:有些像,像。犹如:如同。“犹如”符合语境。4(xx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C.浓墨重彩:绘画或描述着墨多。用在此处恰当。A.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闲言碎语: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多指人们嘴里传来传去的话。含贬义,不合语境。与正事无关的话。此处宜用“只言片语”。D.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应用“参差不齐”。5(xx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解析:选B。A.成分残缺,在“要”后加“以”。C.成分残缺,应在“药品”后加“价格”。D.搭配不当,“导致”与“事件”不搭配,应把“事件”去掉。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身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6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的。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解析:选D。李白诗的传唱,到了晚唐就不再流行,不是唐朝诗人之多的原因,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解析:选B。B项中,杜甫的诗当时难以流行,并不是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相反,正是因为“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8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解析:选C。A项,唐诗被宋词元曲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值得欣喜,在文中没有二者的比较。B项,“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用心去歌唱”在文中无体现,文中说“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D项,我和你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色,文中无此意。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解析:选B。当:适合,得当。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A。A.第一个是连词,译为“而且,并且”;第二个也是连词,译为“况且”。B.两个都是介词,在。C.两个都是语助词,用于句中提顿语气,不译。D.均为连词,却。1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BC D解析:选C。分别叙述了两个事实,不是作者观点。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选D。可为后世宗师之人才可为书作序,D项因果颠倒。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4分)译文:_(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3分)译文:_(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译文:_解析:(1)句中的第一个“其”指示代词,那;第二个是第一人称,自己。“审”,考虑(审视)。“让”,推辞。(2)句中“并”,一起;“生”,生活。(3)“汲汲”,急切地追求;“不吾知”,宾语前置。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在它的前面作序,副考试官在它的后面作序,这是他们的职分。大凡书也像是这样,而且如同国家刚建立时,州府县的地方志写成,一定推选他们乡里年长受尊崇的有才学的先生为书写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选在州府县做官的。请的人一定是适合这件事的,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里做官的人,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于是就不在乡里推让了。乡里的先生,他的文章好,他对这本书有功劳,那么官员就不敢写序了。义在独自决断中取得,就由自己做这事,不推让给乡里和官员了。大凡这样的,就是所谓的职分啊。所以,序文只写一篇,有人另外有所创造,这就有了后序。也有只记年月而没有序文的。现在却有了有两篇序文的,有累积三四篇序也不止的。两篇序,不合乎文体,不是适合的人写,就不合乎职分。当世的君子不学习却喜欢多说话啊。在书上有所发明,(再)写一篇序就可以了。无所发明,只记写成书的年月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在于喜欢替人作序。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为别人作序的人,都是可为后世宗师的人,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要给你没写完的文章作序,当然不可以。”读了这番话,当今那些喜欢替人作序的人就可以停止了吧。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是叙述写作的目的,大概从子夏写诗序开始的。这之后刘向把校对书籍作为职业,每校对完一编,就有一篇序文,很是规范。左思写成三都赋,自认为名声不显扬,请求皇甫谧为他作序。从此,写文章的人多有请托他人作序而流传于世的,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那些流传已经很久,刻本已被收存或者模糊不清不能阅读的,又抄写并重新刻板,于是后人又为它作序,这应当只记叙重刻的原因就可以了。可是,现在记述的人,不去追随先前的圣贤,却胡乱地去分辨好坏,过分地称颂好事,太多设置一些浮夸的言辞,都不是我所选取的。”读了这番话,当今喜欢替古人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吧。14(xx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答:_(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答:_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15名句默写。(任选3题)(共6分)(1)十旬休假,_,_高朋满座。(滕王阁序)(2)物华天宝,_;_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3)_,烟光凝而暮山紫。_,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4)_,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_。(滕王阁序)答案:(1)胜友如云千里逢迎(2)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3)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骆于上路(4)天高地迥识盈虚之有数五、(12分,每小题4分)16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随着各种高效储能技术的成熟和智能电网的兴起,太阳能携手海浪和海风,向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全球性头号环境问题。说不定人们会用墙体太阳能发电系统为自己的电动汽车充电,我们的住宅和办公楼会更为节能、舒适。而新能源在不远的未来会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工业化国家通过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提高了自身的福利水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水平,存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其实是在加速消耗中。答:_解析:从反面讲化石能源的消耗现状及其危害,紧承说明新能源不久就会走进我们的生活,紧承说明新能源的具体表现。答案:命题立意: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层级为D级。要注意句间的逻辑关系。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4分)网络语言发展前景调查表发展前景人数百分比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33626.7网络语言会代替传统语言846.7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81864.9网络语言最终会消亡221.7(摘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xx)解析:本文是一个图表题。图表内容较简单,要求分类表述对网络语言的看法,第一问题干前后的文字做出了示范(注意末句的“甚至”),因此难度很小。第二问则需要较高层次的概括能力,必须反映出图表中对网络语言的主流态度。答案:(示例)(1)大部分(或“半数以上的”)人认为,网络语言会经过规范,进入日常生活。(2)不少人认为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3)是比较宽容的(或“接受”“认可”),同时期待对网络语言做进一步规范。18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50个字)(4分)答:_解析: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得体;理由合理充分,围绕“学校要求”“进行到一半”“高考不考”三个角度展开。答案:(示例)爸爸,“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不能马虎!这阶段的努力使我收获不少,这种探究能力也是高考所需要的,希望您支持!六、(xx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塔上的树易允武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这时有阵阵江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响动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鸟亦有情,它们的相互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才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身下退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予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倚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19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答:_解析:“老态龙钟”的特点信息就在第2段自然,紧接在“显然已老态龙钟”这句话的后面。用意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主要为下文作铺垫。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20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4分)答:_解析:答案信息主要在第3至5自然段中。第3自然段中有“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第5自然段中有“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可依据这些信息概括出答案。答案:因有青苔,防滑倒;躲避鸟的袭击;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21请为第6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答:_解析: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得出答案。答案:嵌缠挂22请细读最后一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6分)答:_解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了传说、船员的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还联想到了沈从文,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作答。答案: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七、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予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养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嘎嘎!”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要求:(1)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作文能够既贴近每个考生的实际,又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息息相关,命题的开放性和含蓄性确保了考生们有话可说。从审题上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寓言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我们可以把故事中提到的“人物”分为四类: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这是一类,这是培训的对象;培训班教练野鸭是一类,它代表的是管理者与教育者,属于反面的角色;评论家青蛙也是教育者与引导者,它代表的是比较务实的教育者;思想家仙鹤则是能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教育者与社会思想的引导者。其次,结合审题确定文章的立意与写作角度。我们可以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思考,比如站在社会、学校或家庭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做智慧的引路人。比如从青蛙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发展特长,学会扬长避短,“补短”不如“扬长”,实现理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盲目的努力要不得,等等。从仙鹤的评论中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等等。我们也可以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谈。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在哪里,也就是自知;然后充分地发挥这种优势。同时又要了解这个社会以及其他人,也就是知人;然后寻找自己的潜力空间。我们也可以结合整个寓言故事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教育教学的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遵循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不能违背的。假如让兔子和松鼠通过学游泳来逃避大灰狼,无疑是不可为的,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事倍功半。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难点之一。它看似浅显、生动、幽默,却含蓄、深刻、富有感染力。要把握其中的隐蔽性、暗示性信息,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须认真阅读材料。首先,要明确审题原则,面对寓言故事性材料,我们审题的第一要义是解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将其与现实联系起来。其次,要注意审题立意的几个切入点。第一,找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最能体现材料的主旨。如这则材料中野鸭、青蛙与仙鹤的观点与评论就含有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二,要找出语言材料中所涉及的人物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材料的写作重心。第三,找出材料中事件的结果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例文】何必苛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闪耀着一种灿烂夺目的光芒个性的光芒。个性,那是我们的独到之外,是对我们自己最特别的介绍。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必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他人的个性之光或许异彩纷呈,而我们的个性之光也是同样地灿烂耀眼。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苛求拥有太多别人的独特光芒?何必苛求!要让自己的个性之光灿烂耀眼。何必苛求太多!譬如兰草已经有了清新美丽,何必苛求牡丹的雍容华贵;譬如江南已经有了江枫渔火、姑苏夜凉,何必苛求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譬如七夕节已经有了浪漫的鹊桥、悠久的历史,何必苛求情人节火红的玫瑰、浓香的糖果何必苛求太多,何必让这太多的苛求割裂自己的特点?何不发扬个性的光芒,成就兰草的高洁、江南的柔情、七夕节的浪漫,成就一个独特的自我,成就一个多彩的世界。何必苛求完美!苛求个性的完美倒不如展现一个独特的自我。黛玉倾国倾城,心高气傲,柔情似水,她似一颗耀眼的星星,光芒四射,有着一份独特的美。既然如此,又何必让她拥有宝钗的世故,元春的富贵。这样的苛求完美不过是在消磨她个性的棱角,掩饰她耀眼的光芒。与黛玉不同,宝钗是温润的美玉,为人处世有黛玉没有的灵活和圆滑,她润泽的光芒在吸引别人的同时也安抚着别人的心灵,这是一份温和的美。既然如此,又何必让她拥有黛玉的单纯和尖刻。何必苛求改变!看无数贬官谪人从不改变自己文人的风骨。刘禹锡宁愿留在巴蜀这样凄凉的地方也要吟出“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诗句,苏东坡被贬至天涯海角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开阔豁达这些贬官谪人在群小当道、举世皆浊的社会现实中,依然保持着自己孤高傲世的文人风骨而不苛求改变自己来逢迎群小。文人们的不求改变成就了他们自己的一世清名,也成就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大境界。何必苛求,何必苛求太多而让自己的个性淡化,何必苛求完美而让自己的清纯复杂,何必苛求改变而让心为形役。放弃苛求吧!因为不苛求,我们的个性之光才能永远闪耀。【点评】本文材料丰富。文章紧紧扣住了作文材料中的有关兔子擅长短跑而学不会游泳的核心信息,提出了“何必苛求!要让自己的个性之光灿烂耀眼”的观点。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联想到兰草、牡丹、江南、北国、七夕节、情人节、黛玉、宝钗、刘禹锡、苏东坡等众多的材料,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本文的观点。本文开合自如。文章先由我们自身的个性入手,再与他人的独特个性对比,提出观点,接着从“何必苛求太多”“何必苛求完美”“何必苛求改变”分层分析,最后总结概括全文,与开头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